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歲尾,回看全年,在這一年裏,我們見證了諸多重大事件,都與能源息息相關。

後疫情時代,俄烏衝突、巴以衝突深刻地改變了地緣政治格局,極端天氣頻發、歐洲能源危機加劇了低碳轉型的緊迫感。數十年以來形成的全球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市場供需形勢和價格、貿易走向和渠道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和重塑。

世界變亂交織,中國篤行擔當。面對深刻而宏闊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作爲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能源支撐中國經濟在持續承壓中走出一條回升向好的復甦曲線。

從年初到歲末,從迎峯度夏到迎峯度冬,能源人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端牢能源飯碗,保障能源安全,守護萬家燈火!

實現能源供應有保障、 資源儲備有保障、民生用能有保障,有賴於日復一日的厚積和突破——油氣開採攀登“地上珠峯”;風電開發駛向深海遠洋;光伏產品打開外貿新局;煤炭先進產能有序釋放;新型電力系統加速構建……2023年,中國經濟大船乘風破浪,能源保供能力平穩提升。

這一年,中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蹄疾步穩。我們見證了“歷史性超過”——我國可再生能源成爲保障電力供應的新力量,總裝機年內連續突破13億、14億大關達到14.5億千瓦,佔全國發電總裝機超過50%,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這一年,我國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進展順利;這一年,三代核電批量開工,全球首個第四代核電站投產;這一年,“西氫東送”,我國啓動首個純氫長輸管道項目……

凡是過往,皆爲序章。歲末之際,盤點2023年國內、國際能源大事與大勢,汲取前行力量,邁上嶄新徵程。

中國能源報編輯部梳理2023年十大國內能源新聞,共同回顧不平凡的2023,爲中國能源產業打call。

標準體系建設提速 碳達峯試點探新路

標準是實現碳達峯碳中和必不可少的基礎支撐。2023年,碳達峯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取得重要突破。

4月21日,11部門聯合發佈《碳達峯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對碳達峯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明確具體目標、搭建體系框架、確定重點內容,對解決碳排放數據“怎麼算”、如何“算得準”,碳排放“怎麼減”、“怎麼中和”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爲支撐重點行業和領域碳達峯碳中和工作提供協調、全面的標準支撐。

通過試點建設,探索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是實現碳達峯的重要路徑。11月28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佈《關於印發首批碳達峯試點名單的通知》,確定張家口市等25個城市、長治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10個園區爲首批碳達峯試點城市和園區。

首批碳達峯試點的確定,有利於調動試點城市和園區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打造降碳先行區和引領區,爲全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新三樣”出口勢頭強 佔據全球領先地位

2023年,作爲我國高技術附加值的綠色轉型產品,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這外貿出口“新三樣”走俏海外。前三季度,“新三樣”等產品出口量同比大漲41.7%。

新能源汽車領域,7月,我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從1000萬輛邁入2000萬輛大關,我國僅用1年零5個月。1月—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09.1萬輛,同比猛增83.5%,不斷跑出加速度。

鋰電池領域,前三季度,我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12.3吉瓦,同比強勁增長925%,再創歷史新高。上半年,在全球市場中,出自中國企業的儲能電池產量超75吉瓦時,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出口比重超55%,產銷兩旺。

光伏發展更是迅猛。1月—10月,我國光伏新增裝機142.56吉瓦,同比增長144.78%,佔全部新增發電裝機的57%;光伏產品出口金額達429億美元,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量分別同比增長90%、72%、34%。截至10月底,我國光伏累計裝機535.76吉瓦,成爲我國裝機規模第二大電源。

“雙碳”目標下,我國新能源產業飛速發展,製造端、應用端齊頭並進,在全球市場中佔據領先地位,我國靚麗“新名片”名副其實。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電力保供底氣更足

2023年,我國加速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電網迎峯度夏、迎峯度冬的底氣越來越足。

應對高比例新能源帶來的壓力是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課題。爲此,我國加速實施跨省跨區輸電通道“聯網”、省內主網架“補網”建設,尤其是我國首個“沙戈荒”風光電基地外送電特高壓工程——國網寧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爲“沙戈荒”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開發利用提供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2023年,抽水蓄能電站建設也大幅提速。福建永泰抽蓄電站實現全容量投產,東北地區最大抽蓄電站首臺機組投產,西北地區首臺抽蓄電站——國網新疆阜康抽蓄電站投產,西南地區首座百萬千瓦級抽蓄電站投產……此外,還有一批項目正在建設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加速推動“源網荷儲”各環節協同優化,保障電力供需實時平衡,有效緩解今夏部分區域電力供需偏緊局面的同時,也爲應對今冬“速凍”天氣的挑戰積蓄更多力量。

裝機佔比正式過半 可再生能源超煤電

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迎來歷史性突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裝機達13.22億千瓦,首超煤電,約佔我國發電總裝機的48.8%。截至目前,可再生能源裝機達14.5億千瓦,佔全國發電總裝機比重超50%,風電光伏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突破15%。

隨着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發電量不斷增多,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安全消納問題日益凸顯。2023年7月發佈的《關於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明確將對已建檔立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所生產的全部電量核發綠證,實現綠證核發全覆蓋。

