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張純信
  劉斌
  單福

主持:

王敬博

毛佳慧

圓桌嘉賓:

歐冶金服總裁 王 磊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學術副院長、金融學教授、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張純信

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 劉 斌

海南君顧數科研究院院長 單 福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作爲五篇大文章之一,數字金融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如何?數字金融如何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何應對數字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本期“上證圓桌”邀請歐冶金服總裁王磊,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學術副院長、金融學教授、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張純信,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海南君顧數科研究院院長單福,對上述問題展開探討。

數字金融發展步入新階段

上海證券報:當前,數字金融發展呈現哪些趨勢?

王磊:第一,爲供應鏈金融發展提供了新契機。隨着數字化轉型系列政策的出臺,以及前沿技術在金融服務領域應用的逐步成熟,科技應用與供應鏈場景融合更加深入,實現各供應鏈環節的信息集成共享,數字單據認可度將進一步提高,有助於提升產業鏈的資金使用效率,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性生態。

第二,爲風險管控提供了新手段。數字技術在提高風險管控能力方面潛力巨大。大數據技術正在重塑金融風險管理,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使得金融機構能夠實時監控和評估各類風險,從而實現更精準高效的風險管理。

第三,爲信用建構提供了新技術。數字技術爲金融機構和個人創造了更加透明高效的信用環境。人工智能技術能更加精準地評估個人或企業的信用水平,有助於識別潛在的信用風險,從而降低金融體系的總體風險。

第四,爲數字監管提供了新工具。數字技術在金融監管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爲監管機構提供了全新的監管手段和工具。通過利用區塊鏈技術,監管機構可以創建分佈式監管平臺,實現監管數據的共享和協同,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

張純信:首先,數字金融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增加了金融服務的觸達性。在數字金融剛剛興起的階段,一些人認爲它是獨立於金融的一個分支,如今它與金融行業密不可分。數字金融滲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在金融行業各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其次,智能投顧、信用評估等環節運用人工智能,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數字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服務更加個性化,大衆可選擇的投資理財方式也日趨多元化,未來數字金融的發展將更加註重用戶體驗,滿足不同人羣的個性化需求。

最後,數字金融的發展推動傳統金融機構加速數字化轉型。互聯網銀行、移動支付等金融科技應用早已改變傳統金融服務的形態,未來將出現更多智能化投資顧問系統,以及更加便捷高效的數字貨幣支付系統。

劉斌:一是在央行數字貨幣試點方面引領全球。我國率先開展央行數字貨幣試點工作,目前數字人民幣在全球具備引領優勢,而且數字人民幣已經參與國際組織央行數字貨幣的跨境應用測試,爲跨境應用奠定基礎。

二是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近年來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爲數字金融發展的核心,金融機構紛紛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有力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三是數字金融監管框架基本建立,助力數字金融穩健發展。一方面是強化反壟斷和金融業持牌合規經營,引導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務持牌金融機構;另一方面是不斷推進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深化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推動數字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服務民生、服務實體企業。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將加快,會大大促進數字金融的發展;數據要素價值將逐步釋放,在數字金融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跨境金融領域會出現越來越多金融科技創新,服務於跨境貿易、跨境電商等實體經濟;供應鏈金融將加大數字技術應用,成爲數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字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上海證券報:爲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推動數字金融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王磊:第一,創新金融服務模式。隨着以數據爲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爲核心驅動力的生產方式蓬勃發展,金融機構應積極探索和開發基於數據資產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努力穿透業務本質,對主體信用進行準確評估,採用新型授信模型,實現金融服務的智能合約化、自動化和去中心化,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降低金融風險。

第二,推動金融資源架構改革。在數字金融推動下,資源能夠更高效地進行配置和整合。無論是物質資源、人力資源還是技術資源,都可以超越地理界限進行流動和交換,從而實現優化配置。

