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1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了《小微企業金融健康報告》(下稱《報告》)發佈會暨專家研討會。

通過對2349份有效問卷的深入研究,《報告》發現,小微企業樣本中有七成存在外部融資需求,首要目的是爲了補充流動性資金,這與它們面臨的現金流困境密切相關。

從融資渠道上看,小微企業間接融資經驗較多,其中傳統商業銀行是最主要融資渠道,互聯網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發揮重要補位價值;直接融資(股權投資)使用度偏低,科創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小微企業的參與度相對較高。

間接融資上,缺乏抵質押擔保物,銀行授信流程複雜、時間過長,融資成本高依然是小微企業面臨的前三大融資困難。直接融資上,目前所有樣本企業的股權融資比例相對較低,但初創企業的直接融資需求相對更大、認知度更高,有27%的成立時間在一年內的小微企業正在接觸並計劃引入股權投資,而且對於股權投資的認知度相對更高。

即便能夠及時獲得信貸資金,也有近三成的小微企業面臨金融不健康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體現在沒辦法收回應收賬款,以及現金儲備不足等日常經營和風險防範上的問題。而且,這些並不是簡單靠提供信貸資金就能夠解決的問題。信貸可得性並不是終點,小微企業的金融健康需要“信貸+”的支持。

《報告》還稱,如果能在金融服務的基礎上幫助小微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增強他們的預算約束以及開展一些投貸聯動,同時增強他們的保險保障,都有助於提高他們的金融健康水平。

所謂“金融健康”,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個概念,用於衡量個人、家庭、企業在多大程度上順暢地管理日常收支、穩健地應對財務衝擊、周全地準備未來成長髮展所需財務資源,並保持財務掌控力。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表示,小微企業層次不同、週期不同、行業不同,銀行貸款只能解決小微企業的部分問題,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通過銀行之外的渠道,比如股權、比如保險,甚至是混合融資的方法。

據其介紹,“混合融資”英文是blended finance,它通過運用政府等公共部門資金或慈善基金會、社會捐贈等慈善資金,撬動商業資本進入綠色能源、農業等可持續發展領域,產生可衡量的社會環境效益。

例如,四川的羌繡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比較特殊,有多大的市場也很難說,銀行可能覺得風險太大,股權投資又說不懂這個領域。但金融支持四川的羌繡有很大的社會性價值,能夠解決少數民族聚居區婦女的就業問題。如果能夠引入混合融資,讓公益性的資金進行兜底,同時撬動一部分的商業資本,就能讓一些項目從不可能變成可能。

另外,貝多廣還就滴灌通所宣稱的“非股非債”模式的發展前景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相關提問時表示,滴灌通成功與否尚未可知,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驗證這種模式的可行性,未來可能有大發展,也可能會出問題。但滴灌通的探索和創新精神是值得欣賞的,至少它從思路上跳出了傳統的銀行信貸,走向了資本市場。

貝多廣認爲,普惠金融絕不限於普惠信貸,構建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滿足不同層級的小微企業的多樣化需求,纔是普惠金融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唐婧 編輯:曾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