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東
  尹沿技
  劉功潤
  燕翔

主持:

嚴曉菲

圓桌嘉賓: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 高瑞東

華安證券研究總監、研究所所長 尹沿技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劉功潤

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燕 翔

作爲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承擔着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的責任,金融從業人員應具備三點特徵:一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適應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三是較強的合規意識,以及風險識別、評估和控制能力。

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對於金融強國建設至關重要:一是高質量人才隊伍能夠更好地發揮金融業資源配置功能;二是聚集高素質人才推動金融創新和發展;三是高水平人才有利於識別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鍛造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一方面要確保金融人才隊伍規模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持續優化金融人才生活文化環境。

培育和鍛造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招”和“必答題”,也是金融業由大到強的關鍵所在。

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對於金融強國建設至關重要,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應該具備哪些特徵?鍛造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需要從哪些方面精準發力?本期上證圓桌邀請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高瑞東,華安證券研究總監、研究所所長尹沿技,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劉功潤,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燕翔,對上述議題展開探討。

重要支撐: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是金融業由大到強的關鍵所在

上海證券報: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對於金融強國建設至關重要,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高瑞東:人才興則民族興,人才強則國家強。金融人才,是貨幣、中央銀行等金融要素髮揮作用的重要載體,是推動金融創新的源泉。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不僅要求具備廣闊的國際視野、掌握金融科技的前沿知識,也需要擁有建設金融強國的使命感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金融業由大到強的關鍵所在。

尹沿技:一是高質量人才隊伍能夠更好地發揮金融業資源配置功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金融市場的核心功能,需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引導金融資源投入符合國家戰略導向、具備中長期產業發展潛力、有利於改善民生福祉的領域。

二是聚集高素質人才推動金融創新和發展。隨着經濟不斷發展,新行業、新技術、新業態持續湧現,需要同時具備金融和相關產業領域知識的高素質人才,推動金融產品、服務和技術的創新,提高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

三是高水平人才有利於識別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不能僅僅依靠金融監管,還需要專業風險管理團隊,認真細緻地做好每個項目、每筆業務的日常風險跟蹤和監測,及時發現風險、提出解決方案。

劉功潤:從歷史經驗和一般規律來看,一個城市崛起成爲全球城市或國際金融中心,必然伴隨着金融人才的大量形成和匯聚,而這些人才的存量狀況和質量水平,直接決定了其全球競爭力和未來發展潛力。同樣的邏輯,一個國家要發展成爲金融強國,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是必要條件。

金融人才如此關鍵,不僅是因爲金融領域專業性、複雜程度很高,需要一大批訓練有素的技能型人才,更是在於其影響甚至決定全局的根本性價值。在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無論是金融發展質量的提高、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還是金融風險的防範化解,都需要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

燕翔:回顧歷史,各國金融行業在各自獨特的發展歷程中,金融人才均扮演了核心角色。當下,金融行業正逐漸由以資金爲中心、以機構爲中心,轉變爲以人才需求爲中心。金融人才正成爲數據和創新市場爭奪的主要目標,金融中心的較量歸根結底是人才的較量。

此外,高速發展的金融環境也爲人才的成長提供了空間。在經歷了多年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從傳統產業逐步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如今,落後產能逐步被淘汰,出口和投資增速開始放緩,內需消費增長加速,國家自主創新力度進一步加強,在此背景下,傳統金融行業同樣面臨轉型機遇,將由粗放型高增長模式向穩健發展態勢轉變。隨着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逐步推進,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爲人才施展能力提供了新的廣闊天地。

關鍵素質:講政治、懂誠信、會創新、專業性、國際化

上海證券報: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應具備哪些特徵?

高瑞東:作爲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承擔着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的責任,金融從業人員應具備三點特徵:

第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應胸懷“國之大者”,秉承“金融爲民”的初心使命,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勇於擔當作爲。

第二,適應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圍繞日新月異的融資需求,以支持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爲導向,設計出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產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第三,較強的合規意識,以及風險識別、評估和控制能力。金融從業人員時刻保持較強的合規與監管意識,具有全面的合規知識儲備、較強的風險識別評估能力及風險控制流程管理能力,是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防範金融風險、金融市場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尹沿技: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應當具備三大特徵:

一是思想道德水平較高。金融行業誠信至上,金融人才應該具備高度的誠信和道德品質,遵守職業操守和行業規範,自覺維護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

二是專業基礎紮實。金融人才應該具備紮實的金融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熟練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和技術,爲客戶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和建議。

三是國際視野廣。金融市場具備高度全球化的特點,近年來隨着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開展國際化經營,配套的金融需求持續增加,同時國內高淨值羣體對於全球資產多元化配置的訴求也明顯提升。對此,金融人才應該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思維,瞭解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動態和規則,幫助客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獲得來自本土的專業意見。