第三,強化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優化支付、清算、徵信等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此外,促進跨行業、跨部門的協同合作,推動金融與科技、產業、政務等領域的數據共享互通,爲數字金融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第四,關注實體企業的數字鴻溝與數字扶貧。部分實體企業受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制約,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較大挑戰,導致數字鴻溝加劇,應加大對相關企業的幫助,開展“數字扶貧”,避免其成爲金融數字化過程中的弱勢羣體。

張純信:第一,數字經濟有諸多優勢,如方便性和效能性的提升、成本和運營風險的大幅降低、智能服務湧現等,這些特點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比如,高度分散的行業有非常分散的價值鏈和供應鏈,數字經濟的一大作用是,以低成本、高效率、低風險的方式完善發展數據信息、資金流、支付應用。傳統的方法是通過企業合併的方式去做整合,數字金融提供了數據共享和支付平臺,從而打造了新一代的整合模式。不需要企業合併就可以整合資源,使產業效率更高、信息更透明。

第二,用適配的政策和技術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例如,電商平臺運用大數據和智能化算法,更加精準地向用戶推薦商品,在提高用戶體驗感的同時也爲實體工廠提供了更加準確的數據,方便工廠精準把握生產方向。

第三,不同的行業板塊對於數字化有不同的服務需求。當前部分企業爲了數字化而數字化,爲了科技化而科技化,並沒有解決實際的痛點。需要“對症下藥”,才能實現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劉斌:一是發揮數據要素價值,按照《“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關於“數據要素×金融服務”的要求,高效利用各類主體持有的不同類型數據,提升數據服務經濟金融的水平。

二是借鑑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探索推動國內開放銀行業務取得實質性突破創新。

三是探索推進數字金融監管試驗區建設。在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在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跨境金融數據等方面開展數字金融監管創新試驗,更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是推動數字金融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數字金融通過數據與技術的深度融合開發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將數字金融打造成爲金融強國堅實的核心底座。

單福: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層面的追求,這對生產供給帶來了全新的要求,未來要做出讓消費者發自內心喜愛的產品。隨之出現的是定價邏輯的變化:過去的定價,主要考慮成本+利潤;未來的定價,或將基於消費者的滿足程度,滿足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

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場景依託於互聯網進行,產生了海量數據,消費者的偏好和興趣也在數據中被分析出來。這從客觀上爲生產供給升級提供了條件。同時,也對金融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機構自身要加速數字化,才能服務好高度專業化數字化的市場經營主體;要準確識別不同數字經濟經營主體的經營特點,並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進行支持。

築牢數字金融安全防線

上海證券報:數字金融給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潛在風險。如何防範與應對數字金融可能引發的風險?

王磊:數字化時代,要確保數據真實反映業務的實際運作情況。確保數據真實準確是數字金融的一個重要基礎,比如:制定嚴格的法規和標準,加大對數據造假行爲的懲罰力度;創建獨立的數據監管機構;運用區塊鏈等技術,提高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確保數據真實性。

張純信:完善監管確保數字安全,是一個重要課題,保護隱私安全就是保護公共資產。如何根據當下的情況去設計監管制度和行業佈局,並在不同層級做好有效監管至關重要。對此,可以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完善的配套監管制度,監管不是抑制市場,而是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讓企業充分創造價值;二是重視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同時防止信息的泄露和誤用;三是充分做好對大衆的教育引導。

劉斌:一是加強數字金融創新與風險防範意識的普及教育,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向大衆傳播數字金融知識,提高大衆的數字金融素養;二是強化數字金融監管的及時性、覆蓋度,監管機構應積極利用監管科技手段,強化自身監管能力,將所有數字金融交易活動納入監管,按照行爲監管模式實現數字金融監管的廣覆蓋;三是積極利用行業協會等加強數字金融主體自律,完善數字金融生態的治理機制,在防範風險的同時鼓勵創新。

