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孫曉蕾】曾經是日本家電製造商代表性存在的東芝公司於12月20日退市,結束了其長達74年的上市公司歷史。日本共同社稱,成立於1875年的東芝一度成長爲日本最大的公司之一,業務範圍涵蓋個人電腦到核電技術。但2010年以來,從頻頻曝光的會計醜聞到美國核能業務的鉅額虧損,該公司的業務受到了一系列問題的影響。爲擺脫長期的經營管理混亂,東芝接受了日本國內投資基金“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的收購要約。在新東家的領導下,這家日本主要科技公司將專注於扭轉其業務。不過,有專家認爲,東芝的經歷是“日本製造”近年來經歷挫折的一個縮影,日本諸多傳統制造型企業在全球經濟大轉型時代應對不及時,落後於發展的需要。日本想複製當年輝煌,打造一個適應數字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綜合性領先企業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據《日本經濟新聞》22日報道,東芝新的經營管理體制當天正式成立。退市後,東芝需償還1.4萬億日元(約合702.5億元人民幣)債務,因此在JIP的旗下,東芝尋求儘快改善經營業績。東芝將把一些下屬公司整合至總部,重新分配人員以削減成本,並將重新審視利益較低的業務。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東芝已經開始重組計劃,爭取在5年後重新上市。東芝現在仍然保留的是與能源相關的基礎設施、功率半導體以及便利店等使用的POS系統等業務。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與巔峯時相比,東芝退市時已元氣大傷,曾經引以爲傲的白電業務不斷被轉賣,半導體業務剝離,電梯、軍工業務低迷不振,整個公司幾乎失去了持續盈利的能力。

作爲創造日本第一個燈泡、第一臺洗衣機、第一臺冰箱、第一臺電視機、第一個微波爐的企業,東芝公司失敗的本質是什麼?對此,日本多摩大學特聘教授真壁昭夫近日分析稱,企業管理需要迅速洞察社會和經濟的變化,將人力、物力和財力重新分配到有望實現高增長的領域,以增加長期收益。真壁昭夫認爲,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不斷與股東、員工、社區和商業夥伴等利益相關者進行互動。一直以來,東芝公司的管理層未能履行這樣的職責。

真壁昭夫還分析稱,在某些方面東芝很早就預見到數字時代的到來。但不論是在重型機械還是在家電領域,東芝管理層都固守着過去的理念。即使擁有先進的製造技術、優秀的人才、充足的資金,然而如果管理上持續出現失誤,公司也不可能延續良好經營態勢。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東芝自身在拒絕改變商業模式。

“企業不改變,終將會倒閉。”韓國《中央日報》21日的報道評論稱,隨着東芝退市,這句話再次被證實爲真理。報道援引韓國科學技術院電氣電子工學部教授金正浩的分析稱,“在充滿變化的時代,東芝並沒有推進技術創新,未能適應新局勢而被甩在了後面”。韓國成均館大學半導體融合工學系教授金容錫表示,東芝的前車之鑑表明,若企業疏於創新,可能很快就會被一個從未想到的競爭對手超越。在新技術帶來局勢變化時不可掉以輕心。

東芝經歷的挫折被普遍看作“日本製造”在時代變革下站在十字路口的縮影。“日本沉迷於‘製造業時代’的發展理念,在當今全球愈發重視的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新興產業方面需要補的課越來越多。”陳言認爲,現在的東芝仍然是一個擁有強大設計和製造能力的公司,如何在數字信息時代把製造與數字技術結合在一起,對東芝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

陳言表示,日本企業目前仍掌握大量尖端製造技術,但大多都停留在“改良”層面,這被稱爲“在原有基礎上往前推進0.1毫米”的發展思路,缺乏具有破壞性、革新性的突破。這就導致“日本製造”既無法打破舊格局的限制,也沒有能力打造新的賽道。雖然當前中美技術博弈日益激烈,美國不斷打壓中國並拉攏日本,但是,美國不可能向日本讓出新產業賽道,日企指望美國恐難以尋覓到更多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