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1歲的匠人王陵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在女兒“丫頭”的陪伴下,從渝北出發到合川,然後到自貢,再到四川甘孜等地。王陵充滿喜悅地同自己曾經的雕刻作品“重逢”,並且瞻仰了紅巖英烈江姐、“小蘿蔔頭”雕像和“紅軍戰士英雄羣雕”。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前,鬢髮斑白的老石匠百感交集,禁不住熱淚盈眶,久久佇立。

20世紀70年代初,王陵被一家招工單位錄取,成了一名傳統石匠的傳人。開始,他並不喜歡這門手藝;後來,憑藉自己最原始的信念和堅忍不拔的意志,讓自己擁有了一片展翅翱翔的藝術天空,成爲城市雕塑背後的英雄。

重慶市少年宮“小蘿蔔頭”雕像落成儀式

1 “就是這點味道出來了”

1992年6月,重慶市少年宮雕塑廣場,少年英雄“小蘿蔔頭”的雕像製作正進入雕刻打磨的最後程序。一位身着藍色工裝、中等身材、目光如炬的青年雕刻師,手持鐵錘和精細的鋼鑽,全神貫注地對着那漢白玉雕塑輕輕敲擊,緩緩移動。他,便是名不見經傳的石匠王陵,同行哥們都親熱地稱他“大師兄”。

一天下午,聽着那敲擊石頭的聲音,少年宮的邢主任路過這裏,她停下腳步對那雕像仔細打量後說:“啊呀,都差不多了……就是那個神態還笑點就好了!”“嗯,那個不要緊嘛,等我把這些都弄好了來。”王陵平心靜氣地回答說。

或許,在多彩的藝術世界,讓石頭開花、綻放並不難,可是要讓這已經成型的石頭雕像“神態還笑點”。試問大師兄:你行嗎?按理,一尊被雕塑家設計打造的石膏雕塑,作爲雕刻師能一絲不苟地將其翻刻成永久性材質的雕塑作品,就已經算本事了。然而,現在卻是要滿足別人的願望“神態還笑點”,這對常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對業界也必定是一道棘手的難題。

接連幾天,王陵繼續着小蘿蔔頭雕像的收尾工作。有一天,他正滿懷喜悅地抬頭仰望並欣賞這件得意之作時,無意中看見邢主任正路經這裏,他禁不住激動地呼叫:“邢主任,您過來看一下呢!”邢主任立馬奔過來,當她凝視小蘿蔔頭雕像的瞬間,忽然興奮地雙手擊掌:“嗬,好了!就是這點味道出來了!”

回首往事,現年69歲的大師兄感慨不已地說,連雕塑老師都很難把握的“這點味道”,你要想做是極具風險的,稍有不慎就可能使整個作品毀於一旦。“這點味道”是小蘿蔔頭看見蝴蝶飛向藍天時,他嚮往自由的喜悅在面部神態的顯現,那完全是在同人物心靈碰撞後的技巧運用,纔可能達到的理想效果。他形象地比喻說:“其中的技巧有點相似於文學作品的潤筆,包括如何打出娃娃嘴角的那點呡笑,如何摳出孩子那臉蛋胖嘟嘟的肉感,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心領神會。所謂:‘作料’就只抖那丁點兒,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掌握好‘火候’。”

小蘿蔔頭的雕刻工作完成以後,少年宮又請王陵接着打賴寧的雕像,並且對年久失修的劉文學水泥雕像,用漢白玉石頭進行了雕刻。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巍然矗立於重慶市少年宮雕塑廣場的這幾尊少年英雄雕像仍熠熠生輝,光彩照人!它們不知吸引了多少成長中的孩子前來瞻仰,在肅然起敬中穿越時空的帷幕,接受靈魂的洗禮和震撼。

王陵在雕刻“賴寧”雕像

2 選留下來的石匠高徒

1971年9月,19歲的王陵和他的60名師兄弟,被重慶沙坪壩區市政工程隊招收爲代培石匠。就從那時起,他和較僻靜的高灘巖張家堡採石場結緣。這工種令人很掃興很無奈,當時王陵和所有的師兄弟一樣感到前途渺茫。好在他對自己有一個原則:既然學手藝,那就一定要把這門手藝學到手,先做好再說。最樸素的信念成了他堅持下來的精神支撐。

雖說文化程度不高,但王陵天賦聰慧,好學上進。那個年代書籍稀缺,但能買到魯迅的書,這正是他的最愛。白天向師傅學手藝,舉起重達數十斤的大錘喊着石工號子開採條石,業餘時間就是看書或小敲小打搞點“自留地”。說不清爲什麼,到後來他居然喜歡上了這門手藝,對石頭也有了鑽研的興趣,經常晚上“叮叮噹噹”,有時甚至一夜敲到天亮。

最初,他用3個月的時間敲出一個小小的擂鉢,後來用一些不成材的廢料精心打造了一張桌腿彎曲、造型別致的家用圓桌。其圍邊花紋是雕刻完整的《國歌》五線譜,只要會識五線譜的人,就可以跟着那譜哼唱《國歌》的曲子。當石桌一亮相,就轟動了整個採石場,師兄弟們都很喜歡和羨慕。後來每做出一件作品,他都視同對自己的鼓勵,並從中感到欣慰,覺得日子沒有白過。

兩年後,代培石匠學徒期滿,被兵分兩路調往本區房管局、食品公司所屬的基層,而王陵則是被師傅們從中選留下來的兩名佼佼者之一。可沒想到這一留,對王陵就是一輩子的堅守!

