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貝貝 見習記者 胡雅文 北京報道

經歷了前兩年的高峯後,鋰電行業景氣度明顯下降,鋰電企業盈利情況也大不如從前。

近日《華夏時報》記者統計了57家鋰電企業的業績預告情況,有18家在2023年虧損,較2022年多了10家。與此同時,大部分企業正在面臨增長壓力,有45家企業的淨利潤負增長,剩餘12家實現淨利潤增長。

這57家企業分佈在鋰電產業鏈的上下游,涵蓋鋰礦鋰鹽、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及添加劑、設備、鋰電池各個領域。從影響盈利的原因來看,不少企業都提到了上游碳酸鋰價格下降和需求不及預期的影響。從披露的波動原因來看,承載着厚望的出海業務也成爲了一把雙刃劍,在不同企業手裏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現。

正極材料企業虧損多

相比2022年,鋰電虧損的企業已經明顯增多,較2022年(8家)多了10家。

這是由於出現了12家由盈轉虧的企業。包括正極材料製造商天力鋰能、萬潤新能、德方納米、長遠鋰科和龍蟠科技;鋰電池裝備製造商利元亨;動力電池製造商科力遠;電解液添加劑製造商華盛鋰電、怡達股份;導電劑製造商捷邦科技;鋰電池檢測廠商星雲股份;涉獵鋰礦的新迅達。

可以看到,12家新增虧損企業遍佈鋰電池上下游的各個環節。而不論是從新增還是整體來看,虧損的企業當屬正極材料企業最多。

從天力鋰能、萬潤新能、德方納米、長遠鋰科和龍蟠科技提及的虧損原因來看,主要是價格下降和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一是碳酸鋰價格大幅下跌,其他原材料和產品價格也出現了非理性下滑,存貨跌價準備計提金額較大,導致成本費用佔比增加。二是鋰電池產業鏈去庫存導致需求放緩,生產線開工率不穩定,產品整體單位售價降幅大於單位生產成本降幅,產品毛利率低。

知名財稅審專家、江蘇四維諮詢集團首席諮詢師劉志耕告訴記者,原材料價格下降會直接降低採購成本,使得企業的產品成本下降,最終增加盈利。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原材料價格下降一般都會引起市場產品價格的下降。另一方面,原材料價格下降後,企業此前採購的原材料還是高價格,會導致原先已採購還在倉庫的原材料、停留在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及庫存成品耗用的原材料都是高價格。這部分的成本都高於市場價格,如果這部分高於市場價格的差額很大,超過了企業的可收回金額,企業可以考慮計提減值準備,如果計提,將會影響到企業的盈利。

不過,不同企業的境遇並不完全相同,德方納米表示產品毛利率下降是由於銷售價格下降,但銷量是增長的。長遠鋰科則遭遇了量價齊降。據其披露,由於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坡和下游去庫存影響,公司產品銷量是下降的。同時,上游原材料波動和市場競爭加劇,也導致產品售價同比下降。

碳酸鋰價格劇烈波動

2023年,鋰電行業變化不小,比如上游原材料碳酸鋰價格的劇烈波動。整年來看,碳酸鋰的價格大降8成。我的鋼鐵網顯示,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跌去40萬元左右,從年初的50萬元降到了10萬元區間。

上海鋼聯新能源研究員李攀分析指出,多方因素促成了價格的快速回落。其中,2022年底新能源搶裝潮疊加寧德時代“鋰礦返利”計劃造成了2023年上半年價格快速回落。此後,在買漲不買跌的負反饋效應下,全產業鏈去庫存也呈現出供強需弱的局面。

受上游碳酸鋰影響,2023年磷酸鐵鋰行情也一路向下,全年呈現“跌漲跌”走勢。生意社數據顯示,磷酸鐵鋰價格高點在2023年初,爲166000元/噸;價格低點在12月末,爲46000元/噸;全年下跌72.29%,跌多漲少,只有5月和6月跟隨碳酸鋰走勢有小幅回升。