單福:數字金融的最大風險,可能來自商業銀行一家獨大和傳統的供給側思維。

商業銀行的業務主要是存貸款,對安全性有較高要求,通常伴隨着資產抵押,因此偏好高資產類型的傳統企業,這與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模式有較大差距。如果商業銀行一家獨大,可能對數字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供給側思維,是指在制定政策時主要考慮供給側的情況,對供給側進行支持或限制。未來經濟增長的大邏輯,可能不是來自供給側,而是來自對需求側更高層級的理解和服務,這意味着要將注意力、政策資源、金融供給等,從過去的以供給側爲主,逐漸轉變爲以需求側爲主。金融服務的形式,也應當從現在的“撒胡椒粉”,變成“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積極應對數字金融發展新挑戰

上海證券報: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金融面臨哪些新挑戰?

王磊:從基礎設施來看,數字金融的發展依賴於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數字金融平臺需要強大的技術基礎設施,包括網絡安全、數據保護、實時交易處理和數據分析。此外,需要創建跨平臺的一致身份驗證和金融服務接入方法。因此,構建滿足高可靠、高可用、極致性能要求的數字基礎設施仍然是一個挑戰。

從數據標準來看,金融領域數據標準化程度較低,不同金融機構、不同業務系統之間存在數據格式、結構、定義等方面的不一致,導致數據交換共享較爲困難,這爲數據集成、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帶來了挑戰。此外,跨行業數據標準化也面臨挑戰。

從過渡期陣痛來看,數字金融作爲一種新興金融模式,普及和推廣需要一定時間,在過渡期內,其監管政策可能尚不完善,導致監管無法適配新的業務環境。

從數字欺詐風險來看,數字金融領域的反欺詐工作亟待加強,如完善反欺詐監測系統,提高金融機構對欺詐風險的識別和應對能力。

張純信:第一,新的服務必然會有新的產品,新的產品也必然會有對應的風險,在監管上要與時俱進。

第二,數據徵信系統不夠健全,存在“數據孤島”現象,數字徵信口徑和標準存在偏差。數字金融在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在中小型企業數字化運用程度相對較低。

第三,中小投資者接收的信息不夠清晰透明,中小投資者往往只關注收益率,會高度依賴金融產品銷售團隊提供的信息。做好投資者教育,讓大衆有清晰的認知尤爲重要。

劉斌:一是平衡防範風險與推動創新的關係。我國已初步建立數字金融監管框架,爲數字金融穩健發展創造了條件。但從實踐來看,如何有效平衡防範風險與推動數字金融創新,是數字金融監管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新挑戰,既要有效防範風險,又要包容性支持數字金融創新。

二是數字金融體系的內生髮展動力有待進一步強化。一方面,近年來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速度加快,爲數字金融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圍繞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面臨發展瓶頸,尤其是近年來面向金融科技公司的股權投資金額大幅下降,同時金融科技公司登陸資本市場也面臨制約,需要從制度層面爲金融科技公司發展和數字金融創新創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三是數字金融面臨技術與業務場景的融合挑戰。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步伐加快,數字金融的發展需要處理好技術與業務場景之間的融合問題。數字技術要有效賦能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有效解決金融業務場景的需求問題,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單福:首先是“數據孤島”的問題。雖然目前數據量遠比以前豐富,但數據分散在各處且互不相通。數據的基本規律是越協同越有價值,因此“數據孤島”在客觀上限制了數據價值的發揮,很多基於數據的產品和服務無法設計出來,更談不上服務消費者和變現。

其次是市場的割裂問題。隨着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商家之間的基於產品質量和價格的競爭趨於白熱化,不少商家處於賠本賺吆喝的境地。在此情況下,一些店家利用直播、短視頻等場景,構建一個局部市場,這個局部市場裏消費者的價值觀和消費意願被店家影響和控制,最終付出了高於市場價格的成本纔買到商品。這種做法不利於培育真正的好產品、好服務,反而會給市場帶來新的亂象,值得警惕。

構建數字金融核心競爭力

上海證券報:數字金融作爲五篇大文章之一,如何賦能金融強國建設?