劉功潤: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應該體現純潔性、專業性,並富有戰鬥力。純潔性是政治要求,即必須深化金融從業者對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認識,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專業性是業務能力要求,即必須準確把握金融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掌握金融業及其相關領域(如經濟、法律、會計、科技、社會等)的基礎知識、基本業務流程、核心能力,瞭解國內外金融實踐的新變化、新趨勢、新動向,有過硬的專業能力;戰鬥力是作風要求,即必須經受嚴格的思想淬鍊、政治歷練、實踐鍛鍊,在矛盾衝突面前敢於迎難而上,破解影響金融改革發展及穩定的各類難題,統籌好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

燕翔: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是金融人才的核心素質。未來,金融人才是具備廣闊國際視野、掌握前沿金融知識、擁有強大實踐能力、胸懷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實幹型人才。

政治過硬是金融人才的立身之本。在複雜的金融環境中,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至關重要。金融人才必須深植厚踐“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理念,確保金融工作始終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

能力過硬是金融人才的成事之基。金融領域涉及面廣、專業性強,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卓越的分析判斷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變化莫測的金融市場中準確把握機遇,有效防範風險,推動金融事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作風過硬是金融人才的形象之要。金融行業是典型的服務行業,金融人才的言行舉止、工作作風直接影響着金融機構的形象和聲譽。因此,金融人才必須牢固樹立客戶至上的服務理念,保持謙虛謹慎、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時刻維護金融行業的良好形象。

上海證券報:我國高度重視人才在金融業發展中的作用。近年來,通過不斷努力,金融從業者規模和素質不斷提升。鍛造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目前還有哪些需要完善之處?

高瑞東:隨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數字金融、智慧金融不斷拓展金融服務邊界,重塑金融業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特徵:

首先,金融科技人才集中於金融業前臺部門,後臺風控、合規、法律、財務等部門的高端科技人才相對不足。目前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前臺產品創新,而部分金融機構的後臺風控、合規等部門,其監管方式還停留在數字報表填報和規章制度審查的層面。對此,需要專業人才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方式對金融機構的風控和監管體系進行數據化、網絡化升級,提升風險的預發現能力,築牢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線。

其次,現有的金融學科建設水平與世界金融學科前沿之間還有一定差距,高校培養體系注重理論、輕實踐。金融科技人才主要來自高校,但目前高校教育中依然以傳統的金融理論課堂教育爲核心,評價體系以書面閉卷考試爲主,對於業界最新動態和技術的應用實踐不足。

尹沿技:整體來看,與其他行業從業人員相比,我國金融從業者隊伍受教育程度、專業能力素養都處於相對較高的水平。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金融從業者隊伍建設仍有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第一,金融和產業複合背景人才的短缺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在全面註冊制落地後,未來將有更多硬科技、前沿領域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科技創新企業定製化融資需求持續增加,可投資的高科技企業股票等標的也明顯增多。在原有金融知識的基礎上,對金融從業人員相關產業知識技能水平的要求也相應提升。

第二,缺乏國際視野,對接國際金融市場規則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在高層次對外開放的背景下,部分企業選擇赴境外融資上市,這需要金融機構在國際金融規則研究方面下更大功夫,爲中國企業真正“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包括融資上市、風險管控、市場開拓、產品定價等在內的更加全面的專業金融服務。

第三,對金融科技前沿領域認識和理解不足。隨着信息技術發展,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廣泛滲透到全社會的方方面面,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如何運用前沿的金融科技手段,更好地提升專業水平和工作效率,是當前金融從業人員應着力改進的重要領域。

劉功潤:金融從業者隊伍還存在一定不足,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金融從業者隊伍佔比較低。以紐約、倫敦爲例,得益於其高度開放,其金融從業人員佔全市就業人員總數長期維持在10%和25%。在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具有高度親和的人才引進政策,金融從業人員佔比總體亦超過5%。相比之下,以上海爲例,雖然上海金融從業者羣體總量超過47萬,但佔比不到4%,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二是金融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從金融人才隊伍的既有存量看,傳統金融類從業人員佔比較高,創業投資、科技金融尤其是複合型金融人才數量不足,金融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領軍人才更是緊缺。當前,新一輪產業變革呼喚高質量的創新金融服務,新一代科技革命對金融行業的深度滲透和重構,都對金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這進一步加劇了金融人才隊伍的結構性矛盾,應針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求加大相關金融人才的培育與儲備。

履踐致遠:“量的合理增長”與“質的有效提升”

上海證券報:鍛造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關鍵發力方向是什麼?

