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张纯信
  刘斌
  单福

主持:

王敬博

毛佳慧

圆桌嘉宾:

欧冶金服总裁 王 磊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金融学教授、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张纯信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 刘 斌

海南君顾数科研究院院长 单 福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数字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如何?数字金融如何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应对数字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本期“上证圆桌”邀请欧冶金服总裁王磊,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金融学教授、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纯信,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海南君顾数科研究院院长单福,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数字金融发展步入新阶段

上海证券报:当前,数字金融发展呈现哪些趋势?

王磊:第一,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随着数字化转型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前沿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应用的逐步成熟,科技应用与供应链场景融合更加深入,实现各供应链环节的信息集成共享,数字单据认可度将进一步提高,有助于提升产业链的资金使用效率,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性生态。

第二,为风险管控提供了新手段。数字技术在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方面潜力巨大。大数据技术正在重塑金融风险管理,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实时监控和评估各类风险,从而实现更精准高效的风险管理。

第三,为信用建构提供了新技术。数字技术为金融机构和个人创造了更加透明高效的信用环境。人工智能技术能更加精准地评估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水平,有助于识别潜在的信用风险,从而降低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

第四,为数字监管提供了新工具。数字技术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监管机构提供了全新的监管手段和工具。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监管机构可以创建分布式监管平台,实现监管数据的共享和协同,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张纯信:首先,数字金融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增加了金融服务的触达性。在数字金融刚刚兴起的阶段,一些人认为它是独立于金融的一个分支,如今它与金融行业密不可分。数字金融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在金融行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次,智能投顾、信用评估等环节运用人工智能,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数字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个性化,大众可选择的投资理财方式也日趋多元化,未来数字金融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最后,数字金融的发展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互联网银行、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应用早已改变传统金融服务的形态,未来将出现更多智能化投资顾问系统,以及更加便捷高效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

刘斌:一是在央行数字货币试点方面引领全球。我国率先开展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工作,目前数字人民币在全球具备引领优势,而且数字人民币已经参与国际组织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应用测试,为跨境应用奠定基础。

二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近年来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数字金融发展的核心,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有力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数字金融监管框架基本建立,助力数字金融稳健发展。一方面是强化反垄断和金融业持牌合规经营,引导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持牌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是不断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推动数字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民生、服务实体企业。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加快,会大大促进数字金融的发展;数据要素价值将逐步释放,在数字金融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跨境金融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创新,服务于跨境贸易、跨境电商等实体经济;供应链金融将加大数字技术应用,成为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上海证券报: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推动数字金融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磊:第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随着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方式蓬勃发展,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和开发基于数据资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努力穿透业务本质,对主体信用进行准确评估,采用新型授信模型,实现金融服务的智能合约化、自动化和去中心化,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风险。

第二,推动金融资源架构改革。在数字金融推动下,资源能够更高效地进行配置和整合。无论是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还是技术资源,都可以超越地理界限进行流动和交换,从而实现优化配置。

第三,强化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科技水平,优化支付、清算、征信等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此外,促进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政务等领域的数据共享互通,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第四,关注实体企业的数字鸿沟与数字扶贫。部分实体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较大挑战,导致数字鸿沟加剧,应加大对相关企业的帮助,开展“数字扶贫”,避免其成为金融数字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

张纯信:第一,数字经济有诸多优势,如方便性和效能性的提升、成本和运营风险的大幅降低、智能服务涌现等,这些特点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比如,高度分散的行业有非常分散的价值链和供应链,数字经济的一大作用是,以低成本、高效率、低风险的方式完善发展数据信息、资金流、支付应用。传统的方法是通过企业合并的方式去做整合,数字金融提供了数据共享和支付平台,从而打造了新一代的整合模式。不需要企业合并就可以整合资源,使产业效率更高、信息更透明。

第二,用适配的政策和技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例如,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和智能化算法,更加精准地向用户推荐商品,在提高用户体验感的同时也为实体工厂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方便工厂精准把握生产方向。

第三,不同的行业板块对于数字化有不同的服务需求。当前部分企业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为了科技化而科技化,并没有解决实际的痛点。需要“对症下药”,才能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刘斌:一是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按照《“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关于“数据要素×金融服务”的要求,高效利用各类主体持有的不同类型数据,提升数据服务经济金融的水平。

二是借鉴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探索推动国内开放银行业务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

