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蘋果公司視爲硅谷的一個風向標,它的轉向直接引發行業的關注與思考。然而,AI這隻蝴蝶扇動起翅膀,不只是引發太平洋上的颶風,這股風潮也快速地捲到了中國。尤其在深圳,一些手機廠商早已佈局押碼,“All in AI”。

作者:錢玉娟

導讀

壹  ||“今天沒有人敢反對AI。”在魅族前高管李楠看來,在AI技術的衝擊下,“(手機行業)要變天了。”

貳  ||如今面對AI技術與應用創新的衝擊,今天的手機廠商又該如何轉向?“通過AI,我們可以把手機的體驗重新做一遍。”陳明永所言,正是新技術爲行業帶來的轉型重構力,這近乎成爲手機廠商一致的方向。

叄  ||  不只是張弛,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手機創新乏力,換機週期隨之拉長。對於手機廠商而言,當他們開始講“AI手機”,便被認爲試圖通過AI概念實現所謂的“傳統智能”向下個代際的躍升,而AI手機究竟是什麼,並沒有一個標準。

2月29日,202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以下簡稱“MWC”)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落幕。

全球各地的手機廠商聚首於此,圍繞“未來優先(Future First)”的主題,展出各自對生成式AI(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趨勢理解及應用落地。

來自韓國的三星通過GalaxyS24系列等產品重點呈現着被GalaxyAI賦能的移動體驗,中國的華爲、OPPO、vivo、小米、榮耀等手機廠商,在“百模大戰”助推下紛紛發力端側大模型後,此次會上更是扎堆帶來了各自具備AI能力的手機產品。

雖然MWC上不見蘋果公司的身影,但蘋果並未缺席這場AI大戰。

2月28日,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公司已經看到生成式AI令人難以置信的突破潛力,2024年將在該領域“開闢新天地”。距此一天前,蘋果被美國知名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爆料稱,已經決定取消造車計劃,原有團隊將轉向研究生成式AI。

看到新聞的雷軍,第一時間在微博中發出“震驚”二字。彼時,小米的首款電動汽車SU7正在MWC的展臺上進行它的海外首秀。

在360創始人周鴻禕看來,蘋果放棄造車或是爲了“All in AI(全部投入到人工智能)”,他通過短視頻說到,“美國所有公司都在“All in AI”,每個公司都必須去擁抱AI,不擁抱AI就會被幹掉”。

很多人把蘋果公司視爲硅谷的一個風向標,它的轉向直接引發行業的關注與思考。然而,AI這隻蝴蝶扇動起翅膀,不只是引發太平洋上的颶風,這股風潮也快速地捲到了中國。尤其在深圳,一些手機廠商早已佈局押碼,“All in AI”。

行業變天

沿着深圳東莞長安鎮濱海灣大道,一眼望過去,除了正在作業建設中的起吊機,還有不少鱗次櫛比立起來的樓宇。過去的近兩年時間裏,唐虎所在的OPPO算力資源團隊在這裏和深圳兩地間頻繁往返,他們見證了OPPO首個自建超大型數據中心——OPPO濱海灣數據中心的誕生。

在唐虎的帶領下,經濟觀察報記者參觀了這座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數據中心。“這裏是從一塊白地開始。”唐虎與團隊成員不僅常駐現場,參與了這座基礎設施自主設計、建設、測試的全過程,就連啓用以來的可靠性運維,也都是他們負責。

據介紹,這座數據中心擁有近2萬臺服務器,算力能力可以支持千億級AI模型訓練。OPPO在這裏完成了自研的安第斯大模型的優化訓練。2月18日,鮮少露面發聲的OPPO創始人、CEO陳明永發出一封內部信,對外提及公司成立的AI中心,即是這裏。

