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一部電影從頭到尾充滿噱頭。互聯網追求流量,講究眼球經濟,這兩點賈玲都做到了。”

撰文|何聆箏

編輯|翟文婷

這個春節檔,賈玲碾壓式地贏了。

截至2月25日,《熱辣滾燙》已斬獲了32.49億票房,刷新了24項紀錄,登頂春節檔票房冠軍。三年前,賈玲的電影處女作《你好,李煥英》最後的票房是54.13億,而那一年春節檔的總票房爲78.22億元。

與高票房相伴隨的是高關注度和高話題度。

電影主角樂瑩和現實中的賈玲,因爲減肥100斤的強烈反差,引起巨大爭議,造成電影口碑兩極分化。與賈玲相關的微博熱搜一路攀升至447個,熱搜在榜時長達789小時。甚至早在電影上映前,從身材焦慮到海報抄襲,圍繞這部電影的討論已經充斥網絡。

很少有一部電影從頭到尾充滿噱頭。互聯網追求流量,講究眼球經濟,這兩點賈玲都做到了。

從《你好,李煥英》到《熱辣滾燙》,賈玲的兩個春節,都在自我營銷。一年醞釀,15天釋放,賈玲示範了一波頂流營銷術。

一、製造一頭「粉色大象」

《熱辣滾燙》引發一場以「減肥」爲主題的輿論風暴,賈玲就是那個「颶風眼」。

儘管她從1月11日在微博上宣佈「減重100斤」時就開始強調,不要將關注重點放在「減重」,實際上電影上映期間,全網都在討論着賈玲的身形和體重。這本身就是圍繞賈玲個人,營造的話題爆點。

賈玲自我營銷的第一步,是製造神祕感,激發大衆好奇心。

從官方釋放物料節奏來看,《熱辣滾燙》的前期保密工作做的還是不錯的。在賈玲微博宣佈「減重100斤」的消息之前,電影預告片裏都沒有賈玲展露瘦身之後的完整樣子,只用了張小斐的一個背影以假亂真。

實際上,有關「賈玲閉關減重」的話題鋪陳,早在2023年上半年就已見諸於網絡。



這期間網絡上還不時流出一些像素極低的賈玲個人照片。輿論此時開始漸漸發酵,有人懷疑是用AI合成拍攝,或是替身,但更多人還是感到好奇,想到電影院一窺究竟。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反正有了這些鋪墊,觀衆的胃口已經被吊足。出品方爲了避免神祕面紗被提前揭開,甚至沒有開過點映場,也省略了提前看片的步驟。

鋪墊之後就是真相揭露。這是流量爆發的關鍵一步。

大年初一電影正式上映當天,大衆終於在視頻中見到賈玲最新真容,自此開閘放水。

賈玲首秀被放在央視、人民日報和新華社三家央媒,事先錄好的採訪視頻中,賈玲輕聲細語的嚴肅講述,儼然換了一個人,而且她也花了很長篇幅分享減肥歷程。首發給央媒,可以理解爲是定調之作。

與官媒同步進行的是全網物料有序投放。

當天,《熱辣滾燙》在抖音官方賬號開始「放料」,現實中沙溢見到瘦身成功後的賈玲,驚訝又心疼的視頻,很快播放量爆表,迄今爲止已經有876萬高贊。這種親密的第三方視角,更是增強了對比效果,與觀衆的情緒產生共鳴。

長達一整年的「流量蓄水」,密集宣發曝光,《熱辣滾燙》在大年初一這天票房就衝上了3.85億元,與《飛馳人生》並駕齊驅。刺眼的光芒,完全遮住了張藝謀的《第二十條》和甯浩執導劉德華主演的《紅毯先生》。

從這天開始,賈玲減肥、賈玲瘦了、賈玲腹肌、賈玲大波浪等詞條,幾乎霸佔了熱搜。首映一天的流量,就是洪水猛獸。而這僅僅是前菜。

兩天後的大年初三,賈玲自我營銷的第二波攻勢被髮起,也是線下路演的正式開啓。

這一天的主題,是賈玲通過市場化媒體展現親民形象。團隊給出的標題是「賈玲時隔一年多再次見到觀衆,激動到落淚」。視頻中,賈玲流着淚說自己緊張,心跳很快,如果表現不好請大家包容。

但如果當天,你先在別的地方看到賈玲在《時尚芭莎》的封面照,可能就會有另一種感受。賈玲一組瘦身前和瘦身後的照片形成強烈對比,大家開始大聲討論起賈玲的衣品。然後有人開始製造話題矛盾:女明星們要注意了,以往你們想不到的競爭對手——賈玲都來爭奪稀缺的時尚資源了。

前後相差100斤的身形,完全迥異的穿着風格,甚至看不到此前熟悉的幽默腔調,一切都是新的,都是新鮮的。

這些宣發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網絡流量的居高不下,以及《熱辣滾燙》的票房。大年初三,這部電影已經躥升至10億,領跑春節檔。

與強勢營銷相伴隨的是輿論場裏的巨大爭議。

豆瓣短評區,打1星和打5星的網友互相攻擊,形成了這次春節檔最大規模的罵戰。

支持者認爲這是女性導演的一次突破,用減掉的脂肪反擊生活的無力;而質疑者則認爲賈玲毫無敘事能力,靠段子堆砌笑點,用減肥做噱頭,甚至還有人建議把電影名字直接改成《賈玲減肥》。

