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a運作的成敗,或將決定安踏能否打開新消費世界併購的那扇大門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梁宵

被安踏正式收購74天之後,國產頭部瑜伽服品牌MAIA ACTIVE(下稱Maia)的調整步伐開始加快。

12月29日,Maia創始人歐逸柔在朋友圈發文:“即將在未來一個月卸任Maia的實際工作,但會繼續作爲股東與創始人支持Maia”——幾天前,這一消息就已經開始在投資機構不脛而走了。

但這似乎不是安踏當初預想的結果。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歐逸柔目前仍擔任瑪伊婭服飾(上海)有限公司法人。安踏收購至今,Maia的董監高團隊經歷了兩次調整,第一次是在2023年11月25日,基本上是投資機構派出的董事退出,代之以安踏派出的董事,創始人歐逸柔(Lisa)和聯合創始人王佳音(Mia)保持原職;第二次發生在12月5日,Maia董事長變更爲畢明偉,歐逸柔卸任董事長,成爲董事兼總經理,王佳音卸任總經理。

如今再次生變,歐逸柔爲何離開?同爲聯合創始人的王佳音何去何從?安踏對Maia的整合又將如何推進?針對相關問題,《中國企業家》向安踏和Maia進行求證,但截至發稿,安踏和Maia均未給出進一步答覆。

安踏進,創始人退

2023年10月16日,安踏發佈公告稱,公司一間接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於2023年10月13日與瑪伊婭服飾(上海)有限公司(目標公司)的若干股東分別訂立若干買賣協議,購入後者75.13%的股本權益,收購完成後,目標公司(及其附屬公司)將成爲安踏體育間接非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

作爲“新併購之王”的安踏,在過去的10多年中不斷磨鍊出了一套成熟的併購打法,收購Maia之後,其整合行動迅速組織起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安踏對後者在組織和業務層面的調整都在進行中。”

組織層面的調整已有跡可循。據天眼查的數據,Maia新任董事長畢明偉,2007年加入安踏,任安踏集團首席財務官,除了財務管理,還負責安踏集團的業務流程管理、物流管理等中後臺職能;監事賴世賢爲安踏集團聯席CEO。除此之外,新增董事丁思榕,爲安踏集團董事會主席丁世忠長兄丁世家之子,目前在安踏收購的可隆品牌擔任總裁。

隨着安踏系高管的向前一步,Maia原高管則退居其後,一直任董事長的歐逸柔成爲董事兼總經理,取代了過去王佳音的職位。

在2018年《界面》的一篇報道中,兩人曾談到當初的創業經歷:2015年9月,歐逸柔開始前期的創業籌備,花了8個多月時間設計研發。產品上線後,2016年11月,曾是小紅書創業初期成員的王佳音加入,任品牌聯合創始人兼CEO,負責整個品牌的運營和增長策略。之後,這個新消費品牌開始了“騰飛”之路:2017年推出的“腰精褲”銷量破億,成爲Maia的首個“超級產品”,根據歐逸柔提供的數字,“腰精褲”如今累計售賣近80萬條。

Maia的大舉融資之路也從2017年開始啓程,之後的6年間,在安踏收購之前,Maia先後啓動了6輪融資,共募超過2.5億元人民幣,吸引了紅杉中國、動域資本、火山石資本、CMC資本、華映資本、華創資本、百麗國際等衆多機構前來投資。

與資本追捧相對的是,Maia創始人看起來卻有些意興闌珊了。一家投資機構的知情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表示,他對歐逸柔的離開並不感到意外,“之前就有這種感覺,她們每次融資都在賣老股,不像其他創業者那樣,會擔心控制權旁落,而且從創始人的投入狀態來說,也遠不如其他創業者。”

歐逸柔對離任原因的解釋似乎也呼應了這一點,她在其中談到了創業者的身份“糾結”——“對於創業者,工作與生活之間沒有平衡,只有取捨,過去9年我舍了許多與家人、自己相處的時間,遺憾錯失了許多珍貴不可復刻的時刻。”

主動或者被動,這一次她舍掉的,是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總經理的角色。而此時,她也已經不是那個能掌握企業命運的人。

不確定的未來

歐逸柔的“舍”,爲自己對Maia的影響畫上了一個句號,但是安踏的“得”,卻還沒能給Maia的未來提供一個新的答案。

安踏的收購之路起於2009年的Fila,並在後者的運營走向正軌之後開始加快併購步伐:2015年收購英國運動休閒品牌斯潘迪,2016年收購迪桑特在中國區的獨家經營、產品設計、銷售及分銷業務,2017年收購高端戶外品牌可隆,2019年收購擁有始祖鳥、薩洛蒙等多個知名品牌的亞瑪芬體育集團……

藉此,安踏構建了一個從時尚到專業,從大衆到高端的、覆蓋場景越來越全的品牌矩陣,但在女性瑜伽服飾這一板塊卻留有空白——這一缺憾隨着lululemon的異軍突起,以及其他體育運動品牌的相繼跟進而更顯扎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Maia對於安踏,是那塊恰如其分的拼圖。

而對於Maia而言,安踏的收購爲先前的投資人提供了一個誘人的退出渠道,尤其是在新消費投資遇冷,IPO退出無期的情況下,更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由此,也幫助企業解開了資本的繩套。

實際上,對於當時的Maia來說,面臨的困境不止如此。

《中國企業家》獲得的一份財務數據顯示,2023年,Maia淨銷售額情況堪憂。對比之下,其2018年、2019年的同比增速高達245%、139%,2022年也還能達到60%,但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速只有4%——在這個季度的3月8日,Maia還由於涉嫌貶低女性的營銷文案而引發輿論圍攻,在上述知情人士看來,Maia的銷量下滑與這次“翻車”事件密不可分,但Maia內部對這一點並沒有足夠的認識。

事實上,Maia的境況在此之前已經不妙。據一份內部文件顯示,2023年1~3月,Maia累計溝通了30多家投資機構,但因公司獲利情況不佳,融資沒有成功;此後就一直陷於經營壓力之中,庫存、供應商、員工等問題一個接着一個冒了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安踏的收購,可能從價格上撿了一個便宜;但另一方面,能否真正盤活資產則是未知之數。

與安踏其他大手筆的收購相比,Maia的體量相形見絀,根據公開數字,Maia在全國僅有25家店,2022年的銷售額僅5億元。不過這些只是眼前的小困難,藉助於安踏的資本實力、渠道運營和供應鏈能力,店鋪鋪設和銷量提升都屬於安踏整合的基本功。

真正考驗的是品牌價值。

就像一位業內人士所指出的那樣:服裝品牌的收購,買的只是Logo,也就是品牌沉澱。或許有部分暢銷商品,但潮流在變,買到手的這盤貨厲害,下一季可能就撐不下去了。而如果設計團隊流失,對品牌資產來說也是一個很重大的損失。

這也是擺在Maia眼前的挑戰:一方面,品牌“傷勢”恢復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如今在Maia天貓旗艦店、小紅書等平臺,還會出現“辱女品牌”“翻車品牌”的用戶評價;一位閒魚用戶也感受到了市場的冷暖變化:此前掛出的Maia商品被秒殺,現在則很長時間都少人過問;而另一方面,歐逸柔同時兼任Maia創意總監,她的離開對Maia的設計團隊、以及未來的產品走向帶來的影響,都是安踏接下來要去化解的。

畢竟,這是安踏在新消費領域的第一次出手,從某種意義上,此時的Maia恰如彼時的Fila,正如後者開啓了安踏面向國際成熟品牌的收購之路,Maia運作的成敗,或許也將決定安踏能否打開新消費世界併購的那扇大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