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乎乎砂鍋菜

文/陳小林

連續降溫,開啓了臘月的“冷凍模式”,熱熱乎乎的砂鍋端上桌,立馬寒氣頓消,暖意從脣齒一直流到全身。

用砂鍋烹菜,在我國至少已有3000多年曆史。這種用陶土和粗砂燒製成的土頭土腦寶貝兒,保留着陶器時代的痕跡。綜觀世界烹飪,大都是在鍋中制菜,成菜後再盛入碗盤之中供人食用。而砂鍋既是烹菜的炊具,又是盛菜的餐具,一菜一鍋,端上餐桌直接食用。現東西南北菜系,都有砂鍋菜入譜。而不同的是,大部分地區叫“砂鍋”,南方有的地方叫“煲”。按砂鍋形狀分,有湯鉢式、深罐式、淺盆式等。湯鉢式,帶蓋,無耳,多見華東地區;深罐式,有的帶手把,有的帶雙耳,有的可安裝提環,多見於華中、華南及西北一些地方;淺盆式一般認爲是北方砂鍋的特色;在南方一些地區還流行使用一種帶平耳的小砂鍋——“煲仔”。從燒製砂鍋鍋子的材料上分,有陶泥鍋、砂土鍋和紫砂鍋。

砂鍋保溫性能極佳,所烹食品軟火巴酥爛,甚至端上餐桌還沸沸揚揚,香霧繚繞,可爲圍桌而坐的就餐者增添熱熱乎乎的親和感。喫砂鍋,圖的就是一個熱鬧。熱鬧的環境,熱鬧的喫法。這大概是砂鍋菜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可以用於砂鍋菜的食材非常廣泛,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地上爬的、土裏長的;牛羊雞犬豕、蝦蟹魚鱉蛇、蔬果瓜筍菇;新鮮的、乾製的、冰凍的均可入鍋烹之。砂鍋烹菜是將主料、輔料和鮮湯等加入鍋內燒、燜、煨、焐、燒的慢火菜餚,湯菜交融,味道醇厚,鮮美異常。在烹製法使用上北方砂鍋菜多以“煮”“煨”法爲主,南方砂鍋菜以“燉”“焐”法爲多。“砂鍋白肉”“砂鍋下水”“蟹粉獅子頭”“砂鍋豆腐”“鹹魚茄子煲”“啫啫雞”可說是砂鍋菜的代表作。砂鍋菜的烹製過程非常靈活,可直接用砂鍋烹製,一鍋成菜;也可先用其他炊具,把原料製成半成品,然後再把這些半成品轉入砂鍋“煨”制;還可先把菜餚烹製成熟,轉入燒熱的砂鍋上桌。根據成菜特色需要,砂鍋菜有的要用燉法成菜(比如:普及大江南北的燉雞湯),湯汁較多,而有的須用燒法成菜,湯汁較少(比如:廣東的煲仔菜)。砂鍋烹菜時可加蓋,也可不加蓋,有時砂鍋口還要蒙上荷葉或牛皮紙,以防原味外溢。砂鍋菜餚一上桌,香味撲鼻,誘人食慾。

使用砂鍋烹菜,有其他炊具不能比擬的優點,但由於陶泥砂土易碎的特性,使用砂鍋時應注意:一是要選擇好鍋,挑選鍋面光滑,鍋底小,鍋壁薄且均勻,敲擊聲清脆的優質鍋。砂鍋第一次使用時,最好用來熬粥,或者用它煮一煮濃米湯,以堵塞砂鍋的微細孔隙,防止滲水,米湯還可以吸取新砂鍋中的異味。二是不能“乾燒”,要先往砂鍋裏放水或食材,再置於火上,先用文火,再用旺火,不可將冷鍋猛然置於強烈的旺火上。同時,每次使用以前,先揩乾砂鍋外面的水。三是烹菜過程中如果發現鍋內湯汁少了,應及時加點溫水,鍋內的湯汁千萬不要溢出或者燒乾。菜燒好後,砂鍋從火上端下時,要放在乾燥的木板上或草墊上,不要放在瓷磚或水泥地面上,切不能放在有水的地方,因爲處於高溫中的燙鍋放在溫度較低或沾有涼水的地方鍋易炸裂。最後,砂鍋煲過湯以後,要及時洗滌,有時經過清洗,但鍋裏還有味道,可以把米湯倒進鍋中,熬20分鐘,然後把鍋中的米湯倒掉,再聞聞砂鍋,異味沒有了,而後把砂鍋用水清洗一下,保潔,下次就可以繼續使用了。

用砂鍋製作菜餚,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烹調方法也十分簡單,深受大衆的喜愛。砂鍋菜既是酒樓的菜式,也可爲家庭烹調。

(作者系重慶烹飪協會顧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版面欣賞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