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12月20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日本東芝公司將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結束自1949年以來74年的上市歷史。今年8月起,以日本國內基金“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爲主的財團正式向東芝發起總額約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85億元的要約收購。東芝官網發佈文件稱,JIP財團將從普通股東手中收購剩餘股份,將東芝收購爲全資子公司。

曾經在電視界得享大名、作爲時代記憶的東芝,如今已銷聲匿跡,除了B端業務外,東芝硬盤或許在個人端仍有些許存在感,併購失敗、核能折戟、財務造假等一連串打擊,讓東芝日漸消沉,而當東芝將家電這一核心板塊“賣身”中國企業後,未來如何定位自身成爲業界關注的重點。

“一代記憶”淡出視線

東芝電視曾是一代人的記憶,家住北京的劉先生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自家在上世紀90年代便買過一臺,後來使用了將近20年時間,要不是因爲搬家也不會把它賣掉。上世紀90年代,東芝“火箭炮”電視得享大名,因其背部兩根形似火箭炮般的音響系統而得名,也正因這樣獨特的設計,東芝電視成爲率先採用集成音響的產品。

如今在國內彩電市場,日系彩電已完全衰落。以海信、TCL、小米爲代表的七大主力品牌合計市佔比超過90%。據洛圖科技統計顯示,2022年索尼、三星、飛利浦、夏普等合資品牌出貨總量約30餘萬臺,合併市場份額不足5%。

如今東芝在中國市場仍保有的業務主要在B端,包括存儲、電機、電梯等產品,其白色家電已被美的收購,電視業務則被海信收購。

對普通用戶而言,如今尚有些許存在感的或許是東芝硬盤,從事影視剪輯的張先生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自己用的東芝Basics硬盤在Windows上交換數據時,只需用數據線連接即可操作,不像有些產品需要加裝額外的軟件,而且東芝的硬盤相對輕便小巧,就算不揹包出門放在衣服口袋中也行,經多年使用後也感覺其比較穩定。

產業觀察家洪仕斌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刨除東芝自身經營不善的緣故,諸多曾經知名的日本家電品牌,如今在中國市場已淡出人們的視野,究其原因,除了競爭失利外,更重要的是中日企業之間不斷的收購與合併,例如2011年海爾便收購了日本三洋相關電器業務,夏普則在2016年時被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收購,當下所謂的日系家電,其大部分生產線在國內,少部分高精尖零件從日本進口,在宣傳力度、資源投入上也比不過本土的原生品牌。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東芝(中國)有限公司,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走錯不止一步棋

作爲擁有近150年曆史的老牌日企,如今東芝退市讓人唏噓。1875年東芝以電燈業務起家,參與了日本第一批弧光燈的研究,後來東芝的業務逐步擴張至家電、信息通信、半導體多個領域,日本的第一臺雷達、第一臺電飯煲、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均出自東芝之手,在1996年的世界財富500強榜單中,東芝以530億美元的營收力壓索尼、本田和雀巢。

而東芝的潰敗還要追溯到2006年,爲求拓展新業務,東芝押寶核能產業,彼時東芝斥資54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西屋電氣公司77%股權,後者是美國著名的核反應堆製造商,東芝的決心也反映在價格上,公開資料顯示,東芝給出的收購價格溢價近3倍。

收購完成後,東芝掌握了沸水反應堆、壓水反應堆技術,成功收穫了一批訂單,但不幸的是,五年後9.0級的地震加海嘯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在爆炸的6個反應堆中3號機和5號機反應堆由東芝供應,也正因這次意外,讓東芝的核電計劃被迫叫停。

爲了彌補公司在覈電的“窟窿”,東芝不擇手段地選擇了財務造假,此事於2015年由內部員工舉報,日本證券監管機構於同年2月開始對東芝會計違規問題展開暗中調查,調查顯示,東芝的虧損情況並未被如實記錄。

調查發現,東芝自2008年起至2014年3月爲止,有約1518億日元的財務造假,加上東芝的自主審查,有共計1562億日元的累計金額,這一數字是東芝方面此前公佈的500億日元的3倍。

彼時第三方報告明確指出,東芝在半導體業務、個人電腦業務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財務造假,原因是高管提出“必須完成業績目標”的要求,旨在彌補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件對東芝核能業務帶來的衝擊。

產業觀察家丁少將分析認爲,東芝之所以面臨如今的結果,走錯的不止一步棋,其外延併購雖然拓展了業務範圍,但與其主營業務未能良好協同,甚至在資源分配以及未來發展方向上,東芝管理層與股東之間矛盾重重、內鬥嚴重,此後的財務造假,又成爲壓垮其信譽的最後一根稻草,不再獲得資本市場的信任。

“甩賣”之後何去何從

陷入困境的東芝不得不出售資產續命,2015年,索尼宣佈以190億日元買下東芝的圖像傳感器業務;2016年,佳能以約合62億美元的總價格收購了東芝集團旗下的東芝醫療繫統株式會社。

而在中國市場,美的和海信接手了東芝的家電板塊。2016年,東芝將旗下家電業務80.1%股份出售於美的,並授權東芝品牌40年的全球許可,允許美的在全球範圍內以東芝品牌進行產品銷售。2017年11月,東芝再次向海信集團轉讓旗下子公司、東芝視頻解決方案株式會社,即TVS的95%股權,將電視業務轉售海信集團,整合進海信視像體系。

在業內觀點看來,國內廠商接手日系品牌,除了技術整合外,更重要的是依託其原有的品牌影響力,加速國產企業出海,畢竟除了日本本土,日系品牌在東南亞也有較高的認可度。

海信視像相關負責人曾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日本及東南亞市場,公司持續加強海外自主發展能力。2022年,在日本,TVS樹立了電視產業高端化標杆,收入、利潤率均同比提升;海信系電視銷量市佔率同比增長4.8個百分點至32.8%,其中東芝電視銷量市佔率爲23.6%,在東南亞,公司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品牌影響力、渠道及零售管理能力。

不過在專家看來,日系品牌更多還是一種“跳板”的作用,真正的“寵兒”還是自主品牌,例如在電視方面,儘管東芝在音畫氛圍等方面仍努力維持領先地位,但代表未來方向的激光電視、 ULed電視、8K電視、觸控智慧屏等產品牢牢握在國產品牌手中,即便在海外,國產品牌也是與日系品牌共同競爭,根據 2022年度益普索調研數據,海信電視在海外18個國家品牌認知度同比提升了3個百分點,品牌資產同比提升11.39%。

縱觀東芝的興衰起落,洪仕斌認爲,對於大企業來說,最難的問題就是如何在維護優勢產品的同時,還能夠順應時代風向拓展新領域,“船大難掉頭”不僅是東芝的問題,想在變革中迎來新生,不僅要有堅定的信心,更要有長遠的眼光。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文並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