高瑞東:一方面,推動金融人才政策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多維培養機制。建立健全培養引進、選拔任用、激勵獎懲、教育培訓、管理監督的全鏈條機制;出臺“金融人才賦能工程”等配套人才引育政策,建立“緊缺金融人才目錄”,分層分類建立金融專才數據庫,形成梯隊合理的人才隊伍架構,創造更多發現人才吸引人才的機會和平臺。

另一方面,通過大中型金融機構對口幫扶的方式,積極向中小金融機構和偏遠地區金融機構輸送人才培養經驗,建立金融人才跨區域聯合培養機制,在政策支持上適度傾斜金融人才較少的地區和部門,優化金融人才要素的跨區域及跨部門配置。

尹沿技:一是優化考覈激勵導向。發揮考覈“指揮棒”作用,在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帶領下,全行業共同營造有利於金融人才發展的氛圍,同時不斷完善薪酬激勵、晉升機制、崗位激勵等金融人才激勵機制,激發金融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是着力加強投研能力與風險管理能力建設。打鐵還需自身硬,專業能力建設始終是專業人才隊伍的基石。金融機構須繼續抓好從業人員在職培訓,鼓勵從業人員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着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化解風險能力。

三是增強金融從業人員職業認同感、使命感和榮譽感,摒棄急功近利、拜金主義等不良文化現象。加大監管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爲“零容忍”,讓合規切實成爲從業人員不敢逾越的“高壓線”和“紅線”。

劉功潤:培養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總體可以歸結爲促進金融人才“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整體打造金融人才的優質生態環境:

首先,確保金融人才隊伍規模持續增長。建立完善以院校、市場培訓機構及金融機構內部培訓部門爲主體的金融人才教育培養體系,穩定輸送金融人才生力軍。同時,聚焦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研究金融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演變趨勢,進一步搞清楚金融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知識結構,在學科設置上探索建立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重點領域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其次,持續優化金融人才生活文化環境。全面提升金融集聚區的生活文化服務功能,在醫療保障、子女就學等方面,加強對金融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促進金融人才融入城市、悅享生活、成就事業。

燕翔:在金融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在實踐中繼續探索完善金融人才隊伍培育的新模式、新機制:

第一,金融機構要率先垂範,爲金融從業者搭建良好的職業成長通道。同時,通過優化內部晉升通道、完善薪酬福利體系,金融機構能夠激發金融從業者的職業潛能,使其在良好的職業成長環境中不斷提升專業素養。

第二,高校要發揮人才搖籃功效,建立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高校金融專業教育應緊跟金融業的新變化、新動態、新趨勢,及時更新金融學科知識體系,積極與新興金融機構對接,與時俱進、拓展視野,大力培養複合型高素質金融人才。

第三,政府部門應當雙管齊下,在完善金融人才扶持政策的同時,強化金融業務監管。鑑於金融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政府應完善政策體系,爲金融人才的成長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不應忽視對金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監管,應制定相應政策並加強執行力度,確保其恪守職業操守。

上海證券報:鍛造國際一流的金融人才隊伍,是增強我國在國際金融領域話語權的重要一環。對此有什麼建議?

高瑞東:加強國際金融人才選拔和雙向交流。建議各金融機構選派業務骨幹積極參與國際國內行業組織,瞭解行業前沿發展趨勢、最新框架技術,參與行業標準制定,提升中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影響力;通過金融人才高地和金融院校,積極接軌國際一流金融院校,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對接地方金融人才引進平臺和人才引進政策,完善市場化選拔人才機制。

尹沿技:支持金融業高水平開放,提高從業人員與國際接軌水平,須兼顧“引進來”和“走出去”:一方面,着力推動“引進來”,吸引更多國際高素質金融人才來中國工作,提高從業人員隊伍的國際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強“走出去”,鼓勵從業人員拓寬國際視野,紮實學習國際先進金融理論與前沿金融科技工具,深化和國際同業的交流學習。

劉功潤: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注重高端管理人才、緊缺專業人才及國際化金融人才的培育和引進。鼓勵本土金融企業與國際金融機構、金融國際組織、高校、研究機構等加強合作,探索研發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求相適應、符合金融行業發展實際需求的海外培訓項目和課程,共同培育緊缺金融人才;加強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合作,開發金融人才城市間合作培養和交流項目,持續優化科技創新人才體系,構建人才交流合作共享平臺。

燕翔:目前存在國際化人才“不接地氣”的現象,須將金融人才培養本土化。隨着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日益深入,最終的痛點聚焦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機制上。“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我國國情的鮮明特色,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我國的金融人才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國際化視野,更要立足本土化,增強實操實戰能力,這需要在培養制度上持續性、系統化發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