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顯示,2023年,國有大行規模擴張保持較快水平,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股份行步履“踟躇”,規模擴張增速有所放緩;城農商行淨利潤增速較高,規模擴張相對穩健

□ 截至去年末,大型商業銀行總資產佔銀行業金融機構比例已升至42.4%,較2018年末的36.67%提高了5.73個百分點

□ 據中金公司測算,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2023年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8%、-3.7%、14.8%和14.8%,截至2023年末,對應淨息差分別爲1.62%、1.76%、1.57%和1.90%

◎記者 陳佳怡

龍年伊始,國有大行股價“大象起舞”,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股價連創歷史新高。這背後,是銀行業正呈現出新的競爭格局。最新出爐的數據印證了市場的觀點。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國有大行規模擴張保持較快水平,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股份行步履“踟躇”,規模擴張增速有所放緩;城農商行淨利潤增速較高,規模擴張相對穩健。

分析人士認爲,隨着中國經濟從高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金融業此前的粗放式擴張已難以爲繼。在行業同質化競爭激烈的當下,銀行業分化或加速。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完善機構定位”的背景下,商業銀行亟待明晰市場定位,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探索差異化破局之道。

國有大行“闊步” 股份行“踟躇”

日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佈了2023年第四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從業績指標來看,不同類型銀行業績表現分化。

數據顯示,2023年商業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速3.2%,增幅較上年同期收縮2.2個百分點。據中金公司測算,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2023年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8%、-3.7%、14.8%和14.8%,截至2023年末,對應淨息差分別爲1.62%、1.76%、1.57%和1.90%。

從規模指標來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保持平穩增長。截至2023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417.3萬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354.8萬億元,同比增長11%。

細分來看,銀行業資產擴張分化日益明顯:國有大行成爲資產規模擴張的“主力軍”,在資產規模擴張方面“闊步”向前;股份行有所“失落”,擴表增速相對較緩。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大型商業銀行總資產176.8萬億元,同比增長13.1%;股份行總資產70.9萬億元,同比增長6.7%。

若拉長時間維度來看,這一趨勢早就有跡可循。上海證券報記者在梳理了2018年至2023年的數據後發現,近兩年來,國有大行在規模增速上明顯“跑贏”股份行,銀行業集中度水平持續提升。

季度數據顯示,自2021年第四季度起,國有大行總資產增速超越股份行。截至去年末,大型商業銀行總資產佔銀行業金融機構比例已升至42.4%,較2018年末的36.67%提高了5.73個百分點。

經濟轉型疊加市場競爭

行業分化或加速

如何看待國有大行與股份行在資產擴張方面的分化趨勢?

在業內專家看來,隨着中國經濟從高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金融業此前的粗放式擴張已難以爲繼。

“股份行自成立後,我國經濟即處於高速增長期,大多數股份行都將工作重心放在規模擴張上,模式是粗放式的,以資產擴張帶動負債增長,忽視了基礎客戶羣建設。”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說,這導致其業務波動幅度大,特別是負債業務不穩定,資產風險相對較大,疊加資本補充不足,在經濟下行期增長乏力。

“股份行在前期經濟上行期資產擴張相對較快,也積累了一定風險,當前放緩擴張速度可能是一種主動策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對記者表示,與之相比,國有大行總體經營較爲穩健,且在經濟下行期,需要更多地體現大行社會責任,保持較高的擴張速度有助於爲經濟運行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市場同質化競爭格局下,國有大行憑藉其資源稟賦,在同業競爭中優勢明顯。“當前我國經濟處於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轉換期,銀行面臨戰略調整的機遇與挑戰。”劉曉春稱,由於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已經發生變化,銀行的競爭方式也不能單純靠關係營銷和產品服務,而是需要強大的數字能力和綜合能力。因此,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銀行集中度不斷提升。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去產能”持續推進,相較之下,國有大行資金成本低、資本實力雄厚、數字化能力突出、服務覆蓋廣、客羣基礎紮實等優勢明顯。

“在此背景下,股份行等中小銀行出於經濟利益、資本約束等方面的考慮,資產邊際擴張的主觀動力、客觀能力和邊際效益都有所下降,也導致其擴張增速放緩。”曾剛補充道。

差異化發展成破局之道

分析人士認爲,在銀行業同質化競爭激烈的當下,金融機構加速分化漸成趨勢。“從其他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推斷,未來銀行業市場集中度可能進一步提升,大型機構頭部優勢更加凸顯。”曾剛說。

從國際經驗來看,不管是“大象起舞”還是“小而美”,金融機構都需要突破同質化桎梏,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稟賦的差異化發展之路。

2023年10月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爲金融機構高質量發展舉旗定向,對完善機構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會議指出,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准入標準和監管要求,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

劉曉春認爲,股份制銀行擁有全國牌照的優勢,並已有相當規模,可以借經濟結構轉型之機,迅速確定自身的客戶戰略,圍繞目標客戶羣體的全方位需求和產業鏈運行特點,強化自己的特殊業務能力,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李廣子看來,股份行差異化競爭的關鍵在於,結合自身在地理區位、股東和客戶資源、人才科技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利用自身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高等特點,在細分領域打造自身特色,逐步建立差異化優勢。

曾剛建議,股份行未來可以在新興業務領域發力,充分利用自身體制機制、專業化能力等優勢,結合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的主力,形成獨具發展特色的經營優勢。

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在2024年工作會議上提及打造“差異化競爭能力”“新動能”“新特色”等。例如,廣發銀行在部署2024年工作時提出,強化業務升級轉型,在打造差異化競爭能力上見成效。浙商銀行則表示,將聚焦場景金融,提升打造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財富金融、科技金融、池化融資業務五大特色品牌,鑄就五大業務板塊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