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蕊

2023年,證券公司資管業務“雙向”奔赴,一邊對抗市場波動帶來的規模壓力,一邊努力探尋轉型出路。

在具有傳統優勢的私募板塊,券商資管管理規模仍在壓降,截至2023年11月底已縮水至5.42萬億元,業務收入顯然承壓。不過,在公募領域,券商設立資管子公司和申請公募牌照步履未歇,部分轉型較早的機構也憑藉主動管理方面的優秀表現,成功穩住了規模和收入。

私募業務持續縮水

截至2023年11月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業務規模合計12.69萬億元(不含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其中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的管理規模爲5.42萬億元,佔比42.67%。而在2022年年底,這組數據分別爲14.31萬億元、6.28萬億元、44%。

在上述5.42萬億元的券商私募資管規模中,集合資管計劃爲2.64萬億元,同比減少28.42%,而單一資管計劃爲2.78萬億元,同比僅減少13.23%,韌勁稍勝一籌。事實上,隨着資管業務去通道化基本完成,2022年年底券商資管規模中單一資管計劃的佔比已降至49.41%。不過,到了2023年11月,這一數值卻反彈至51.34%,再度超過集合資管計劃。這意味着,在行情劇烈波動的2023年,負債端以高淨值客戶及機構客戶爲主的單一資管計劃,似乎更加符合市場需求,成爲券商穩定資管規模的一大法寶。

分投資類型看,截至2023年11月,券商私募資管中的固收類產品存量規模爲4.36萬億元,佔比超過八成;混合類產品和權益類產品的存量規模分別爲4899.6億元、5344.05億元,合計幾乎佔據存量規模的19%;而期貨和衍生品類產品規模雖僅有363.06億元,但卻唯一保持了增長態勢,同比增幅爲14.67%。

收入壓力自然傳導

受市場下行和去通道化的雙重衝擊,券商資管私募業務規模縮水已是不爭的事實。據中基協統計,截至2023年11月底,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平均管理私募資管業務規模爲564億元,管理規模中位數爲206億元;而在2022年底,這組數字則分別爲662億元、244億元。

私募業務一向是券商資管的優勢所在,因此管理規模的下滑自然也給券商資管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信達證券研發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上市券商資管業務淨收入合計346.4億元,同比微增0.2%。另據中證協統計,2020年至2022年,資管業務總收入在券商總營收中的佔比已連續3年低於7%。

華寶證券近日也指出,2023年上半年,大部分上市券商資管手續費淨收入有所下滑,僅三成上市券商實現資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實現增收的上市券商主要有三大表現:一是控股公募基金收入並表,帶來資管業務收入同比大幅增長;二是企業ABS專項計劃規模增加,進而實現規模化增收;三是發力主動管理初見成效,集合資管業務客戶、規模“雙增長”。

事實上,“馬太效應”並不單單體現在券商資管業務收入上。據中基協統計,截至2023年11月,在96家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中,私募資管業務規模在2000億元以上的僅有7家,而在200億元以下的卻多達47家。在巨大的營收與規模壓力下,轉型公募賽道似乎成爲了券商資管的不二選擇。

加速轉型公募賽道

一個衆所周知的事實是,如果一家券商資管的公募業務發展的出色,那麼其資管業務收入也通常會顯著高於同行。比如,業內最早轉型公募化的東方紅資管和財通資管,就是具體的案例。

信達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王舫朝認爲,公募資管業務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券商拓寬產品銷售種類,提升資產配置服務能力,優化自身財富管理模式,促使券商增加營收效益。從這個角度看,優質公募管理人當然也成爲券商母公司增收的重要支撐。

基於此,2022年5月“一參一控一牌”正式落地後,各家證券公司也紛紛加快佈局的步伐,謀求設立資管子公司並申請公募基金牌照。2023年12月,華福證券資管子公司獲批設立,券商資管子公司由此增至30家。2023年11月,興證資管獲批公募資格,至此共有3家券商及11家券商資管子公司拿到了公募賽道的“入場券”。

最近發佈的《2023券商資管公募化轉型發展白皮書》也指出,相比於銀行、公募基金等競爭者,券商資管在轉型公募時也獨具優勢,比如充分發揮母公司品牌效應與各條線協同效應,獲取渠道支持;充分聯動投行、研究等內外部資源,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

根據Wind數據統計,2023年券商資管共發行85只公募產品(不同份額合併統計,下同),其中包括35只債券型基金、30只混合型基金以及5只股票型基金;在波動劇烈的市場環境下,FOF基金也成爲券商資管完善產品鏈的重要方向,當年內共新發產品13只;此外,還有1只公募REITs基金和1只QDII基金,表明券商資管也在積極參與產品創新浪潮。

儘管爭奪公募基金“蛋糕”已是市場共識,但華寶證券研究創新部戰略研究總監衛以諾提醒,2023年12月8日公佈的公募基金交易佣金徵求意見,規範了券商和基金公司佣金分倉模式,對目前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及其母公司的合作模式影響較大。隨着金融機構讓利投資者的諸多舉措落地,券商資管可能也會逐步調整業務經營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