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基金公司抓住指數基金這個風口,規模不斷躍升。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由於淨值下跌因素,疊加投資者贖回,部分主打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大幅縮水。

考察過去幾年規模增加的基金公司,均衡發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過去幾年的調整行情中,多家基金公司推出穩健類固收產品,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記者 趙明超

一粒沙裏看世界。

對於基金公司來說,資產管理規模變化就是一面鏡子,折射出資管大時代下的新變局。

最新披露的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隨着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的增長,頭部基金公司的排名也在發生變化,有的公司乘勢而上,有的公司頹勢顯現。

規模排名大洗牌

天相投顧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幾年,公募行業管理規模勁增,2019年底爲14.8萬億元,到了2023年底飆升至27.3萬億元。短短4年時間,公募基金管理總規模增長近13萬億元,幾乎增長了一倍。

在行業資產管理總規模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各家基金公司的資管規模出現了分化,有的公司扶搖直上,有的公司後勁乏力。

從基金公司的非貨規模排名來看,截至去年底,易方達基金非貨規模超過萬億元,繼續佔據行業第一寶座。華夏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招商基金、嘉實基金、博時基金、南方基金非貨規模也在5000億元以上,分列第二至第八位,同樣位列前十的還有匯添富基金、鵬華基金。

從非貨規模的前十名榜單來看,同4年前相比,部分公司的排名座次發生了較大變化。2019年底,匯添富基金非貨規模約爲3150億元,比富國基金多了近800億元,排名行業第5,是上海地區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到了2023年底,匯添富基金非貨規模超過4578億元,富國基金非貨規模超過5784億元,後者反超前者1200多億元。

非貨規模排名同樣顯著提升的還有招商基金。2019年底,招商基金雖然躋身前十名,但規模只有2200多億元,較當時的第11名工銀瑞信基金多了不足100億元。從最新情況來看,截至去年底,招商基金非貨規模爲5776億元,排名由4年前的第10名升至第5名。

在頭部公募前十名座次重排之時,部分基金公司實現突圍,排名節節上升,或將以黑馬之姿對前十名公募發起挑戰。例如,2019年底,華泰柏瑞基金非貨規模僅有777億元,位居第31。到了2023年底,其非貨規模已經逼近3000億元,位居第17。

突圍者優勢何在?

頭部公募前十名座次的變化折射了行業變遷。

2019年至2021年間,核心資產行情開啓,大量基民藉助基金入市,百億級基金批量湧現。

物極必反。自2021年以來,市場持續調整,主動權益類基金表現乏力,多數投資者投資體驗較差。面對市場的震盪調整,被動指數基金成爲基金公司實現規模增長的利器。

過去幾年,被動指數產品規模快速增長。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ETF行業發展報告(2024)》,截至2023年底,境內交易所掛牌上市的ETF數量達889只,較2022年底增長18.06%,總規模達2.05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部分公司抓住指數基金這個風口,規模不斷躍升。以華泰柏瑞基金爲例,旗下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去年規模增長超過500億元,爲該公司的規模增長貢獻最多。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又有超200億元湧入,截至2月2日,該ETF最新規模已經超過1500億元。

同華泰柏瑞基金類似的還有華夏基金。憑藉對指數基金的前瞻佈局,華夏基金很好地把握住了指數基金大發展的風口。數據顯示,華夏基金2023年非貨規模增長超1200億元,其中僅華夏科創50ETF規模就激增了400多億元。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由於淨值下跌因素,疊加投資者贖回,部分主打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大幅縮水。僅2023年,匯添富基金的非貨規模就縮水了680億元,中歐基金則縮水了615億元。

從過去幾年規模增加的基金公司來看,均衡發展是重要原因。在過去幾年的調整行情中,多家基金公司推出穩健類固收產品,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例如,招商基金打造“瑞”系列“固收+”產品,在螞蟻財富號簡介爲 “招行旗下,固收強,指數紅”。富國基金則着力打造權益、固收和量化“三駕馬車”。

在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富國基金總經理陳戈提出權益、固收、量化“三駕馬車”並駕齊驅。陳戈表示,富國基金對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不作統一要求。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在平臺上交流時會擦出火花。這些觀點、策略沉澱下來之後,留給平臺的就是對投資認知的複利疊加。

指數基金成爲角力場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從公募基金最新變化情況來看,行業正迎來新的鉅變,部分基金公司在悄然應變。

在上海陸家嘴地鐵站裏,匯添富基金的廣告語悄然發生了變化,前幾年是“選股專家”,此後變成了“指能添富”,如今則是“堅信長期的力量”。

匯添富這則簡單的廣告語折射出其戰略轉變,這在匯添富基金掌舵人張暉此前的公開發聲中得到了印證:“2022年匯添富升級了自己的指數業務戰略,推出了‘指能添富’品牌,提出做指數投資界的主動選擇者,要化被動爲主動。”在今年1月召開的2024匯添富指數增強高峯論壇上,張暉再次提出了發展指數業務。

此前力推主動權益類基金的中歐基金也在密集佈局指數基金。今年以來,中歐基金密集成立了中歐中證機器人指數發起式、中歐中債0-3年政金債指數、中歐中證芯片產業指數發起式等指數產品。

可以預見的是,指數基金正在成爲頭部公募新的角力場。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疲軟的行情中,指數基金的淨申購額變化對基金公司的排名影響很大。也正因如此,指數基金成爲各家基金公司全力比拼的方向。

在行業總規模高達27萬億元的情況下,後續公募基金公司如何拓展新方向?博時基金董事長江向陽表示,傳統理財客戶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低,習慣“剛兌”的收益模式。在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過程中,低波動產品需求快速增長,基金公司應通過資產配置和對回撤的管理,爲客戶提供大量中低風險的基金產品,這對管理人在絕對收益方面的投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外,同海外市場相比,中國ETF及指數的產品在基金產品中的佔比還很低,未來的增長空間很大,這與主動投資能產生較強的阿爾法收益以及機構配置力量不足等因素有關。展望未來,被動投資仍有望獲得快速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