作爲OPPO的全球算力中心,濱海灣數據中心的建設與啓用,反映出陳明永在內部信中所強調的,“我們的資源將向AI集中。”在他看來,未來五年,AI對手機行業的影響,完全可以比肩當年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機。從他給手機行業發展劃分的階段來看,“2024年是AI手機元年”,繼功能機、智能手機之後,行業將進入第三階段。

開年即全力向AI進擊的不只OPPO一家手機廠商。2023年從手機公司轉型成爲一家生態集團的魅族,也押碼其中。

“手機行業創新變爲參數競賽,而行業傳播方式趨向負面。”星紀魅族董事長兼CEO沈子瑜在2月18日宣佈,魅族將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All in AI”。

12年前,預判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曾作出“All in AI”的決定,彼時正處於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時代的人們,鮮少爲之冒險跟進。

“今天沒有人敢反對AI。”在魅族前高管李楠看來,在AI技術的衝擊下,“(手機行業)要變天了。”

從OpenAI(美國人工智能公司)推出的ChatGPT在全球市場攪動起風浪,中國的一衆科技企業也在2023年裏千帆競發AI大模型,先是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巨頭“All in AI”在先,過去幾年經歷了供應缺口、產能爬坡以及出貨頹勢的手機廠商們,緊跟其後。

華爲、OPPO、vivo和小米、榮耀相繼推出了自主訓練的大模型,且各品牌智能手機的最新系統都已接入AI大模型之中。如今,李楠有個直覺,“現在快是最重要的。”

轉向與決心

功能機時代,在塞班(Symbian)系統下成爲行業老大的諾基亞,沒能及時順應安卓(Android)系統的創新開發,反倒被HTC搶了風頭,HTC一度成爲代表安卓在智能手機界與iOS系統下的蘋果抗衡競爭的主力。

不論HTC現況如何,它確實曾經搶佔了關鍵窗口期。如今面對AI技術與應用創新的衝擊,今天的手機廠商又該如何轉向?“通過AI,我們可以把手機的體驗重新做一遍。”陳明永所言,正是新技術爲行業帶來的轉型重構力,這近乎成爲手機廠商一致的方向。

榮耀CEO趙明認爲,任何手機操作系統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今年,榮耀的AI戰略是通過把AI整合到MagicOS和所有榮耀設備中,確保以人爲中心的體驗。”

另外,對於“2024年是AI手機元年”的說法,趙明也提出了異議,立足手機行業來看,若今年纔在AI方面展開佈局,“已經處於一個要追趕的狀態了。”

不只榮耀,今年1月,三星面向中國市場推出AI手機GalaxyS24系列時也曾對外透露,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100億美元研發AI。

與之不同的是,OPPO首席產品官劉作虎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OPPO內部很難統計出具體的數字,“我們在(AI研發)投入上根據需要,沒有上限。”華爲終端業務CEO餘承東同樣一句話簡單帶過,“華爲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從根技術上突破”,他在開年的內部信中提到,會通過軟硬芯雲垂直整合,推動AI能力的構建和應用。

接受記者採訪時,劉作虎覺得,OPPO實體組織上的變化在切實表明自身對AI戰略的決心。“成立AI中心,把所有的AI相關的職能都放到一個實體裏,對組織來講這是非常大的一個變化。”劉作虎把OPPO真正投入AI的動作類比谷歌合併Deep Mind和Google Brain,在他看來,AI之於OPPO是新時代最關鍵的事情。爲此,OPPO將產品、研發、運營、研究院、數字工程、軟件工程的人都放在一起,“互動形成快速的閉環。”

過去OPPO研發OS(操作系統),有點像做硬件產品,現在更像做互聯網產品,快速迭代。記者注意到,“快”字是劉作虎在接受採訪時頻頻提及的。“諾基亞就是慢了。”在李楠看來,產業發展階段轉向時,有的人慢並不是因爲他們不懂,而是“因爲過去太成功。”現今也是一樣的道理,當算力變革的週期到來後,頭部廠商能否處理好內部的利益衝突,往往決定了它是否能夠快速轉型。