下游電芯價格走勢相似。根據ICC披露的數據,2023年以來我國動力鋰電池電芯價格持續下降。方形動力電芯(磷酸鐵鋰)價格從2023年1月的0.82元/瓦時下跌至2023年12月的0.43元/瓦時,降幅超47%;方形動力電芯(三元)價格從2023年1月的0.92元/瓦時下跌至2023年12月的0.52元/瓦時,降幅超43%。

2024年初,業內已有消息傳出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進一步推動降本。業內廣泛認爲,在激烈競爭下,爲維持自身的市場份額,動力電池價格下探到0.3元/瓦時只是時間問題。

8成企業增長承壓

數據顯示,預告淨利潤變動中值爲正的僅有12家,這意味近8成企業面臨的是負增長。(預告淨利潤變動中值:iFinD根據業績預告計算的預告淨利潤中位數)

盈利中值下降最多的是星雲股份,跌幅達2084.22%,預計虧損1.76億元左右。它是國內領先的鋰電池檢測廠商,核心產品爲鋰電池組充放電檢測系統。從披露原因看,營收利潤雙雙承壓。

據稱,因2023年國內鋰電池產能增速階段性放緩及需求波動,以及公司減少了部分毛利率較低訂單的承接執行,導致鋰電設備產品銷售額同比下降。此外,2023年公司仍處於在鋰電設備業務基礎上拓展規模化產品的轉型期,受行業情況波動、費用投入增長、儲能及快充產品尚在推廣期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利潤下降。

此外,預計盈利降幅超過100%的有14家,基本上都是在2023年由盈轉虧或增虧的企業。盈利大幅下降的有26家企業,都保持了盈利,降幅在49%-97%之間。

淨利潤大幅上升的企業僅有6家,佔比約11%,分別是比亞迪、國軒高科、杭可科技、藍曉科技和珠海冠宇。iFinD數據顯示,這6家企業的預計淨利潤中值分別爲300億元、9.5億元、8.7億元、7.6億元和3.3億元。

其中,國軒高科和珠海冠宇兩家企業增速最大,分別爲205%和262.62%。據披露,國軒高科提到了海外業務初顯成效,市場開拓能力提高,儲能業務交付能力提升,實現良好收益;此外也有供應鏈佈局、原材料成本下降和管理能力提升的內部降本增效成果。

珠海冠宇則表示,主要是受益於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上升、原材料市場價格下降、持續推進精細化管理提升生產運營效率等原因。

另外保持了較高增速的兩家企業是山河智能致遠新能,盈利中值的變動幅度分別爲102.79%和245.45%。均涉及負極材料行業,並且都在2023年實現了扭虧爲盈。

對於業績增長原因,山河智能也提到了海外業務,表示公司持續完善海外佈局,新增海外銷售渠道、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海外市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約24%,境外收入佔比超過50%,致公司整體毛利率同比提高。

致遠新能主要受益於天然氣重卡業務,並表示新建的石墨化鋰離子負極材料產品項目對公司的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不及預期。

可以看到,訂單毛利更高的海外業務是不少企業保持增長的重要助力,但並不是所有企業的海外業務都進展順利。

2023年,蔚藍鋰芯預計盈利下降60%左右。據稱,公司鋰電池業務繼續受到2022年下半年以來海外通脹、國際品牌工具去庫存等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海外大客戶採購恢復緩慢,鋰電池總體銷量及利潤同比下滑,對公司整體業績影響較大。

利元亨則是由盈轉虧,預計盈利中值下降161.33%。公司表示,2023年第四季度部分海外項目的驗收進度不及預期,海外訂單規模自2021年開始增長迅速,受海外客戶鋰電工藝標準和產品要求與國內客戶有一定差異、海外項目需要較長的海運時間、海外客戶廠房建設進度延期等因素綜合影響,公司部分重要境外項目預計在2023年第四季度完成的驗收工作延遲至2024年,導致2023年第四季度收入及毛利額大幅減少。

責任編輯:李未來 主編:張豫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