12月13日,國家能源局首批覈發綠證約1191萬個。隨着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和發電量不斷攀升,實現綠證核發全覆蓋後,我國將成爲全球最大的綠證供應市場。

“一區一價”塵埃落定 管網運行效率更高

2023年12月5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覈定跨省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的通知》,首次分區域覈定國家管網集團經營的跨省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同時,要求國家管網集團根據各價區運價率,以及天然氣入口與出口的運輸距離,計算確定管道運輸具體價格,並向社會公開。

這是我國天然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以來的首次定價,也是首次按照“一區一價”覈定跨省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

“一區一價”落定後,國家管網集團經營的跨省天然氣管道運價率由20個大幅減少至西北、東北、中東部及西南4個價區,構建了相對統一的運價結構。在“全國一張網”框架下,跨省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相對統一,打破了運價率過多對管網運行的條線分割,有利於實現管網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平開放,促進管道資源合理配置,提高管網運行效率,對構建天然氣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        

煤電容量電價落地 助力電改縱深推進

2023年11月10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於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的通知》,明確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對煤電實行“兩部制”電價政策。其中,電量電價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靈敏反映電力市場供需、燃料成本變化等情況;容量電價水平根據轉型進度等實際情況合理確定並逐步調整,充分體現煤電對電力系統的支撐調節價值,確保煤電行業持續健康運行。

“兩部制”電價的出臺,意味着我國電力安全穩定供應這塊“拼圖”日臻完善。“雙碳”目標及能源轉型背景下,降低燃煤發電企業成本,建立能夠同時挖掘煤電機組下調能力和激勵煤電機組頂峯能力的價格機制十分必要。“兩部制”電價的出臺,不僅能夠鞏固和保障煤電的“壓艙石”地位,同時也明確其成本回收不再完全依靠發電,進而保障中長期發電容量的充裕性,助力電改縱深推進。

標準建設有了指南 氫能發展更重質量

2023年8月8日,國家標準委與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以下簡稱《指南》),系統構建了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標準體系,並明確了標準體系建設目標。

這是我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氫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給出指導意見,也是多年來業界期盼的一件大事。《指南》的推出,是對《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確定的任務的分解和呼應,既表明國家對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視、對氫能相關政策細化和完善的態度,同時也是產業發展的風向標,是對行業和企業的重大利好。

從前期以燃料電池等交通領域應用爲主,到目前開始向上遊氫氣製取和儲運環節發力,2023年,我國氫能產業進入全產業鏈全面發展新階段。標準體系的建設,有望在推動產業規模擴張的同時,進一步拉昇行業發展質量。

三代核電批量開工 四代電站全球“破零”

2023年12月6日,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商業示範工程圓滿完成168小時連續運行考驗,正式投入商業運行。該示範工程集聚產業鏈上下游500餘家單位,先後攻克多項世界級關鍵技術,設備國產化率超90%,首臺套設備達2200多臺(套),創新型設備達600多臺(套),標誌着我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發和應用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2023年,我國三代核電批量開工。福建寧德核電項目5、6號機組及遼寧徐大堡核電項目1、2號機組獲覈准。其中,福建寧德核電項目5、6號機組採用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

2023年,我國“華龍一號”已形成多機組同時在建、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格局,四代核電亦加速發展。核電國產化率持續提升,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風機大型化創紀錄 勇闖技術“無人區”

2023年底,我國主流風電整機廠商陸續發佈最新款陸海風電整機機型——15兆瓦陸上風電機組刷新全球陸上風機容量最高紀錄,22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刷新全球海上風機單機容量最高紀錄。

而就在2020年,我國新增裝機所用陸上風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還僅爲約2.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僅爲4.8兆瓦。短短三年時間,投入市場的風機單機容量便快速上漲,單機容量10兆瓦的陸上風電機型已經投入使用,單機容量15兆瓦以上的海上風電機組已經實現併網發電,單機容量18兆瓦的海上風電機組已正式下線。

風機大型化被視作推動風電降本的重要手段,不斷湧現的新產品正讓風電變得更加好用易用,也讓風電走向更深更遠。隨着“雙碳”目標的提出,風電市場潛力正逐步顯現,風電市場的持續創新突破正爲我國乃至全球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油氣勘探成果豐碩 夯實能源保供“家底”

2023年,油氣企業牢記“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裏”,立足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高效、高質量勘探,喜獲多項成果,展現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新擔當新作爲。

鄂爾多斯盆地東北緣的2000米地層,中國海油發現我國首個千億方深煤層氣田——神府深煤層大氣田,探明地質儲量超1100億立方米;在渤海南部海域,中國海油再獲億噸級大發現——渤中26-6油田,成爲渤海油田連續3年勘探發現的億噸級油田;在塔里木盆地,中國石化在順北中部超深凝析油氣新領域累計探明地質儲量石油2.76億噸、天然氣2093億立方米;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設計井深達11100米的中國石油深地塔科1井鳴笛開鑽,奏響我國“萬米深井”時代序曲……

2023年,我國油氣勘探領域捷報頻傳。這些資源的發現,將不斷夯實我國能源保供“家底”,進一步築牢我國能源安全防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