三是探索推进数字金融监管试验区建设。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在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跨境金融数据等方面开展数字金融监管创新试验,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推动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数字金融通过数据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将数字金融打造成为金融强国坚实的核心底座。

单福: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这对生产供给带来了全新的要求,未来要做出让消费者发自内心喜爱的产品。随之出现的是定价逻辑的变化:过去的定价,主要考虑成本+利润;未来的定价,或将基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满足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场景依托于互联网进行,产生了海量数据,消费者的偏好和兴趣也在数据中被分析出来。这从客观上为生产供给升级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机构自身要加速数字化,才能服务好高度专业化数字化的市场经营主体;要准确识别不同数字经济经营主体的经营特点,并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进行支持。

筑牢数字金融安全防线

上海证券报:数字金融给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风险。如何防范与应对数字金融可能引发的风险?

王磊:数字化时代,要确保数据真实反映业务的实际运作情况。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是数字金融的一个重要基础,比如: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加大对数据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创建独立的数据监管机构;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确保数据真实性。

张纯信:完善监管确保数字安全,是一个重要课题,保护隐私安全就是保护公共资产。如何根据当下的情况去设计监管制度和行业布局,并在不同层级做好有效监管至关重要。对此,可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完善的配套监管制度,监管不是抑制市场,而是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让企业充分创造价值;二是重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同时防止信息的泄露和误用;三是充分做好对大众的教育引导。

刘斌:一是加强数字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意识的普及教育,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向大众传播数字金融知识,提高大众的数字金融素养;二是强化数字金融监管的及时性、覆盖度,监管机构应积极利用监管科技手段,强化自身监管能力,将所有数字金融交易活动纳入监管,按照行为监管模式实现数字金融监管的广覆盖;三是积极利用行业协会等加强数字金融主体自律,完善数字金融生态的治理机制,在防范风险的同时鼓励创新。

单福:数字金融的最大风险,可能来自商业银行一家独大和传统的供给侧思维。

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存贷款,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通常伴随着资产抵押,因此偏好高资产类型的传统企业,这与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模式有较大差距。如果商业银行一家独大,可能对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供给侧思维,是指在制定政策时主要考虑供给侧的情况,对供给侧进行支持或限制。未来经济增长的大逻辑,可能不是来自供给侧,而是来自对需求侧更高层级的理解和服务,这意味着要将注意力、政策资源、金融供给等,从过去的以供给侧为主,逐渐转变为以需求侧为主。金融服务的形式,也应当从现在的“撒胡椒粉”,变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积极应对数字金融发展新挑战

上海证券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金融面临哪些新挑战?

王磊:从基础设施来看,数字金融的发展依赖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数字金融平台需要强大的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安全、数据保护、实时交易处理和数据分析。此外,需要创建跨平台的一致身份验证和金融服务接入方法。因此,构建满足高可靠、高可用、极致性能要求的数字基础设施仍然是一个挑战。

从数据标准来看,金融领域数据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同金融机构、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存在数据格式、结构、定义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数据交换共享较为困难,这为数据集成、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带来了挑战。此外,跨行业数据标准化也面临挑战。

从过渡期阵痛来看,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模式,普及和推广需要一定时间,在过渡期内,其监管政策可能尚不完善,导致监管无法适配新的业务环境。

从数字欺诈风险来看,数字金融领域的反欺诈工作亟待加强,如完善反欺诈监测系统,提高金融机构对欺诈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张纯信:第一,新的服务必然会有新的产品,新的产品也必然会有对应的风险,在监管上要与时俱进。

第二,数据征信系统不够健全,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数字征信口径和标准存在偏差。数字金融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在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运用程度相对较低。

第三,中小投资者接收的信息不够清晰透明,中小投资者往往只关注收益率,会高度依赖金融产品销售团队提供的信息。做好投资者教育,让大众有清晰的认知尤为重要。

刘斌:一是平衡防范风险与推动创新的关系。我国已初步建立数字金融监管框架,为数字金融稳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从实践来看,如何有效平衡防范风险与推动数字金融创新,是数字金融监管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新挑战,既要有效防范风险,又要包容性支持数字金融创新。