王陵用開山石打鑿雕刻的家用圓桌,圓桌圍邊花紋雕刻的是五線譜《國歌》完整曲調,現珍藏於家中。(攝影:宏量)

3 學藝中偶遇民間高手

石雕《鯉魚含花臺燈》是王陵設計打造的一件很有創意的作品,其造型是鯉魚口含一朵喇叭花,細細的電線絲形似喇叭花花蕊,一扭開關,檯燈就會亮起來,很是新穎美觀。王陵提着這盞石雕檯燈回家,路人都投來好奇的目光問是什麼材料製作的。他大哥看後驚喜地說,既然已經到達這種程度,何不如改行做工藝。王陵沒有動搖,索性提着這玩意兒走出去請教外面的同行師傅。聽人說文化宮在辦一個重慶市工人雕塑培訓班,於是他提着檯燈去了文化宮。管理人員吳顯林說:“都已經開學3個月了,你沒得搞頭囉。”可當他看到王陵手上的檯燈和他出示的石桌照片時,態度一下子緩和下來,當即同意他作爲旁聽學員參加培訓。

王陵因石雕檯燈作品蘊含的功底,被學員們刮目相看,也引起老師的關注。培訓班的授課老師都是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教授,在參加培訓的過程中,從未學過美術的王陵對雕塑逐漸產生了興趣。

楊發育教授在講課時提到大足寶頂是雕塑的寶庫,學雕塑的人一定要到那裏去看看。王陵對此很上心,隨後在單位打聽到李炳清師傅的老家離寶頂很近,於是同他約定,趁李師傅回家探親時,他特地請了一個星期的事假,一道去了大足寶頂。

第一天李師傅陪王陵到寶頂去參觀,走到一座寺廟前,看見一位老木匠師傅正在那裏雕刻。王陵發現他雕刻的東西與衆不同,禁不住站在一旁看得入迷。那木匠師傅問他從哪裏來?他答從沙坪壩來。師傅高興地說他以前在沙坪壩磁器口竹木公司工作,王陵說自己認識該公司的某老師傅,木匠師傅說那正是他的老同事……素不相識的二人就這樣越談越投緣,也因此拉近了關係。木匠師傅姓王,名明清,因雕刻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壁雕作品《喜鵲鬧梅》的梅樁而出名,被譽爲民間木雕高手。

第二天王陵又從李師傅家出門去寶頂,走到半路突然淅淅瀝瀝下起了大雨,他沒帶雨具,只好一路冒雨奔跑到王師傅所在的寺廟。剛進門他有些尷尬地說:“哎呀,今天倒黴,遭淋雨了!”王師傅一看非常驚訝:“哎,早曉得你今天要來,昨天就不應該走嘛!”王陵說“不走我沒地方住。”“就住在這裏呀!”王師傅說這話時一臉的認真。

會有這樣的好事?王陵竊喜。他索性順水推舟說:“那好,我今晚上就不走啦!”隨後他興致盎然地到寶頂下面去臨摹雕塑。快到中午的時候,王師傅竟然叫同他一起學手藝的兒子來請王陵去喫午飯。晚上又安排兒子到朋友家住宿,將他的牀鋪騰給了王陵。由於木匠師傅的質樸、厚道和熱忱,王陵有幸在“雕塑寶庫”中浸潤了7天,對石刻、雕塑有了更多的領悟。最讓他感動和備受鼓舞的是王師傅欣然接受了他這個心誠的徒弟,並向他傳授了一些木雕方面高深的技藝。

4 “回春”妙手排憂解難

王陵因大足寶頂一行滿滿的收穫,使其匠藝水平得到昇華,當他再回到雕塑培訓班上課時,對老師的講解、輔導更是如魚得水,實踐能力在學員中也出類拔萃。

授課老師龍德輝教授和他的夫人雕塑家羅耀輝教授本來聘了一位雕刻搭檔,王陵與他們見面時僅“牛刀小試”後,羅耀輝教授便決定將自己爲悼念周總理創作的作品《悼念》,交由王陵與雕刻搭檔共同完成。在這過程中,王陵對石頭的悟性,得到兩位夫妻教授的充分認可,雕刻匠藝被美院雕塑系的教授們看好。

英雄江姐的故居在自貢大山鋪。那一年,自貢市準備在青少年宮立一尊英雄江姐立體漢白玉雕像,但在翻石膏時被一個外行不小心翻塌了,雕像的頭部和身體變形嚴重。情急之下,作者向他的老師四川美院楊發育教授求救,最後楊教授邀請王陵去了自貢畫院,希望他能幫助“找回”江姐雕塑的原形。王陵依舊是平心靜氣地回答:“那不要緊嘛!”他滿懷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胸有成竹地精雕細刻,用心打磨。雕像落成的那天,經王陵妙手雕刻而成的漢白玉江姐雕像形神兼備,光彩奪目!

1986年,爲紀念紅軍飛奪瀘定橋50週年,四川甘孜州瀘定縣決定在當地修建紀念碑。爲此,美院隆太成教授、葉毓山院長兩位雕塑家設計了紀念碑組合作品。內容包括:鄧小平題詞“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字樣;聶榮臻撰寫的碑文;紅軍戰士英雄羣雕。在選擇作品的雕刻搭檔時,兩位作者一致選擇了王陵。

原市政隊一位高級工程師,對王陵的人品和才藝非常賞識,曾經多次感嘆:“他王陵是自己不願當‘老闆’,願意做匠人啊,這麼好的手藝都是去成全了別人!”可一向低調的王陵卻說:“作品畢竟是雕塑家設計的,通過與他們合作,我雖然沒有什麼名利,但從中鍛鍊和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又向老師們學到了從前不懂的專業知識,何樂而不爲呢?”到後來,他發現自己雖然不求名利,但他的名字在業界幾乎成了一個值得信賴的符號——行,他拿得下來!

(作者王文玉,系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