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政治危機,歐盟面臨的政治意願對歐元危機及其解決影響更大。

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成爲人類貨幣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如今歐元已經走過了25個年頭。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0個國家參加歐元區,每天約有3.5億人使用歐元。歐盟以外的60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全球1.75億人口)已將其貨幣直接或間接與歐元掛鉤。作爲國際貨幣體系中第二貨幣的歐元地位穩固,2022年歐元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份額爲20.5%,美元則爲58.4%。在全球支付中,歐元佔31.6%,美元佔47.6%。

歐元誕生的動力來自歐洲統一的意願

曾任法蘭西銀行行長和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的讓-克羅德·特里謝表示:“歐元的誕生是出於建立單一市場的需要,也是對‘統一的歐洲’的宣示和肯定。”按照特里謝的說法,歐元的誕生也是歐洲各經濟體基於歐洲一體化的政治目的而博弈下的產物。

1.歐洲統一的千年之夢。

歐洲統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這三個帝國幾乎實現歐洲統一的夢想,但都功虧一簣。德國哲學家康德1795年發佈的《論永久和平》一文對歐洲後來的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產生了影響。奧地利貴族古登霍夫-卡萊吉進一步深化了康德的思想,在1923年提出了泛歐聯盟的理論。

隨着納粹在德國的興起並執政,泛歐運動失去了空間。希特勒將泛歐思想的倡導者斥爲“殘渣”。1938年第三帝國合併奧地利後,古登霍夫-卡萊吉最終逃亡到了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繼續倡導以巴黎—倫敦爲軸心的歐洲聯合。除了古登霍夫-卡萊吉外,1930年法國外長白里安在國聯的演講中也提出了建立聯邦結構的歐洲聯盟的構想。但他的設想並沒有引起歐洲多數政治家的共鳴。

2.歐洲統一進入制度化建設。

二戰結束後,泛歐運動再次燃燒,高舉火炬的是溫斯頓·丘吉爾。他在1946年的演講中指出,現在歐洲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集體,創立歐洲大家庭的第一步應是在法國和德國間建立夥伴關係。沒有法國和德國在精神上的復興,就沒有歐洲的復興。

正是在丘吉爾等人的推動下,歐洲各國及加拿大和美國於1948年5月在海牙召開了歐洲大會,參會的有後來影響歐洲一體化的重要人物,包括阿登納和舒曼。在海牙歐洲大會上,法國的舒曼提出了設立歐洲理事會及關稅與經濟聯盟。至此,歐洲真正告別了殘酷爭霸、流血衝突的舊歐洲。1949年冷戰成型後,法國加快改變對德政策的步伐。

法國外長莫內以法國與德國的煤鋼合作爲基礎向總理舒曼提出了他的建議。這些建議得到了舒曼和德國總理阿登納的支持。1950年6月,法國牽頭在巴黎召集了一個跨國會議,參會國包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和意大利,簽署了巴黎協議。根據協議,1951年4月煤鋼共同體協議簽署。從此,歐洲統一納入了制度化軌道。

在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歐洲有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此後,從歐共體、歐盟、歐洲貨幣聯盟,直至歐元的誕生,圓了幾代歐洲人的夢。發行統一的貨幣與實現統一的歐洲在許多歐洲人心目中同等重要。從歐洲統一進程看歐元,歐元更是一個政治意願的產物。

3.經濟動因解釋歐元誕生乏力。

“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於1961年提出最優貨幣區理論,按照該理論的解釋,在任意兩個區域,既可以使用各自的貨幣,也可以使用共同貨幣,這取決於是否好處多於弊端。最優貨幣區理論考慮生產要素流動、經濟開放度、通貨膨脹率、政策一體化、外部衝擊、轉換成本等因素,以判斷在兩個或多個區域實行共同貨幣是否更有利。這一研究爲後來歐元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蒙代爾也因此被尊稱爲“歐元之父”。蒙代爾的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單一貨幣的原因,但不等於歐洲按照蒙代爾的理論去實踐。