二是数字金融体系的内生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方面,近年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为数字金融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围绕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面临发展瓶颈,尤其是近年来面向金融科技公司的股权投资金额大幅下降,同时金融科技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也面临制约,需要从制度层面为金融科技公司发展和数字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三是数字金融面临技术与业务场景的融合挑战。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步伐加快,数字金融的发展需要处理好技术与业务场景之间的融合问题。数字技术要有效赋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有效解决金融业务场景的需求问题,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单福:首先是“数据孤岛”的问题。虽然目前数据量远比以前丰富,但数据分散在各处且互不相通。数据的基本规律是越协同越有价值,因此“数据孤岛”在客观上限制了数据价值的发挥,很多基于数据的产品和服务无法设计出来,更谈不上服务消费者和变现。

其次是市场的割裂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商家之间的基于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不少商家处于赔本赚吆喝的境地。在此情况下,一些店家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场景,构建一个局部市场,这个局部市场里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消费意愿被店家影响和控制,最终付出了高于市场价格的成本才买到商品。这种做法不利于培育真正的好产品、好服务,反而会给市场带来新的乱象,值得警惕。

构建数字金融核心竞争力

上海证券报:数字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如何赋能金融强国建设?

王磊:一是建设合规稳健的体系。高质量的数字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创新应用,守正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题也是底线。在合规稳健的基础上,才能保障数字金融行稳致远。

二是提升数据整合能力。数据在数字经济时代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重要的经营资产。数字金融时代,对于数据资产的整合应用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要有海量的数据、关键的数据,能够合规地使用数据,建立基于数据的商业和服务模式。

三是培育经济快速的数字实施能力。数字化升级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在数字化过程中,企业要快速跟上市场变化、技术变化。同时,企业要保障投入的经济性,能够迭代进行数字化升级。

四是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数字金融的人才队伍,是指了解实体经济运行机制、金融体系运作机制、数字赋能工具手段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要鼓励跨领域、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各领域专家加入数字金融行业,提升数字金融的综合实力。

张纯信:我国在数字金融的基础层面竞争力显著,特别是在大数据和支付行业方面有领先优势,在数据和计算模型方面也有较多企业和人才。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除了做好基础层面,更应注重应用层面的提升。

在充分发挥数字化创新助力实体经济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的同时,应思考如何利用科技金融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数字化、金融、实体经济三方面的平衡,从而提升数字金融行业的影响力。

刘斌:一是强化数字金融发展优势,优先发展数字金融重点领域。我国在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等领域具备引领优势,应继续强化;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如数字财富管理、保险科技、资管科技等,引导相关主体加强合作,推动创新,赋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发展。

二是进一步完善数字金融发展政策环境。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打造开放、友好、包容的制度环境,为数字金融相关经营主体上市融资等打造公平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扩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范围、试点领域,打造数字金融国际合作创新示范区,增强数字金融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是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赋能数字金融创新。落实中央有关要求,推动数据要素赋能数字金融创新: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与政府、实体企业之间按照“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则开展数据融合,服务金融机构信贷、风控、投资等业务需求;另一方面,在监管机构指导下,推动金融机构之间共享数据,探索建立金融数据共享机制,形成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和规范,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推动数字金融跨国合作。第一,推动形成数字金融跨国监管合作机制,打造数字金融国际合作创新示范区,吸引全球优秀金融科技企业,致力提供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跨境金融等解决方案,助力防范监管套利以及潜在的跨国风险溢出;第二,推动数字金融相关企业走出去,引导国内移动支付、智能风控、保险科技等相关金融科技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立走出去合作生态,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我国数字金融辐射力和影响力;第三,吸引海外优秀金融科技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或合作的形式为跨国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和相关经营主体提供金融科技服务。

单福:数字金融的核心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服务对象的数据收集和利用。未来谁能够合规道德地收集到金融服务对象(包括企业和个人)更多的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改造旧服务、开发新服务,谁就能快速迭代,赢得客户的青睐,从而构建未来的市场格局和竞争优势。

首先是合规道德地收集数据,最重要的是尊重用户的数据权益,其中最核心的是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意味着用户对数据收集目的、形式的知晓和同意。只有这样,得来的数据才是光明正大,后续的利用和开发才有牢固的基础。

其次是数据的分析利用。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数据分析利用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另一方面,协同市场上的专业力量,为我所用。前者对算力有很高的要求,单个企业难以承担,可能需要政府部门推动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后者需要市场供给足够丰富,要基于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的目的,以2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尺度,重新审视和优化金融体系和施政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