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2022年12月30日,银登中心公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纳入试点范围,开启了后者涉足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征途。

过去一年,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先后涉足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业务。

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2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设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其中1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参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共发起了18个不良资产转让项目,涉及债权金额共计约214.68亿元。

“整体而言,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仍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状况。”一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负责贷后管理的主管向记者直言。这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相比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接近万亿元,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占比实在太低,二是行业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参与热情不够高。

记者了解到,这背后的原因相对负责,一是不少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担心合规问题——万一消费金融不良贷款受让方采取违规催收方式,自己可能被“连累”;二是多数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定价偏低,起始转让价对应债权金额的占比不到10%,令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转让意愿下降;三是行业头部消费金融机构近年业务利润增速相对可观,有足够资金核销坏账。

上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贷后管理部门主管向记者透露,尽管他们开设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但他们内部对此仍处于探索阶段。因为他们对潜在购买方设定了较严的准入门槛——除了能落实合规催收,后者还需具备丰富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处置经验,并拥有银行个人金融不良贷款的受访处置案例。

在他看来,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能回收多少现金,很大程度取决于受让方的资产评估专业能力与催收水准,只有后者具备较高的水准,才能创造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处置的良好效果。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宏观经济波动加大令消费信贷坏账风险增加,越来越多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正在考虑通过转让消费金融不良贷款实现“业务出表”。但这项业务能否实现稳健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购买方能否创造良好的资产处置回报。

“目前,拥有不良资产处置的资产管理机构也在评估受访处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包的具体收益,若这项业务无法取得可观回报,他们也未必会积极入市。”一位民间资产管理机构人士向记者直言。

各家机构参与积极性不一

此前,银登中心披露《2023年三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显示,就不良贷款转让出让方类型结构而言,当季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涉及的业务规模达到170.5亿元,占比高达43.6%,仅次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174.1亿元。

“但这不意味着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对此拥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前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贷后管理部门主管直言。目前他们内部仍在评估是否有必要参与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多个部门主管认为企业催收团队足以解决不良贷款的催收问题并实现更高的现金回收率,没必要参与这项业务。

此外,个别企业高层还担心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可能存在“后遗症”——若受让方采取暴力催收方式提升现金回收率,一旦相关部门采取查处措施,可能会连累自身。

记者也注意到,尽管开设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达到23家,但只有一半参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

其中,中银消费金融发起的不良贷款项目期数最多,共4期,捷信消费金融发起的不良资产包金额最大,合计约为198.13亿元,其他多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发起的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规模普遍在数千万元人民币。

一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人士直言,各家机构对此积极性不一的背后,是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法律、技术与价格磋商等问题,目前多数持牌消费金融认为处理这些问题需花费额外的资源和时间,与其将精力资源花在定价博弈与合规操作方面,不如给自身催收团队更大的激励,让他们更努力做好催收工作,或许能创造更高的现金回收率。

转让定价偏低探因

记者还获悉,影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更大力度涉足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不良贷款资产包的转让定价普遍较低。

数据显示,去年1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发起18个不良资产转让项目,但绝大多数项目起始转让价格对应债权金额的比重均低于10%,最低达到2.33%。

究其原因,是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包主要是无抵押的个人信用贷款,需要受让方花费更多精力完成催收。由于处置难度加大,这类不良资产包的定价只能偏低。

“此外,相比银行的个人消费不良贷款质量相对较高,令其现金回收率可能达到约20%,当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主要采取线上贷款,令不良资产受让处置方在线下找到借款人,仍需花费不少精力,令其整体现金回收率可能不到10%。” 上述民间资产管理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这都令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难以抬高不良资产转让定价。

前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贷后管理部门主管也指出,为了提升不良贷款资产包的定价,他们曾打算调整拟发的不良贷款资产包结构,在大部分底层资产属于逾期4-5个月的个人消费贷款基础上,再增加一些逾期期限较短且容易催收成功的个人消费贷款资产,但他们很快发现,此举在内部遭遇较大阻力,有催收部门业务人员认为若将这项工作交给他们处理,能创造远高于转让价格的现金回收金额。

记者多方了解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包转让定价之所以偏低,还在于交易双方需花费大量精力解决资产转让过程的法律、技术与商业谈判问题。此外不良资产包的处置难度是否较高,也会影响其具体定价高低。

“目前,受让方肯定希望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能进一步压低转让价格,因为他们发现在实际操作环节,这类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可能超过此前预期,比如当他们发起法律诉讼进行催收时,发现线上贷款的借款人个人信息不够准确,导致他们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成本找到借款人。”这位民间资产管理机构人士直言,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无法给受让方创造可观的回报,潜在买家很可能纷纷离场,导致这个市场遇冷。

惠誉博华金融机构部副总监王逸夫认为,未来国内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资产转让业务将会迎来很大的需求,但现阶段尚未迎来业务爆发的增长点,这需要等待消金行业进入业务饱和期,不良资产转让业务才能慢慢发展起来。 

(作者:陈植 编辑:周炎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