在實踐中,關於最優貨幣區的標準上仍缺乏一個強有力的解釋。歐元質疑派認爲,從理論上看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收斂標準不足以定義最優貨幣區,穩定與增長規定不足以確保貨幣聯盟需要的財政穩定條件,歐元體制難以解決成員國相對競爭力差異問題,歐元正面經濟和政治效果被誇大。他們斷言:“馬斯特裏赫特條約,而不是條約的質疑者,將歐洲通過平順道路謀求共同增長的機會置於危險境地”。

歐元區的實踐也表明,建立在非最優貨幣基礎上的最優貨幣區,表現出其脆弱性,但這些缺陷沒有阻止歐元的誕生。因爲考量歐元的有政治因素,而歐元的經濟作用也十分重大。歐元推動歐洲經濟融合,在貨幣聯盟成員國中降低通脹、推動經濟增長、推動金融融合方面也發揮重大作用。這些經濟上的利益爲歐洲統一的意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國際上,歐元打破了美元的霸權地位,提升了歐洲的國際地位,這是歐元在政治上的收穫。

歐元危機考驗歐洲維護統一的意願

1.歐債危機引發歐元危機。

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希臘、愛爾蘭、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合稱“歐豬五國”的借貸信用降低,而部分不屬於歐元區國家的歐盟成員國因爲經濟連動也牽涉其中。這些國家與其他歐盟成員國,特別是與德國在債券收益率差價和信貸違約掉期方面的差異愈來愈大,使得這些國家逐漸出現信心危機。由債務償付能力危機,進而影響到歐元信用,並引發歐元匯率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出現較大幅度波動。由此人們擔憂歐元是否會崩潰。

2.歐元危機的實質。

歐元危機是一種經典的債務和國際收支危機,歐元區內類似希臘的國家爲了當前消費融資大量舉債,歐洲其他國家(以德國爲代表)的金融機構則急於放貸。隨着資本和貨物從經常賬戶盈餘國家流向經常賬戶赤字國家,這些國家的經常賬戶出現嚴重失衡。借貸促進了經濟擴張,經濟擴張促進了繁榮,然後是泡沫,主要是在房地產市場。當泡沫破滅時,貸款枯竭,重債國發現自己無法償還債務,無法通過出口彌補內需,也無法借入額外資金來償還債務。

債務危機爆發後向歐元區國家的資本流入突然停止。由於缺乏最後貸款人,危機加劇了,進而引發歐元貶值的反應。歐元危機背後呈現結構性問題,包括歐元區勞動力缺乏流動性,歐元面臨非對稱衝擊的脆弱性以及缺乏足夠的財政穩定。因爲歐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政治項目,政治目的超過了經濟目的。因此,歐元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政治危機,歐盟面臨的政治意願對歐元危機及其解決影響更大。

歐債危機的主角是政府和市場,歐元危機具有政治性使大多數歐洲選民並沒有對歐元交口稱讚。相反,人們認爲歐元帶來了很多問題。單一貨幣、統一市場、技術進步固然帶來諸多紅利,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中獲利,精英階層成爲最大的贏家,社會貧富差距拉大。自2005年以來,歐元區整體基尼係數呈上升趨勢。這就意味着絕大部分民衆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因此,化解歐元危機的關鍵還是看政治精英的意願。

3.化解歐元危機的決心。

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告訴歐盟領導,危機部分源於成員國自己的錯誤,因爲它們對於歐洲央行長期以來要求嚴肅財政紀律置若罔聞。歐洲央行過去一直警告需要嚴肅公共借貸和開支,只有這樣才能把歐元區內的不同成員國凝聚在一起使用同一貨幣。政府在履行職責方面失敗了,現在正在爲此付出代價,現在是它們站出來履行責任的時候了。

