文:新浪期貨

2023年的冬天,天氣變臉的速度異常之快遠遠超出大家的預料。預計21日晚間,受到寒潮影響,江南地區溫度接近全年最低,南京合肥最低氣溫預報已經跌到零下8度。而零度線也將直接進入廣東廣西兩省,提醒廣大讀者,是時候拿出來最厚實的衣服啦。

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

根據氣象局的統計數據,2023年很可能成爲有歷史記錄以來地球最熱的一年,在這樣的背景之下,2023年全球極端天氣事件也越來越頻繁。

聚焦在我國,2023年的秋季實則爲1961年以來最暖秋季,整個9-11月氣溫持續偏高。以至於12月份我國華北多低更是創下歷史最暖初冬的記錄。

根據中央氣象臺的數據顯示,12月7-8日,瀋陽、鄭州、濟南、太原、西安、銀川、蘭州、合肥等500個氣象站打破了12月氣溫記錄,其中12月8日河南鄭州超過了25度,部分氣象臺逼近27度,大幅超過了此前極值。

同樣在沒有冷空氣南下的影響下,12月中旬東南沿海普遍超過了30度。在這樣的異常回暖之下,部分動物植物誤認爲春天已經到來,出現了不合時宜的發芽等現象。

據當地媒體報道,武漢部分地區桂花、柳州部分地區紫荊花重新綻放。這顯然對農業生產構成了一定的挑戰。理性的分析告訴我們,冷空氣只是被隔絕並未消失。

很快,隨着強冷空氣積聚起足夠多的力量一波南下,導致全國出現了大範圍降溫,多地出現了超過30度的連續降溫,對居民生活,用電取暖,農業生產等都造成了較大影響。

根據氣象專家的意見,隨着全球變暖趨勢的延續,未來我國的氣溫整體會有所升高,而降雨相對增加。但與此對應的,極端對流天氣的出現也很可能更爲頻繁。

應對極端氣候變化,天氣期貨值得思考

面對愈演愈烈的氣候變化,專家認爲,及早研究以降雨、溫度爲標的物的天氣期貨將會是一個好辦法。

事實上,很多行業都可通過天氣期貨來對沖風險。比如農業、能源、電力、煤氣、保險公司、季節性服裝生產商、飲料和冷飲公司等對氣候敏感的企業,或者是滑雪場、高爾夫球場、海濱旅遊勝地等,都可以通過天氣期貨對沖一定的生產經營風險。

廣發期貨農產品研究員朱迪對新浪期貨表示,天氣期貨天生就有利於農產品保險市場。能夠很好得幫助農產品現貨規避極端天氣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如產量下滑,生物死亡增加等,能更好的保護生產者利益。

難點在於如何設置標的物,畢竟我國幅員遼闊,如何能夠選取代表地區的天氣,降水等數據將至爲關鍵。

此外,天氣期貨可以讓農業保險機構更好地對沖自身風險,讓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天氣變化對沖當中,甚至可以突破品種的限制,擴大保險+期貨的應用範圍,並且獲得更好的保費費率,方便農業保險惠及更多的用戶。

道阻且長 未來可期

實際上國內多家期貨交易所都在研發天氣期貨,但現實中也存在種種困難。首先,中國地大物博,天氣情況也不盡相同,如何選取期貨標的具有很大的挑戰。

比如,如果只有部分地區遭受到了氣候災難,但是全國整體風調雨順的話,受災地區如何對沖這樣的風險呢?

視線轉向海外,在美國天氣衍生品應用已經較爲成熟。1996年,全球範圍內首個交易的天氣衍生品在美國落地;1999年,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CME)率先推出4個美國城市的制熱指數和製冷指數期貨和期貨期權合約。用多個代表性地區來描述或許是一個辦法。

回到國內,我國天氣衍生品則處於研發階段,尚未上市天氣類期貨合約。作爲國內首家探索溫度指數及相關衍生品研究的交易所,大商所以服務農業天氣風險管理爲出發點,與中央氣象臺開展長期戰略合作,於2009年發佈了第一版溫度指數。

在對指數進行優化後,雙方於2022年正式發佈“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可以爲工業和農業生產提供有效參考,爲相關產品開發提供了定價基準。

今年7月,基於“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的水產養殖溫度指數保險產品在廣州正式發佈,爲湛江地區水產養殖戶提供了50萬元的高溫風險保障,目前,保單第一期已到期併產生賠付。

大商所相關專家表示,交易所將持續總結試點項目規律,探索各相關產業應用策略,拓展指數應用場景,推廣指數應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現有指數產品研究設計方案,使指數等產品更加匹配各類主體的實際需求。

另從大商所獲悉,爲滿足多類別產業企業針對天氣類風險管理需求,國內首個寒潮指數衍生品、首個以降水指數爲標的的天氣衍生品已經推出。

在近期招商期貨發佈的兩個天氣場外衍生品中,以溫度、降水等天氣指數爲標的,利用場外衍生品工具將風險進行轉移和對沖,可幫助實體企業和農戶應對天氣變化不利影響,其中,寒潮、凍災事故的認定和相關指數的計算均基於“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

“在天氣期貨研發上,多探索多實踐才能出真知。”一位參與天氣衍生品的業內人士表示,如何能讓更多人讀懂,用好天氣類衍生品還面臨較大的挑戰。

“如果標的物代表性不夠,那麼參與交易的人就不足,會面臨流動性問題;反之如果全國用一個指數,一個標的,那麼很多風險事件又天然的會被掩蓋,會被平滑,則對沖性有不足。在這方面需要加大力度研發。”

“借用一句古話來講,路雖彌,不行不至。 事雖小,不做不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