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距离2025年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北京开启多方面发力。2月20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从商圈改造、本土品牌培育、美食之都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持续深入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其中,餐饮作为消费的重要一环,被认为是加快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北京近日更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不仅是打造国际美食之都,能够真正撬动国际消费、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还有更多参与者。

发力融合消费场景

推动15个传统商圈改造升级

北京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最后一里路”有着具体而清晰的规划。《要点》指出,2024年,北京将从营造城市消费新场景、培育本土消费新品牌、优化商品消费新结构等方面开展,持续深入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按照规划,2024年北京将大力推动新商圈建设和老商圈改造提升,编制实施王府井×西单×前门、CBD×三里屯、环球影城×大运河、丽泽×首都商务新区4个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方案。依托城市更新,推动西直门、双井等15个左右传统商圈改造升级,加快推进老旧商场、体育馆、演出场所、博物馆、展览馆等改造升级,并推动永丰大悦城、副中心万象汇等商业项目开业运营。

《要点》也指出,北京要创新培育融合消费场景。依托本市商业、文化、旅游、生态等优质资源禀赋,培育打造街区、演艺、赛事、近山、亲水、夜间、数字等融合消费新场景,推动徒步、骑行、自驾等休闲消费与餐饮、住宿、零售等基础服务有机融合,推出一批融合消费示范案例。

在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过程中,已经催生了一批更有温度、更有新意的融合消费场景。北京朝阳合生汇B1、B2层的21区BLOCK,涵盖了从正餐、小吃到茶饮、烘焙的餐饮商户约160家。餐饮街区的高人气为合生汇的各个楼层商户带来了更丰富的客群,商家也不断为契合消费者茶余饭后的“闲逛”需求进行调整。

“2024年,我们将着重发力吸引全国旅客,将北京朝阳合生汇打造成为城市地标。”朝阳合生汇工作人员介绍,“合生汇将持续提升商场品牌级次,同时会更倾向于引进北京首店以及全国首店,与品牌共同打造出独特性的门店,创造更加新奇、愉快舒适的购物娱乐体验。在服务好我们原有年轻客群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中产客群和全国旅客。”

各个项目正紧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步伐,结合自身特色制定2024年的发展目标。西单大悦城作为年轻人的聚集地,2024年将持续以“商业+文化”为核心,结合节日及小长假热点,注重消费者的情绪价值,在重点节假日规划举办各类调性演出,强化青年潮流文化中心的细分定位;位于顺义区的中粮·祥云小镇,将运用开放街区特色,进一步聚焦“户外新风尚”,结合四季变化的开放式商业街区,在户外运动品牌、零售品牌及餐饮品牌上共同发力。

餐饮撬动消费升级

引进50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

“美食之都”成为了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的重要一环。除了《要点》中指出加快建设美食之都,推动餐饮品牌聚集、服务提升,促进北京餐饮国际化、品质化、特色化、便利化发展等相关内容之外,近日北京市商务局等9部门还印发《推动北京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国际美食之都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给出了打造荟萃全球风味的国际美食之都的具体措施,实施七大行动,推进22项任务。

为推动北京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国际美食之都,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案》中提到了到2025年,新引进50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的目标。具体来说,其中包括支持国内外美食品牌来京发展,设立首店、旗舰店、推广中心等。探索建立全球餐饮品牌名录库,完善落地选址、品牌宣传等方面配套服务。发挥在京境外机构和驻京办作用,带动更多国内外风味餐厅落地北京。

随着餐饮行业不断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一个个亮眼数字正在诉说着餐饮业对于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颇具信心。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餐饮业趋稳向好,餐饮业收入首次突破1300亿元,同比增长32.5%,超过全国增速12.1个百分点;占社零额比重9%,对社零额增幅贡献率达52.8%。餐饮业收入和市场主体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

不仅如此,近期餐饮行业的火热更是使消费端有目共睹。除了除夕前年夜饭市场便出现“一厢难求”的盛况之外,春节假期期间的餐饮人更是忙得团团转,峨嵋酒家连锁店几乎每天都卖出上千份宫保鸡丁、马凯餐厅光外卖窗口每天就要卖出1000多串羊肉串、同和居月坛店除夕当天的三不粘卖了600多份、除夕当天同春园的松鼠桂鱼卖出300余条等等。更不用提今年回归的庙会,庆丰包子铺庙会期间每天卖出100多斤包子、近千根烤肠,单日营收几乎相当于一家普通门店一周的收入;庙会期间二友居展位每天卖出两三千个包子、杏仁酪卖出五六百份,庙会每天的营收能追平总店销售额。

“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充满浓浓‘烟火气’的餐饮业至关重要。”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北京华天饮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飞跃表示,建设国际美食之都的宏伟目标要求餐饮业向有特色、高品质发展,就华天集团而言,近年来推动老字号不断转型升级,持续在老字号时尚化、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例如通过马凯·1953等老字号品牌特色门店探索多元化餐饮服务市场。未来,华天集团将加快实施“彩虹计划”,推动华天老字号餐饮品质持续提升,并重点通过数字技术带给消费者更有代入感、更强互动性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助力北京打造国际美食之都以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拉动夜经济持续发力

培育3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

新场景、新消费层出不穷,让北京消费“越夜越精彩”。来自异国他乡的风味美食,深夜街头的霓虹灯,街头巷尾升腾的烟火气……它们均在证明美食也撬动了业态融合及夜间经济的加速增长。如今,北京在打造国际美食之都举措上愈发细化,也让北京夜经济亮起盏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道路。

