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上海某醫藥企業首款自主研發的創新藥物,於去年6月納入上海“滬惠保2023版”國內特定高額藥品目錄。隨着“28條”相關舉措落地,該產品在上海入院實現“零”突破,已在8家三級公立醫院臨牀使用,截止到今年1月,該產品已惠及上海患者人數逾2900人。

去年7月,上海市醫保局等七部門聯合出臺《上海市進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機制支持創新藥械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28條”),聚焦商業保險產品供給開發、滬惠保、創新藥械臨牀應用等9方面共提出28條重點措施,推進完善創新藥械的後端支付機制,穩定前端產業預期。

“28條希望實現一個政策效果就是,讓醫療機構‘敢進’,讓參保羣衆‘敢用’,讓創新醫藥‘敢研’,讓資本市場‘敢投’,這些效果初步在顯現。”3月1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醫保局局長夏科家說。

夏科家介紹,28條實施半年多以來,基本醫保和商業保險對上海“新優藥械”目錄內產品實現全覆蓋,創新藥械入院更加暢通。2023年,上海醫療機構採購國談創新藥金額108億元,同比增長73.1%

新版國家藥品目錄中,上海研發、生產、引進的創新藥新增38個,佔比居全國前列。一段時間以來,創新藥械臨牀應用存在進院週期長、知曉率不高、應用推廣難等痛點。

爲促進創新藥械快速進入臨牀應用,上海要求醫療機構得以醫保總額預算、用藥目錄限制、藥耗佔比等爲由影響創新藥械入院。對談判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創新藥前三年實行單列預算,不納入當年醫院醫保總額預算,2023年上海市醫保局在和醫院費用清算時已落實該舉措。

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虞濤透露,今年1月,上海90%的三級醫院和72%的二級醫院採購了創新藥;83%的三級醫院和45%的二級醫院採購了創新醫療器械。

與此同時,創新藥械醫保支付力度也在持續加大。去年10月,上海將60種醫用耗材新增納入醫保支付範圍,每年醫保基金新增支出約10億元。

基本醫保之外,商業保險在產品種類、理賠效率、數據開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進展。

上海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滬惠保”,將適宜納入的上海“新優藥械”目錄產品全部納入保障範圍,適應症擴展至國內獲批最新範圍,創新特藥種類達38種,理賠超2.3億元。

2023年“滬惠保”投保人數630萬人,繼續保持全國同類產品投保人數最多。三期產品累計爲2000多萬人次提供補充醫療保障,覆蓋人羣近1000萬人,已賠付金額超15億元。

隨申辦-保險碼專區,上海還設立醫保個人賬戶資金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專區,目前已有12款產品,近期還將有9款產品上線。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副局長曹光羣表示,2023年,上海市健康保險保費收入373億元,新增保險保障金額超百萬億元,健康險賠付支出116億元,有效發揮了商業保險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作爲保險業的監管部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局上海監管局在加強基本醫保和商業保險監管合作機制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

在回答界面新聞提問時,曹光羣表示,上海多部門聯動創設醫保大數據創新實驗室,在保護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前提下,面向商業保險開發開放醫保數據,用於相關保險產品的精算研究、產品研發和數字化的理賠。

界面新聞了解到,上海這一舉措,是在全國範圍內首次規範流程、形成機制,面向商業保險開放脫敏後的醫保數據,已創新推出30多款普惠型數字化的保險產品。

夏科家同時表示,上海還將推動醫保大數據對商保公司、創新藥械企業、醫療機構的開放共享,有效推動臨牀研究,優化商保賠付服務,探索更多場景應用。把醫保數據開放共享打造成爲上海吸引更多生物醫藥企業在上海投資發展的一張名片,在全國形成示範效應。

通過基本醫保和商業保險對創新藥械多元支付機制,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也獲得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2023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9337.32億元,可比增長4.9%。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到1859.75億元,治療性生物製品、植介入器械、醫療影像設備等細分領域的高端製造業增長較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