曾在“小而美”的魅族擔任高管多年的李楠,深知頭部手機品牌的“保守”,“一個品牌最難否定的是過去的成功。”他判斷,眼下行業迎來的AI技術變革,必然存在着不同的反應速度,“在這場變革中肯定有頭部品牌會重演諾基亞的悲劇。”

生態臨考

除蘋果外,幾乎各品牌都在MWC上展示出了最新款手機,不過高校教授、通信行業專家張馳稱,他絲毫沒有被一些廠商打出的“AI手機”標籤吸引,反倒有個感受,“虛頭巴腦”。

不只是張弛,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手機創新乏力,換機週期隨之拉長。對於手機廠商而言,當他們開始講“AI手機”,便被認爲試圖通過AI概念實現所謂的“傳統智能”向下個代際的躍升,而AI手機究竟是什麼,並沒有一個標準。

“他們馬上就能理解並認可AI的價值。”劉作虎以OPPO龍年春節期間開放AI消除等智能化體驗功能爲例,他從後臺數據看到,用戶人均每日使用這一功能高達15次,這也讓他意識到,“AI真正做到了從嚐鮮到常用”。

顛覆現有智能手機的交互模式,並非OPPO發力AI手機的路徑,OPPOAI中心產品總監張峻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用戶“潤物細無聲”地感受到這是一個會成長的AI手機,當然,這一切需要建立在用戶現有的使用習慣基礎上。

面壁智能首席研究員韓旭在研究端側模型的時候,系統地把所有品牌手機測試了一遍,他發現手機廠商都在新品發佈會上着重講述與AI大模型相關的工作,這與受衆關注配置性能或者性價比不同。從專業角度看,AI大模型之於這些手機,“還是偏向於未來”。

在AI領域深耕多年的智譜AI創始人兼CEO張鵬向記者透露,早前智譜都曾與OPPO、vivo等手機廠商合作,在他看來,AI大模型實現在手機終端上跑起來,其中艱難是確定的,但廠商們集中轉向AI,發力AI手機這條路是否正確,眼下很難評價。

韓旭覺得,手機天然具備三點優勢:數以億計的用戶羣體,安全且具備性價比,“手機CPU(中央處理器)的成本遠比GPU(圖形處理器)便宜得多。”大模型創業企業RWKV元始智能的聯合創始人羅璇也有共識,在他看來,雲端的渦輪效應遠不及端側,後者每年會以幾億規模的出貨量去推一個新的計算終端,如此規模才能帶動起AI芯片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經濟增長,“這也是未來端側一定會爆發的原因所在。”

OPPO和調研機構IDC共同發佈的《AI手機白皮書》顯示,預計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機的出貨量將達到1.7億部,約佔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的15%,此後新一代AI手機的份額還將迅速攀升,至2027年將達到1.5億臺,市場份額直超50%。

當下雖處於產業爆發前夜,但聯發科技無線通信事業部副總經理陳一強認爲,“現在仍處於新技術的投入期。”他稱,眼下要把算力成本壓下來還不太可能,對芯片廠商來說,其核心方向還是把能效最好的APU(加速處理器),堆到手機能夠承受的最高算力。

陳一強指出,目前AI應用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付費的人少,尤其需要用平臺廠商去使用這一應用,才能慢慢孵化出來。不過,正如羅璇所說,一旦規模起來,硬件價格自然也會降下來。

不只是算力問題,李楠在採訪中指出了大模型運行服務的耗電量問題,他以GPT-3.5的功耗爲例,“30句話,手機沒電了。”這也揭示了目前智能手機邁向“AI手機”前的系列難題,如何更續航、更輕、更小,甚至更便宜?

李楠覺得,假如未來可以開發出更輕量化的模型落在端側,這將對智能手機造成威脅。對於AI時代新的產品形態,劉作虎有一個判斷,“設備形態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至少未來10年之內,手機還會是人離不開的設備。”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