越是強調不要關注,越是讓人難以轉移焦點,就像心理學裏那頭「粉色大象」。而賈玲製造的這頭大象,軀體還在持續膨脹。

2月17號之後,《熱辣滾燙》的票房增速開始趨緩,在26億元左右爬坡。就在衆人以爲一切趨於平靜的時候,後續來了。

2月18日,片方發佈了賈玲的單曲MV《一切都來得及》。

和《時尚芭莎》的封面類似,MV中的賈玲新舊形象同框。當她以一身淡黃的長裙和蓬鬆的大波浪與過去那個自己說再見時,觀衆紛紛表示驚豔。賈玲大波浪晚禮服又衝上熱搜。

必須要說,賈玲和團隊真的太懂大衆心理,或者說懂得女性心理,每一個動作都精準擊中目標人羣內心的癢點。



MV發佈的兩天後,這部電影便突破了30億元票房,成爲中國影史上第20部超30億元票房的電影。

自此,一個孤獨且刻苦的減肥者形象成功從電影走入現實。

二、真人秀背後的隱憂

不論是《你好,李煥英》還是《熱辣滾燙》,這兩部「賈氏電影」的共同特徵是:與賈玲本人高度相關,甚至有點半自傳性質的故事內核。在真實與虛構的混合地帶,儘可能撬動故事戲劇張力。

它有一種紀錄片式的真實感動,又有戲劇原本的矛盾衝突。戲裏戲外的雜糅融合,帶給人一種新鮮的觀感。

《你好,李煥英》開拍之前,賈玲已經充分領教了這種創作手法所蘊藏的威力。

2016年起,賈玲多次用小品緬懷媽媽,戲裏戲外真假交錯雜糅在一起,讓她的小品好評如潮。

這種正向反饋激勵賈玲打磨電影版。《你好,李煥英》從宣傳期的推文到上映時的海報,都在強調這是「一個孝順女兒獻給媽媽的電影」。賈玲在很多公開場合,包括獲獎時,都會感謝自己的媽媽。情感是賈玲慣用的營銷支點。

在一個現有作品上再加工,而且是與賈玲自身高度相關的話題,這些基礎都使得《你好,李煥英》在上映前就蓄積了一定的觀衆基礎。

翻拍自日本電影《百元之戀》的《熱辣滾燙》,營銷路徑與《你好,李煥英》也是大同小異。勵志的故事底色,再加上電影放大了賈玲的人物弧光,給人很強的入戲感,進而影響至現實。

賈玲在一次採訪中曾提到一個讓她感動的故事,有一家人原本不打算過年返鄉探親,因爲看了《你好,李煥英》,出了電影院便立刻訂機票返鄉。

而《熱辣滾燙》對現實的輻射面積更廣,許多人看完電影 便紛紛曬圖,學習賈玲減肥,尋找自我。在美團和大衆點評上,與「拳擊」相關的關鍵詞搜索量較去年春節同期分別上漲了257.2%和337.53%。



但這種創作手法也產生明顯的弊端:觀衆對賈玲本人的關注已經遠遠超過電影本身。

拍李煥英時,張小斐好歹火了一把,又是拿獎,又是接代言。但是今年,所有輿論火力都集中在賈玲一個人身上。甚至電影中的其他演員,除雷佳音外,整個宣發期都沒什麼存在感。

網絡話題也全都圍繞着賈玲。

健身博主在復刻《熱辣滾燙》裏賈玲揮拳的姿勢;養生科普UP主在分析如何像賈玲一樣減肥同時避免皮膚鬆弛;拳擊館老闆感天謝地,因爲許多人走出電影院便決定給自己辦一張卡;而電影結尾的減肥日誌彩蛋,則一度成爲大家觀影后傳播最多的視頻。

「賈玲減肥」就像是一枚打開流量的按鈕,在整個春節期間源源不斷地貢獻着話題。而原本「不營銷減肥」的片方,還爲賈玲的蛻變之路拍了一部幕後紀錄片,《我只活一次》。這部歷時20個月的跟拍作品原本定檔於2月22日上線,但目前已延期。

如此「字字不提人」,卻又「句句不離人」,也難怪有人批評賈玲先是消費母親,接着又消費自己。

其實在電影史上,演員因爲作品需要,在現實中發生巨大變化的例子比比皆是:阿米爾汗曾經爲了《摔跤吧!爸爸》,先增肥拍中年父親,後又減肥拍年輕時期的摔跤手;萊奧納多·迪卡普里奧拍《荒野獵人》時,作爲一個素食主義者,真的喫下了生肉。

但這些都沒有讓大家把關注點放在演員自身而去忽略故事情節。或許正如一些網友所言,賈玲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電影拍攝手法。如果要爲這種手法命名,「電影真人秀」可能是合適的表達。

甚至真人秀電影故事本身就具備營銷屬性。主角穿越回去跟自己的母親對話,減肥100斤所帶到來的巨大的反差感,這類題材都是營銷的槓桿,而賈玲就是那個支點。

這種成敗繫於一人的玩法,讓電影宣發攻勢更加聚焦,也對賈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不僅要做到創作上的精準,同時還要保證人物弧光能夠持續地在臺下得到延伸,這也將成爲她下一部作品所面臨的挑戰。

對賈玲而言,無論戲裏戲外,都是一場不能NG的真人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