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道

2023 年,世界走出三年疫情,迎來“正常化”之年。但令經濟學家沒有想到的是,“正常化”的過程並沒有按照他們預想中的軌道推進。全球性的通脹仍在持續,各國經濟增長緩慢而不平均,地緣衝突頻發,烏克蘭危機的影響愈發深遠,給世界經濟的恢復蒙上了一層陰影。

近日,《變局與應對:全球經濟金融趨勢與中國未來》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正式發佈。在新書發佈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全球經濟治理50人論壇發起人朱民表示,世界正處在於一個“溫滯脹”的局面,在經濟下滑和金融由寬鬆走向緊縮的過程,這會成爲一個“新常態”。他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會在2.8%左右,低於2023年的3.1%。在這個情況下,金融的風險在上升,資產結構也在變動,股市的動盪不可避免。

未來的增長潛力在哪裏?朱民認爲,在金融風險還在繼續累積,全球政治環境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的當下,技術的進步、數字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將成爲未來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下文整理自朱民的演講及《變局與應對》部分內容:

從“三低一高”到“三高一低” 

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處於穩定的“三低一高”狀態,即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企業投資擴產能和增加就業低迷,居民消費意願降低,總供給與總需求處於“低均衡”狀態。

疫情後,強力刺激政策推動的總需求上升打破了這種均衡,居民消費行爲的變化使商品供不應求,導致食品、商品等領域高通脹。全球供應鏈壓力達到近25年最高,供應“瓶頸”凸顯,生產要素價格因此大幅上漲,主要國家PPI與CPI“剪刀差”不斷擴大,加劇結構性通脹並增加通脹向下遊傳導的壓力。

與此同時,烏克蘭危機持續加大全球短期和長期通脹壓力,把疫情後全球貨幣財政刺激政策推動的高通脹推向持續性高通脹。

短期來看,烏克蘭危機將主要通過增加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以及加劇供應鏈擾動等渠道推動全球通脹。中長期來看,烏克蘭危機將加快已形成的“逆全球化”和碳中和趨勢,並同人口老齡化進程一起,成爲推動全球長期通脹的主要力量。

全球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低通脹時代或將一去不返,世界進入了一個高通脹、高債務、高利率,低增長的“三高一低”新局面。

在這一階段,以美聯儲爲代表的各經濟體央行在“保增長”和“控通脹”的兩難抉擇中更傾向於前者,天量的流動性以及供應鏈擾動等因素造成通脹爆表,全球通脹逐漸由“暫時性”“單一性”向“持續性”“全面性”轉變。疊加長期勞動生產力下降、人口老齡化、地緣政治導致的供應鏈擾動、能源危機等要素,烏克蘭危機更是“推波助瀾”,加速世界經濟走向“滯脹”。

總體而言,全球經濟走向“滯脹”已初現端倪。“滯脹”將引起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從“滯”的角度來看,影響經濟增長的長短期因素疊加,已經使全球經濟進入低軌道增長。從“脹”的角度來看,如今的全球經濟現狀與20世紀70年代的“大通脹”極爲相似,兩個年代的通貨膨脹均源於大規模的財政政策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且本輪通脹發展更爲迅猛,外部環境更復雜,距離失控僅一步之遙。

以美聯儲爲代表的各經濟體央行將面臨解決“滯”或“脹”問題的兩難選擇,政策的不確定性或將帶來世界經濟和金融的更大波動。同時,美聯儲加息、債務高企也增加了債務危機或金融危機爆發的概率。

地緣政治化加劇經濟不確定性

現在國際上有很多新概念,新全球化、新華盛頓共識、新產業政策、新資本主義、新區域主義、新供給經濟學等。所有的“新”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就是地緣政治化。

近年來,美國聯邦政府推行的美國的製造業迴歸、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等戰略,打破了經濟全球化時代形成的世界產業分工模式,對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格局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這些變化不僅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也降低了分工效率,從而削弱了中長期的世界經濟增長潛力。

俄烏衝突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和安全因素已越來越成爲各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制約。作爲應對,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加強了合作,金磚國家成功實現了擴容並且有望繼續擴大。全球經濟的碎片化和陣營化趨勢可能正在形成。

在這樣的新國際環境下,中國也要營造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市場化、更加法治的環境,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而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法治建設,把科學搞上去,把法治搞上去,把經濟的國際化搞上去,這可能是中國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的一個選擇。

數據要素市場正在成爲國際合作競爭的新高地

過去一年,人工智能技術以大模型爲代表,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

儘管金融的風險不斷增長,政治面臨巨大的不確定,但科技、GPT、大模型給未來帶來很大希望,除了人工智能技術的革命性影響,數字技術發生的系統性變革,正在重塑世界經濟格局。A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B 區塊鏈(Block Chain)、C 雲計算(Cloud)、D 大數據(Big Data)、E 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構成了當前“ABCDE”數字技術的主要內容。

“ABCDE”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促進了產品消費、生產製造、城市治理、醫療衛生、教育研發等多個領域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的興起。數據已經成爲與土地、技術、資本、勞動力並列的第五類生產要素,對經濟生產活動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數字經濟作爲一種基於數字技術突破而產生的新經濟形態,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和推動經濟增長的潛力。數據要素是催生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同時數據要素市場爲數據要素的交易和共享提供了平臺,使得數據能夠流動和流通。這意味着,建設數據要素市場不僅有助於促進數據要素的價值釋放,還能讓數據在不同的組織和領域之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利用,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

從自身發展角度看,數據要素市場有助於促進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釋放經濟活力。數字經濟的發展爲本土企業帶來了創新機會和競爭優勢。高質量的數據要素市場能夠賦予企業擁抱數字時代紅利的便捷機會,促使企業在產品、服務、生產流程、營銷等方面進行創新,從而提升其競爭力。

(作者:鄭青亭 編輯:李瑩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