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韓宋輝

助力金融強國建設,保險業需要發揮好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人身險司、財產險司(再保險司)、資管司分別發文,詳細闡述了下一階段保險業更好服務社會民生和實體經濟的着力點。

業內專家表示,金融監管總局相關部門從保險業務、保險資金兩端深入剖析了當前階段社會各領域的主要保險保障需求和長期資金需求,通過補短板、提質量,更好發揮保險業的減震器、穩定器功能。

人身險業重點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

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養老保障需要,是人身險業未來一段時間服務民生的主要發力點。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司近日的發文主要圍繞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展開,提出“奮力推動商業養老保險高質量發展”。

充分發揮保險的長期儲蓄、長期投資和養老風險管理優勢。目前,保險業已經形成了商業養老金、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等多元化的養老保障供給。據金融監管總局披露,商業保險年金已超過6萬億元,覆蓋9700萬人,爲11%的中青年人提供補充養老保障;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啓動兩年多來,已積累養老準備金超過106億元;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產品爲老年人羣體提供風險保障超過3000億元;“保險+養老社區”提供的補充性養老服務,目前已建成運營養老社區30多個,運營牀位超過2.8萬張。

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快,養老保障供給質量還需進一步提升。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司在文中指出,不斷完善養老風險管理體系,持續提升養老服務發展質效。具體包括:探索推出具有不同保障內容、收益模式,適合特定羣體需求的養老保險產品和服務;優化領取期養老金的年金化領取方式;堅持普惠方向,在產品設計和業務經營中,強調低門檻、易理解、安全穩健等特點,切實提高商業養老保險覆蓋面。

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在人身險產品和服務體系中,商業養老保險的“養老屬性”最爲突出。同時商業長期護理險、老年人健康險等聚焦老年人需求,也是廣義商業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快,我國養老保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通過監管部門的引導,商業養老保險領域將加快產品創新與服務供給。

財產險業圍繞科技、綠色重點發力

隨着我國經濟高質量轉型,社會經濟各領域的風險暴露和風險需求逐漸提高,財產險業需要更好發揮社會風險管理能力,以服務好國民經濟各領域。

據金融監管總局披露,2023年前11個月,財產險公司實現原保費收入1.46萬億元,同比增長7.06%;賠款支出9483億元,同比增長18.15%。目前,財產險業已形成車險、責任險、農險、工程險等多元供給,有力服務了汽車、安全生產、農業、工程等各個領域的實體企業和相關人員。

隨着社會風險偏好降低,國民經濟各領域的保險保障需求將進一步釋放。金融監管總局財險司(再保險司)在發文中指出了財產險業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具體包括:完善首臺(套)、新材料保險補償政策,完善科技保險業務統計制度,搭建綠色保險標準體系,加快發展氣候保險,有序推廣綜合性巨災保險試點,優化農業保險發展環境,加強網絡安全風險管理。

王向楠表示,科技保險、綠色保險、網絡安全保險都是創新型險種,目前行業還在探索中。但隨着經濟社會各領域持續推動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相關保險需求進一步釋放,財產險相關保障供給需要加大。

“例如,企業科技研發活動常伴隨高風險,包括知識產權糾紛、技術失誤、設備故障等。”王向楠說,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財產險業應根據科創產品的風險特徵,針對性設計涵蓋責任、財產損失、保證等風險保障的綜合性產品。

保險資金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保險業務在服務國計民生的同時,沉澱了大量保險資金。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截至2023年11月末,保險業資金運用餘額爲27.30萬億元。

這些資金大量投向實體經濟,爲實體經濟發展注入長期活水。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兼祕書長曹德雲近日撰文表示,近年來,保險資金持續加大對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支持力度,豐富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資金供給,改善實體經濟的融資結構。截至目前,保險資金累計爲實體經濟提供中長期資金超過20萬億元,特別是近10年間增長了約4.5倍。

下一步,保險資金要利用其長期特徵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金融監管總局資管司在發文中提到,要充分利用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穩健投資特點,爲實體企業發展提供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助力實體企業轉型升級。

保險資金如何做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王向楠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增加對長期、穩定回報項目的投資,如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和高新技術企業等,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持續支持;二是在二級市場投資優質上市公司,促進資本市場穩健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