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 冰

自2010年第一家公司開業算起,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至今已走過14年曆程。總體來看,消費金融行業正由粗放式向精細化運營轉型,普惠服務質效提高。

展望2024年,在監管的指引下,消費金融行業將在發展中持續規範,聚力普惠金融,在推動消費復甦中貢獻更大的金融力量。

暢通多元化融資渠道

促消費、惠民生顯效

當前,消費金融行業已初步形成多元化主體參與、多層次服務供給的格局。2023年6月份,建信消費金融獲批開業,至此,我國已有31家開業經營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其中,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佔比超九成,其餘則以產業機構、電商平臺等爲主要出資人。

回顧2023年,消費金融公司各項業績指標呈現溫和上行態勢,融資“補血”持續上演,金融債券、ABS(資產支持證券化)、股東增資等多元化融資格局形成。

金融債券方面,今年11月份,興業消費金融“2023年第一期金融債券”成功發行,這意味時隔兩年消費金融公司金融債發行重啓,更多機構金融債發行或提上日程。

同時,消費金融公司ABS發行提速。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內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累計發行ABS規模超200億元,遠超去年同期。

“消費金融公司對資本的需求隨着業務規模的擴張而增大。通過發債融資保持合理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既滿足監管合規的需要,也可以保障消費金融公司資金來源穩定性。”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李一帆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

除發行債券外,股東增資也是消費金融公司補充“彈藥”的一種方式,部分持牌消金公司年內增資獲批。比如10月份,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審覈批覆,同意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將註冊資本由185億元增加至230億元。

李一帆認爲,2023年,消費金融公司構建多元化融資模式,通過擴張融資規模緩解資本補充壓力,優化資金負債結構,滿足業務發展需求。

縱觀2023年,消費金融公司持續暢通消費信貸服務實體經濟的渠道,形成金融促進消費潛力釋放和需求增長的長效機制,爲恢復和擴大消費需求積極貢獻金融力量。

促消費層面,多家消費金融公司發放消費券,舉辦免息惠民活動。今年以來,馬上消費金融的安逸花分期商城在多領域開展254場免息惠民活動,共計爲345萬新市民發放購物消費優惠券福利,累計舉辦場消費助農活動21場;截至今年9月底,招聯消費金融的招聯分期商城已上架超千款農產品,並積極給予專項補貼,助農產品銷量增長850%;年內,中銀消費金融線下業務輻射近1000個縣域等。

同時,2023年,數字技術正助力消費金融公司延伸普惠金融觸達範圍,部分消費金融公司持續“深耕”科技。行業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近20家消費金融公司實現了消費信貸服務全線上數字驅動模式。

馬上消費金融研究院相關分析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多數消費金融公司正通過科技手段賦能消費信貸的貸前—貸中—貸後全週期,逐步打造了從營銷獲客、用戶運營、風險管理至資產管理等全流程的智能化體系。”

新規影響深遠

消金市場未來增勢可期

2023年12月份,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佈《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可以預見,未來新規正式出臺後,將對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李一帆表示,“合規、穩健、高質量發展”將是2024年消費金融公司的關鍵詞。消費金融公司將在新規指導下更加合規經營展業,並順應市場發展、監管變化以及消費升級趨勢,逐步穩妥發展新模式、新產品,爲客戶提供更高質量的消費金融服務。

馬上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行業來看,2024年,消費金融機構應重點把握以下關鍵點:一是堅持定位差異化;二是打造數字化閉環;三是實現業務自主化;四是助力價值普惠化。

中原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原消費金融將深化與更多消費場景的緊密鏈接,加大資源、資金、渠道的有效銜接,通過多方共同努力,實現互惠互通、共贏發展。”

“2024年將緊扣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以科技賦能,提供適銷對路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圍繞出行、日常消費等領域,加大與教育、旅行等服務類機構的合作。同時持續加強金融科技與風控體系建設。”中郵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中銀消費金融方面表示,未來將着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提升金融科技創新的驅動力和金融發展持久的推動力,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何大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五年,消費金融市場增速將在7%左右,到2027年消費金融總規模將達25萬億元。因此,從業機構有三大機遇需要把握:第一,深耕存量客戶全生命週期價值;第二,強化系統化、自動化、數字化風控能力,試水下沉市場;第三,提早佈局年輕客羣,把握此類客羣自身成長帶來的新機遇。

在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客戶拓展和風險管控是2024年消費金融公司關鍵詞。董希淼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消費金融公司拓展場景是關鍵,並在場景上要持續創新,應建立以線上爲主、線下爲輔、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模式,覆蓋更多場景,不斷提升用戶體驗,降低各類成本,迴歸促消費、促發展的初心和使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