北京计划到2025年,全市培育30条以上“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方案》认为要探索分区域分时段日夜兼市运营模式,鼓励餐饮业延时经营。完善“夜京城”消费地标夜间服务管理,优化餐饮聚集地临时停车措施,结合客流变化做好公共交通服务保障。推动夜间餐饮与夜间观光、夜间演出等结合,打造夜宴、夜饮与夜景、夜娱、夜购等融合一体的消费服务。

事实上,餐饮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多重引导和支持。2022年11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商务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的通知,其中就提到了“全区培育5—8个网红打卡地,打造2—3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再之前,北京市商务局还在2021北京餐饮品牌大会上公布了东城区五道营胡同、西城区华威约饭街、朝阳区蓝色港湾餐饮街区等在内的第二批“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

“无论是龙年春节餐厅内繁忙喜悦的团聚场景,还是在庙会市集、花市灯会等主题活动上的大快朵颐,都充分体现出餐饮业在繁荣消费、保障民生、稳定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方案》的发布,更是在全市餐饮业奋战新一年的开局阶段,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在北京烹饪协会会长云程看来,2024年作为“消费促进年”,餐饮市场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周期,餐饮业在新的发展契机下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协会将深入引导餐饮企业满足市场需求深化转型升级,提升北京餐饮服务品质,积极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有效提升餐饮市场活跃度,加强北京餐饮研究,强化技艺传承,努力夯实餐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无论是人潮拥挤的美食街区,还是街头巷尾的市井小店,餐饮向来是城市里最能体现烟火气的区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离不开最能抚慰人心的美食,也离不开与餐饮共融共生的首店经济、夜生活以及商文旅体的深度融合。

首店丰富市场供给

新增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800家

以新产品、新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供给,成为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基础。老字号、“北京礼物”及首店经济是北京2024年的关键词。北京将鼓励企业建设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老字号博物馆、品牌馆,在重点商圈、景区、公共文化空间开设一批“北京礼物”主题店,并加快建设美食之都,促进北京餐饮国际化、品质化、特色化、便利化发展,打造一批高品质餐厅。

《要点》指出,2024年北京要繁荣首店经济发展时尚消费,支持商业品牌在京设立首店、旗舰店、开展首发活动,培育打造一批首发中心,力争全年新增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800家左右。同时,北京将围绕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科技装备等品类,错位打造北京特色时尚消费品牌矩阵,吸引全球知名品牌商、运营商入驻北京。

此前,北京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新增首店946家。据赢商大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有206家典型品牌首店进入北京市场。从业态分布看,零售和餐饮业态仍然占大头,其中,零售类业态品牌数量居首,新开首店为98家,零售细分品类以时尚生活和服装为主;餐饮类业态品牌数量为75家,以中式餐饮、异国风情餐饮、休闲餐饮、火锅及烧烤等细分品类为主。可以看出,餐饮与零售共同构成首店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推动着北京作为国际消费目的地的形成。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已在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等方面持续发力。2021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指出,将北京率先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

提升品牌力与服务力

城市IP、商业IP及消费文化IP

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经具备深厚的市场底蕴及牢固的发展基础,前景是乐观和可以预见的。在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增利看来,“目前最需要重视的事情是,优先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和难点,着力打造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与国际消费中心有关的城市IP、商业IP及消费文化IP”。

如今,北京在各方面已获得了一定成绩,不断朝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2023年,北京稳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年新开大型商业设施近240万平方米,“一圈一策”完成崇文门、CBD等15个重点商圈和龙湖北苑天街、五棵松万达广场、王府井喜悦等重点商场品质提升,THE BOX年轻力中心、DT51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西长安中骏·世界城、京西大悦城、西三旗万象汇等新增商业亮相,消费空间布局更加均衡。促进商文旅体消费融合升级,亮马河风情水岸等11个项目认定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奥林匹克公园等4家单位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在消费供给方面,出台商务领域促消费政策8项,拉动新车消费超60亿元、绿色智能家居消费53亿元,新增落地品牌首店超800家,中华老字号增至134家,244家老字号年营收规模约1800亿元,本地部分新消费品牌企业领跑全国智能科技、国潮玩具等新品牌赛道。认定潘家园、新发地、小米等首批“北京市特色直播电商基地”13家,头部企业交易额占全国直播电商比重过半,累计培育3批15家跨境电商产业园。

郭增利指出,从新消费场景打造方面看,北京可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推进创新,以更充分地体现北京特色和中国文化,真正实现商业旅游文化产业的全面协同与融合并进;从新消费品牌角度看,不仅要关注国际时尚潮流趋势,更要兼顾国潮元素的新发掘和新深化,通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把中国国潮品牌带到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从提高供给侧的设计和服务品质出发,有效吸引全球消费目光。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需要提升品牌力与服务力。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秘书长杨青松指出,发达市场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多有多家知名本土商业零售品牌,如伦敦哈罗德百货、塞尔福里奇;纽约第五大道旗舰店、诺德斯特龙纽约旗舰店等,“这些商业项目是当地的时尚地标和打卡地,具有世界影响力,我们也应该更好地打造这样的地标以及培育相应的知名零售品牌”。

北京商报记者 张天元 胡静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