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至6日,中美經濟工作組在北京舉行會議。這是該工作組自去年9月成立以來的第三次會議,是首次在北京舉行面對面的會談,也是該工作組今年的第一次會議。雙方會談的內容主要涉及兩國宏觀經濟形勢及政策、二十國集團財金合作、發展中國家債務、產業政策等。從會後的通報看,雙方總體交流得不錯,是“深入、坦誠、務實、建設性的”。對困擾中美經貿關係的問題,包括美對華加徵關稅、雙向投資限制、制裁打壓中方企業等,中方都當面向美方表達了關切,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

去年9月,爲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重要共識,中美雙方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從那時起,中美各領域對話次第展開,總體上談得都相對順暢。尤其是中美經濟工作組,主要討論兩國財政、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等重大宏觀經濟議題,這本來就應該是兩國利益交匯點最多、潛在合作面最廣的領域。實際效果也證明了這一點。通過三次對話,中美就宏觀經濟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雙方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信任,在一些重大的問題上取得了共識,也爲之後的對話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通報中提到了“坦誠”,美國媒體援引的美財政部官員也數次提到“坦誠”,這個詞被美媒單拎出來強調了多遍。中美之間的會晤的確需要以這種現實和理性的態度打底,不必迴避矛盾和問題,越是坦誠的態度,越有利於互信的建立。另外,我們也希望美方面對中方時不單是抱有坦誠態度,還需坦誠對待中美兩國的歷史和現實。我們注意到,包括沙利文、布林肯以及耶倫等在內的多位美國高官在近期的發言中,相對於他們三年前的表態都有一定的積極變化,包括承認“中美在經濟上相互依存”“穩定中美關係至關重要”等,這都是中方一直以來所倡導的。如果有什麼因素推動了他們的改變,中美關係的現實以及中美對話的影響一定佔有重要位置。

當然,儘管中美經濟工作組的前三次對話相對比較順利,這並不能等同於今後的對話就一定會照着這一邏輯順利進行下去。一方面,一些相對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的問題都談完了,下一階段,必然要觸及那些中美各自妥協空間較小、利益和認識分歧較大的領域。另一方面,雖然今年開年以來中美對話的總體勢頭不錯,但美國今年是“大選年”,從以往的經驗看,美國國內的政治議程往往在這時候會對其外部關係形成一定干擾,如何儘可能地抵消這些干擾,把中美關係改善的大局穩住,外界既存疑問,更有期待,考驗主要在美方一邊。

中美關係從相關對話一度中斷到如今持續恢復,中間的過程是曲折不易的,這一點中美雙方都有共識。既然雙方繞了那麼大的一個圈子,最終願意坐下來對話,那麼就不能僅限於爲了對話而對話,必須對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起到建設性的作用。從經貿關係來說,扭曲的對華高關稅、投資限制,對中國高科技的封鎖遏制這些問題,美方用一句“爲了國家安全”搪塞不過去,一句“不是脫鉤而是去風險”迴避不過去。這些問題不單單是中方的關切,同樣也是美國企業的關切,國際社會的關切。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此前提到,有些美資企業反映,現在如果要“去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中美關係中經貿問題的政治化,沒有之一。這與對中美兩國企業的許多調查結果是基本一致的。

目前中美都有穩定兩國關係的意願,從美方這邊來說,“穩定”不應是刻舟求劍,所謂“取法於中,故爲其下”,只做一些有限範圍內的對話和具體表述上的調整,不利用好兩國整體關係恢復的趨勢和機會解決一些結構性的問題,“穩定”並不能得到根本性的保證。中美經濟工作組的對話成果應該爲兩國更宏觀和更微觀層面的整體向好鋪平道路,這是它更深遠的意義所在。

本文系環球時報社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