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盧夢雪

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花旗中國”)退出中國的戰略正逐步推進。

1月23日,花旗中國發布《有關花旗在中國內地個人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重要通知》,宣佈自2024年5月6日起,花旗中國個人信用卡將停止交易功能。

“這意味着您目前持有的正常花旗卡片自2024年5月6日起將無法再進行消費支付,包括但不限於刷卡、預授權、商戶自動扣款、第三方支付等所有交易類型。”花旗中國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此項變動是花旗在中國市場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的一部分,在中國的對公業務不受影響。

花旗集團正在推進全球戰略調整和轉型。相關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外資銀行在國內面臨同質化競爭壓力,國內財富管理客羣理財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弱,且在近期股、債等市場較大的波動下,財富管理機構在客戶維護上面臨較大挑戰,外資銀行個人銀行業務面臨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的窘境。

花旗集團不斷推進全球戰略調整和轉型

花旗1902年來華,2007年轉製成立本地法人機構花旗中國,是首批註冊成爲本地法人銀行的國際銀行之一。

早在2021年4月,花旗集團就宣佈了將進行全球戰略調整,退出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十餘個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中國的業務涵蓋銀行卡、房貸、個人貸款、存款、投資、保險和外匯。

而就本次個人信用卡業務,花旗中國已與富邦華一銀行達成協議,將向其轉讓花旗中國個人銀行信用卡還款服務停止後仍未結清的信用卡分期還款餘額或欠款款項。後續,在花旗中國個人信用卡還款服務截止日後,涉及到的仍未結清的信用卡分期還款餘額或欠款款項,需要在約定時間後,向富邦華一銀行進行後續還款。

富邦華一銀行於1997年3月20日在上海成立,是大陸首家全牌照運營的臺資銀行,截至2023年12月底,在大陸13個城市開設有26家營業網點,股東爲富邦金控、臺北富邦銀行、上海浦發銀行

“轉讓應收賬款權利的具體交割時間及交割細節預計將於2024年5月上旬另行公佈與通知。”花旗中國在相關通知中表示。

自從宣佈打算退出個人銀行業務以來,作爲其戰略更新的一部分,花旗集團現在已經完成了包括澳大利亞、巴林、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臺灣、泰國和越南在內的8個市場的相關業務出售。

2023年10月9日,花旗集團宣佈,將出售中國內地個人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給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包括個人客戶持有的賬戶、存款和相關理財產品出售給滙豐中國。彼時,花旗透露,本次交易預計將於2024年上半年完成。

而作爲該次業務的受讓方,滙豐中國表示,收購花旗在中國內地的個人財富管理業務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外資銀行中的市場領先優勢,並在集團於內地市場推進的“大財富管理矩陣”策略中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繼2023年年底小規模裁員後,近期,花旗集團宣佈將在2026年底前裁員約2萬人,這將使花旗的員工總數減少約10%。

宣佈裁員計劃當日,花旗集團同時交出了10多年以來最差季度財務業績。2023年第四季度,花旗營收174億美元,同比下降3%,淨虧損18億美元,合每股虧損1.16美元。花旗首席執行官範潔恩(Jane Fraser)坦言,這一季度表現“非常令人失望”。

“花旗銀行對進入中國零售金融市場的挑戰和困難估計不足、應對不足。外資銀行雖然品牌影響力大,但其客戶基礎、渠道建設是短板,面對中國銀行業機構數字化進程的突飛猛進,花旗銀行在個人業務領域並未取得競爭優勢。”1月23日,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向記者表示。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同樣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爲,花旗中國決定退出中國內地個人銀行業務與其全球業務不景氣整體收縮業務線和裁員有關。外資銀行在國內面臨同質化競爭壓力,在網點和規模方面也不具備競爭優勢。

對公業務不受影響

花旗並非第一個撤出我國個人金融市場的外資銀行,此前蘇格蘭皇家銀行、德意志銀行、澳新集團都曾將在華的個人銀行業務進行關閉或出售。

雖然個人銀行業務正不斷退出,但花旗強調,在中國的對公業務不受影響。

花旗中國官網顯示,目前服務在華約70%的財富500強企業、300多家本地領先大型企業和衆多新興中型企業。花旗在華還有一家以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爲主的公司。截至2023年11月,花旗在華共有約7500名員工,分佈在12個城市。

記者注意到,在此前相關聲明中,花旗中國曾表示在中國市場即將展開以企業機構業務爲重點的發展新篇章,將繼續在中國市場投入,攜手客戶共同成長。

“我們也持續積極尋覓和評估符合自身優勢和發展特點的新業務機會,包括尋求籌備一家證券公司和一家期貨公司,以進一步豐富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花旗中國在2021年12月15日的聲明時特別指出。

“對公業務是花旗依託其全球完善的佈局,形成的業務強項,是其能給客戶額外賦能的價值,這也是花旗能夠維持對公業務的原因。”1月23日,廖鶴凱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表示。

楊海平同樣認爲,花旗銀行的交易銀行、投行業務能力都均比較強,依託其全球化佈局,在對公業務領域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這樣調整的主要考量可能也是揚長避短,深耕優勢領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