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價值的實現是尋找意義的過程。職場是一條道路,陪伴家人與朋友,學習與自我提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都是道路——並非要與職場生生割裂開來。

——————————

看到知乎上有個熱門討論,“人生的價值不體現在你工作的8h,而體現在你下班後的8h,你同意這種說法嗎”。底下1000多個回答,不乏職場專家、心理學家親自下場的“專業解讀”;而更多的,是普通年輕人的“現身說法”。

有人說,自己無比熱愛工作,下班後的8小時也大多在爲明天上班的8小時做着準備和補充——“晚上擦槍、白天打仗”。原因很簡單,“除了工作,我啥也不會”“我的人生價值與工作緊密掛鉤,薪酬、社會地位、人際關係……都從工作而來”。有人覺得工作只是爲了養家餬口,所以8小時之外要多跟家人相處、多鍛鍊身體、拓展自己的愛好。

我談不上“叛逆”,更不提“整頓職場”,大學一畢業找了一份專業對口、相對感興趣的工作,約等於把興趣變成了工作。加之不坐班,“8小時”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是不存在的。於是,我的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十分模糊,經常兢兢業業忙到深夜,還一臉完成作品般的高興,堪稱老闆最愛員工類型的典範。

開頭所述問題其實有一個預設,那就是工作和生活,默認有天然的“矛盾”。

有一部劇叫《人生切割術》,講的是一家公司發明了一種“記憶切割術”,把人的記憶一分爲二,一部分屬於工作狀態(工作人格),一部分屬於工作外狀態(日常人格)。接受了手術的人,在踏進公司大門的那一刻,由工作人格主導;在離開公司的那一刻,日常人格重新接管身體,而且,這個人格不會記得任何在公司裏發生的事情。

好處在於,沒有人會打擾到下班後的你,工作中的不愉快也不會影響下班後的心情。但這個“高科技”誕生的前提,顯然和那個問題一樣,將工作視爲純粹的消耗。就像《月亮與六便士》,讀者被作者繞進了非此即彼的陷阱,覺得撿起了六便士,就一定要放棄頭頂的月光,而仰望月亮,就一定要把六便士踩在腳下。

纔不,我們可以選擇,都要。

工作目標不等於人生目標,但應該是人生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千萬不要否認職業對人的重要性,我們很多的成長瞬間和成就感就來自職場。如同我們的父母、祖父母聊起“大廠”的激情歲月,他們爲之燃燒過青春的“職場”,高高興興上班,高高興興下班,工友亦是朋友。這樣的工作,無論客觀上還是主觀上,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今天的年輕人把時間分成上班和下班,區分的其實是一種情緒。上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工作中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憑藉互聯網的無孔不入,可能還要延續到下班後。而人生價值,肯定不來自這些消耗自己的東西。

這個問題還有一個預設,就是將上班8小時和下班8小時視爲唯一的切割方式。顯然,這不是多麼精確和科學的做法。劃分方式可以有很多種,比如,準備階段和實施階段,開心階段和不開心階段,蟄伏階段和一鳴驚人階段……這些階段界限模糊且重疊,互相矛盾又互相影響。

既然切割標準都不存在,那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呢?其實是對從職場價值實現人生價值的路徑追尋。任何事物一旦“上價值”,就顯得十分宏大,但人生價值這件事,任何人都需要。

到工作的第十年,我發現自己陷入了迷茫。首先,新鮮感消失了,工作所帶來的“哇”,漸漸變成按部就班的“哦”;其次,成就感在減弱,曾經一件“作品”的完成能抵消一切前期的辛勞,而現在“作品”逐漸成爲“產品”,收入之外的獲得感式微;最後,對未來愈發不明晰,曾經將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深度綁定,那麼當對職業產生猶疑,人生之海也就升起了薄霧。

後來,我把上下班的問題,用另一種方式來劃分:完成本職工作和完成本職工作之後。也就是,我們要同時擁有“升職的自信”和“離職的自信”,或者說“職場的自信”和“人生的自信”。簡單來說,就是在這份工作中,做到我所能做到的最好,而當我與這份工作互相不再需要,我也還能有下一個選擇。有選擇的人生,精彩的可能性自然是更大的。

於我而言,一是探索更多的創作領域,保持好奇心是帶來新鮮感的自救方式;二是尋找與本職工作弱聯繫甚至不相干的成就感來源,比如,某個工作中的無心之舉真正幫助到了一個羣體,比如,我做出了一個拍照特別好看的小蛋糕;三是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不妨常改常新,人是在成長的,一個“懂事的”規劃也需要不斷成長,“三心二意”在這裏並不是壞事。

人生價值的實現是尋找意義的過程。職場是一條道路,陪伴家人與朋友,學習與自我提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都是道路——並非要與職場生生割裂開來。就像那個問題下還有網友回答,建議在8小時工作之外找到能體現自己價值的事情,然後發展爲自己的工作或事業。瞧,多機智!

白簡簡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2月22日 07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