2010年5月初,歐盟擴充1100億歐元貸款救助陷入主權違約危機的希臘。6天后,歐盟又設立7500億歐元的救助計劃。歐盟有意向市場傳遞出將足夠支付成員國債務的信號,這個經濟信號的背後是歐盟決心化解歐元危機的政治意願。救助計劃宣佈以後,英國金融時報指數收市上漲5%,歐洲銀行股大幅反彈,許多銀行股當日上升超過20%。在該救助計劃以及歐洲央行入市購買政府債的計劃下,希臘主權債危機告一段落,歐元的危機也暫時解除了。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採取的所有行動都並非易事。歐盟的決策系統極爲複雜,有着多樣的制度行爲體和令人暈眩的治理過程。因此,對歐盟來說,採取任何措施應對主權債務危機都是困難的。這是因爲,不僅採取最佳行動會存在不確定性,而且採取行動還需要多數行爲體達成一致。歐洲央行打破禁忌,繞開反對直接購買成員國政府債券的禁令更令外界刮目相看。從歐盟果斷採取救助計劃看,歐洲政治精英維護歐元的政治意願非同一般。

歐元的未來

1.歐元不會崩潰。

歐元自誕生起一直遭到質疑,質疑的視角多從經濟學邏輯出發,忽視了歐元的政治視角。哈佛大學教授馬丁·費爾德斯坦在歐元創設一週年之際就發表文章認爲,歐元是值得紀念但不值得慶祝。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則認爲,貨幣聯盟會引發更大的產業專業化、更少的多元化,所以面對衝擊時抗衝擊能力更弱。因此他一直認爲,歐元未必能成功。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對歐元的疑問更多了。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斯蒂格里茨出版了《歐元危機:共同貨幣陰影下的歐洲》一書,核心觀點是:歐洲聯合對世界的和平穩定具有重大意義,但歐洲經濟一體化快於政治一體化,並在冷戰結束後提速了經濟整合過程,因而使得歐元存在巨大的內在問題。市場是由複雜的機構和制度構成的,基於意識形態,而非對於市場運行原理的深入理解之上的小修小補,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2018年阿紹卡·莫迪出版了《歐洲悲劇》一書,該書被《外交事務》和《金融時報》評選爲2018年最佳書籍之一。該書作者歷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和歐洲部主任,他對歐元的歷史和悲慘後果進行了開創性的描述。他認爲,歐元是錯誤的經濟原則和愚蠢的政治決策的產物,歐元導致歐洲邊緣國家不堪重負。《歐洲悲劇》成爲歐元崩潰論的代表作。

權威的學者滔滔不絕談論歐元的缺陷和崩潰,這與歐元仍然昂首挺立的現實大相徑庭。原因是他們都低估了歐洲國家對統一的強烈訴求。當維護歐洲統一成爲歐洲國家強烈的政治意願時,歐元的存在就是意志的產物。歐元有缺陷,歐洲政治也沒有實現一體化,但歐元也有力量。這個力量是建立在27個歐盟成員國之上的,儘管27個成員國不都是歐元區成員,但歐元產生的外溢效應也有利於非歐元區成員在歐盟內部的貿易與投資。歐元成爲維護歐盟存在的一個信仰,也是歐洲統一的象徵。

2.歐元無法取代美元。

雖然歐元是全球第二大貨幣,但歐元取代美元的前景渺茫。僅從歐元與美元比值看,1999年初歐元誕生時,1歐元可兌換1.18美元。2002年7月,歐元成爲歐元區唯一的合法貨幣,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基本接近1歐元=1美元的平價。現在1歐元等於1.07659美元。歐元貶值了。當全球市場有風吹草動時,美元一直是全球的避險資產。2020年3月新冠疫情引發市場恐慌期間創下高位,當時全球投資者蜂擁買入美元,造成了全球性的美元短缺和美聯儲的干預。

美元走強背後的主要驅動力是美國經濟增長強於其他地區。2023年美國經濟的年增長率爲3.1%。歐洲經濟因德國罕見的疲軟而陷入困境,德國經濟在去年7至9月期間萎縮了0.1%,歐元區去年的增長率僅爲0.5%。根據歐盟委員會2月15日的預測,由20個國家組成的歐元區2024年經濟增長率預計將爲0.8%左右。歐元區經濟與美國經濟的差距,是歐元無法取代美元的根本原因。

(作者繫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