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全球電動汽車逐漸普及,汽車廢舊電池排放量必然增加,市場價值正在擴大。”

1月22日,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援引韓國《金融新聞》報道稱。

據韓國調研機構SNE Research預計,2025年,全球電動汽車報廢數量將達到56萬輛,預計到2040年,這個數字將飆升至4227萬輛。

與此同時,全球廢電池再利用市場的規模將在2030年增至70萬億韓元(約合3766億元人民幣)、2040年增至230萬億韓元(約合1.2萬億元人民幣)、2050年增至600萬億韓元(約合3.2萬億元人民幣)。

廢舊電池再利用一般指對電池正極材料鋰、鈷、鎳、錳等稀有金屬進行提取再利用,這部分材料是鋰電池製造所需的關鍵金屬材料,佔據了電芯的主要成本。

近年來,鋰價、價跌宕起伏,進一步導致了電池成本的波動。廢舊電池再利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能對產業鏈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

隨着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各國對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

《歐盟電池法》對於電池所使用的回收材料的比例做了強制性規定。此項規定主要適用於動力電池以及工業電池,其要求在2030年,產品中所含的回收鈷、鉛、鋰和鎳的比例最低須達到12%、85%、4%和4%。

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規定在美國回收的電動汽車電池材料將被視爲美國製造,基於回收電池生產的新電動車將具備獲得補貼的權力。

在中國,工信部上月發佈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的公示,明確了各個環節的責任主體,同時還涵蓋了研發、設計、生產、運營、報廢等內容的管理辦法。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陶青在1月19日舉辦的發佈會上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舉行發佈會上提出,力爭2024年綜合利用廢舊動力電池量達到26萬噸以上。

研究機構EVTank在《中國鋰離子電池回收拆解與梯次利用行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中指出,預計到2030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1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發布第五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企業名單,涉及企業68家,其中45家爲梯次利用企業,20家爲再生利用企業,3家爲綜合利用企業。截至目前,工信部累計公告五批共156家合規企業。

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300750.SZ)董事長曾毓羣在本月出席2024達沃斯論壇時提及,寧德時代的鎳、鈷、錳回收率達到99.6%,鋰的回收率也達到91%。

2015年,寧德時代通過收購邦普循環入局動力電池回收。去年,寧德時代旗下子公司廣東邦普從10萬噸報廢電池中回收了1.3萬噸碳酸鋰。

曾毓羣預測,由於電池回收材料的應用,到2042年,中國有可能不需要在鋰電池生產中使用新開採的金屬。他還表示,如果電池回收技術可以在全球範圍得到推廣,鋰電池金屬原材料的供應問題將迎刃而解。

除寧德時代外,比亞迪(002594.SZ)、國軒高科(002074.SZ)、億緯鋰能(300014.SZ)等國內動力電池企業也已紛紛入局廢電池再利用領域。

比亞迪早在2015年就與格林美(002340.SZ)達成合作,共建動力電池回收循環體系。工信部官網顯示,當前,比亞迪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服務網點數量已超50個。

億緯鋰能去年10月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已在鋰電池回收領域,與金泉新材料合作研發低碳環保的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技術,並與鋰離子電池回收公司Li-Cycle簽訂合作備忘錄。

國軒高科則在2021年針對鋰電池的回收再利用業務成立了合肥國軒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同時還在不斷擴建電池回收工廠。

在鋰電池產業鏈上游,也已有贛鋒鋰業(002460.SZ)、天齊鋰業(002466.SZ)、華友鈷業(603799.SH)在內的行業巨頭佈局。

天齊鋰業曾在去年透露,已擁有與電池回收利用相關的授權專利共37項;贛鋒鋰業2023年半年報顯示,已形成7萬噸退役鋰離子電池及金屬廢料綜合回收處理能力;華友鈷業在2017年3月於浙江桐鄉設立華友循環,並於同年收購韓國鋰電池循環利用公司TMC的70%股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