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鬍文輝發佈了知識產權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01.5萬件,同比增長22.4%,成爲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

在這400多萬件有效發明專利中,高價值發明專利所佔比重達到四成以上。中國已成爲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

發明專利

突破第4個100萬件用時僅一年半

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01.5萬件,同比增長22.4%,成爲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

胡文輝介紹,我國專利制度實施已近40年。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第一個、第二個和第三個100萬件分別用時31年、4年和2年左右,突破第4個100萬件僅用時一年半。在這400多萬件有效發明專利中,高價值發明專利所佔比重達到四成以上。中國已成爲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持續爲全球創新發展貢獻重要力量。

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中,企業所佔比重超過七成,是推動創新創造的主要力量。進一步來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13.4萬件,同比增長24.2%,佔國內企業總量的近四分之三,達到73.4%。自主創新爲衆多科技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截至2023年底,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有效量分別爲130.8萬件、70.3萬件和67.2萬件,合計佔國內總量的65.6%,分別同比增長21.1%、21.0%和23.2%。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集羣,北京集羣和上海-蘇州集羣,佔據了全球科技集羣排名前五中的三席。科技創新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成爲推動產業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

地理標誌產品

累計批准超2500個 保護辦法下月實施

截至2023年底,我國累計批准地理標誌產品2508個,覈准地理標誌作爲集體商標、證明商標註冊7277件,地理標誌專用標誌經營主體總數達2.6萬家,地理標誌產品年產值超過8000億元。

對於如何加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司長張鵬介紹,我國地理標誌法律制度包括商標保護和專門保護兩種模式。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廣泛徵求社會意見的基礎上,發佈了《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辦法》,將於今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

《辦法》主要從地理標誌產品的認定、管理和保護三個方面進行了制度完善。

商標品牌

培育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

胡文輝表示,國貨“潮品”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彰顯着對中國品牌的自信。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爲堅持自主創新、堅守國民情懷的國貨買單,像華爲、海爾等一大批“國貨之光”還走出國門,積極融入全球市場,成爲全球知名品牌。

國貨“潮品”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的全方位助力,特別是需要利用好商標制度加強品牌保護、實現品牌價值。國家知識產權局深入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大力推進商標品牌建設,助力培育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

在強化政策支撐方面,以“千企千標”“百城百品”及商標品牌指導站建設爲抓手,鼓勵地方和企業加強商標品牌建設,支持傳統品牌創新升級,積極培育新興品牌。近日,首批1105件企業商標品牌及285件區域商標品牌獲批參加“千企百城”商標品牌價值提升行動,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在提升商標品牌能力、提高商標品牌價值方面給予指導支持。

在提升服務水平方面,推動全國佈局建設3900多個商標品牌指導站,年均服務企業超40萬次。持續推動商標質押融資惠企服務,2023年全國商標質押融資額達1769.1億元,同比增長63.5%,幫助企業有效緩解了品牌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難題。

在加強品牌保護方面,持續推動《商標法》修改進程,加強對商標品牌合法在先權利和馳名商標的保護力度,認真做好國貨出海的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指導,堅決打擊各種傍名牌、搭便車、蹭熱點行爲,提振品牌發展信心和經營主體獲得感。

知識產權保護

第二批15個示範區即將獲批公佈

建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範區,目的是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着力探索知識產權保護的新路子,認真打造知識產權保護的樣板間,積極固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好經驗。胡文輝介紹,目前,天津市濱海新區等10個首批示範區建設已經取得初步成效,第二批15個示範區建設城市(地區)也已經完成遴選和公示,很快將正式獲批公佈。

從已經開展建設的首批示範區來看,各地結合區域發展現狀,聚焦各類主體實際需求,深化改革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

首先,區域內知識產權法治建設駛入“快車道”。如浦東新區、深圳等地實施高標準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等。

其次,區域內知識產權執法保護動用“硬手腕”,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各地堅持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導向,加強區域執法協作,廣泛開展專利商標行政保護專項行動和海關藍網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

同時,區域內打造知識產權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執法保護效能進一步提升。各地聚焦優化管理部門設置和機制建設,建強配強執法隊伍。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