王磊:一是建設合規穩健的體系。高質量的數字金融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創新應用,守正創新是金融創新的主題也是底線。在合規穩健的基礎上,才能保障數字金融行穩致遠。

二是提升數據整合能力。數據在數字經濟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是重要的經營資產。數字金融時代,對於數據資產的整合應用能力將成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要有海量的數據、關鍵的數據,能夠合規地使用數據,建立基於數據的商業和服務模式。

三是培育經濟快速的數字實施能力。數字化升級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仍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在數字化過程中,企業要快速跟上市場變化、技術變化。同時,企業要保障投入的經濟性,能夠迭代進行數字化升級。

四是加強複合型人才隊伍建設。數字金融的人才隊伍,是指了解實體經濟運行機制、金融體系運作機制、數字賦能工具手段的複合型人才隊伍。要鼓勵跨領域、跨行業的交流與合作,吸引各領域專家加入數字金融行業,提升數字金融的綜合實力。

張純信:我國在數字金融的基礎層面競爭力顯著,特別是在大數據和支付行業方面有領先優勢,在數據和計算模型方面也有較多企業和人才。做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除了做好基礎層面,更應注重應用層面的提升。

在充分發揮數字化創新助力實體經濟的作用,構建完善的普惠金融體系的同時,應思考如何利用科技金融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數字化、金融、實體經濟三方面的平衡,從而提升數字金融行業的影響力。

劉斌:一是強化數字金融發展優勢,優先發展數字金融重點領域。我國在移動支付、數字信貸等領域具備引領優勢,應繼續強化;對於具有發展前景的領域,如數字財富管理、保險科技、資管科技等,引導相關主體加強合作,推動創新,賦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普惠金融發展。

二是進一步完善數字金融發展政策環境。借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打造開放、友好、包容的制度環境,爲數字金融相關經營主體上市融資等打造公平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擴大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範圍、試點領域,打造數字金融國際合作創新示範區,增強數字金融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

三是發揮數據要素價值,賦能數字金融創新。落實中央有關要求,推動數據要素賦能數字金融創新:一方面,推動金融機構加強與政府、實體企業之間按照“數據可用不可見”原則開展數據融合,服務金融機構信貸、風控、投資等業務需求;另一方面,在監管機構指導下,推動金融機構之間共享數據,探索建立金融數據共享機制,形成統一的數據共享標準和規範,建立金融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公共服務平臺。

四是推動數字金融跨國合作。第一,推動形成數字金融跨國監管合作機制,打造數字金融國際合作創新示範區,吸引全球優秀金融科技企業,致力提供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跨境金融等解決方案,助力防範監管套利以及潛在的跨國風險溢出;第二,推動數字金融相關企業走出去,引導國內移動支付、智能風控、保險科技等相關金融科技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建立走出去合作生態,共同開拓海外市場,提升我國數字金融輻射力和影響力;第三,吸引海外優秀金融科技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通過與國內企業合資或合作的形式爲跨國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和相關經營主體提供金融科技服務。

單福:數字金融的核心要素和核心競爭力,在於對服務對象的數據收集和利用。未來誰能夠合規道德地收集到金融服務對象(包括企業和個人)更多的數據,並基於這些數據改造舊服務、開發新服務,誰就能快速迭代,贏得客戶的青睞,從而構建未來的市場格局和競爭優勢。

首先是合規道德地收集數據,最重要的是尊重用戶的數據權益,其中最核心的是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意味着用戶對數據收集目的、形式的知曉和同意。只有這樣,得來的數據纔是光明正大,後續的利用和開發纔有牢固的基礎。

其次是數據的分析利用。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數據分析利用能力,這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另一方面,協同市場上的專業力量,爲我所用。前者對算力有很高的要求,單個企業難以承擔,可能需要政府部門推動相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後者需要市場供給足夠豐富,要基於服務數字經濟發展的目的,以20年甚至更長時間爲尺度,重新審視和優化金融體系和施政思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