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師天浩 出品丨師天浩觀察

品牌是什麼?品牌就是企業及所生產的商品/服務,於公衆心智中的總體印象、形象或定位。

蘋果自誕生至今,由於喬布斯極致的產品思維,一直是電子藝術品的一種印象,這也催生了果粉這個“新物種”。

正因爲這種獨特的商業生態的定位,蘋果公司一舉一動,都被外界無限放大。商品/服務作爲現代商業生活的核心組成部分,人人期待一種帶有藝術氣息的企業。

蘋果歷代的Mac、iPhone、iPad,及較近推出的Watch、AirPods等,這些系列產品無不在功能、設計和使用體驗上實現了對傳統商品的顛覆。這種特徵,給蘋果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收益,成爲世界上爲數幾家突破2萬億美元市值的科技巨頭之一,並在衝擊3萬億美元市值的路上狂奔。

優勢有時候也是劣勢,這也限制了蘋果公司在產品策略上的空間。

蘋果汽車的“難產”,深刻詮釋了這個道理,被多次傳聞“擱淺”的蘋果造車,又有了新傳聞。

又㕛叒有傳聞了

商業世界勃勃生機,源於不斷滿足人樸素又真實的各種願望。

蘋果汽車、蘋果摺疊手機,一直是外界念念不忘的兩個商品。作爲兩個新興商品,縱觀市場上流行的品類,或多或少都有自身的缺陷。比如說,電動車存在續航、保值和充電難問題。摺疊屏則在維護成本(摺疊屏幕更換價格高得離譜)、摺疊痕和適用的應用生態上存在短板,潛力巨大,現狀卻問題重重。

當年iPhone4的橫空出世,顛覆了智能手機,創造了一個移動互聯網黃金十年。這成爲大衆期待蘋果汽車、蘋果摺疊屏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蘋果公司一直未能成功入局兩個賽道的根源。

本月末,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傳言已經取消“titan”這個長達十年的造車計劃,原有的團隊將轉向研究生成式AI。針對這一傳聞,蘋果方面並沒有做出任何評價。

頗有意味的是,社交媒體上馬斯克轉發了這一傳聞,並配文一個敬禮和抽菸的表情包。這也驗證了一個事實,哪怕是特斯拉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的馬斯克,也十分重視蘋果汽車的一舉一動,哪怕是傳聞消息。

這其實也不是蘋果汽車團隊第一次被傳解散。

最早在2014年,蘋果就開展了泰坦計劃。蘋果庫比蒂諾總部附近一個祕密基地裏,蘋果匯聚了1000多名汽車工程師和專家,祕密研發兼具自動駕駛能力的電動汽車。

相比蘋果汽車內部的問題頻頻,外界一直保持非常高的期待,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各種蘋果汽車或好或壞的傳聞流出。然而,十年時間這種期待一直落空。

2022年3月時,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聲稱,蘋果的汽車團隊其實已經“解散了一段時間”,必須要在未來三到六個月內進行重組,才能在2025年前開始量產汽車。

隨後,類似高管動盪、研發受挫、裁員收縮等,這種負面消息從未間斷。一個月前,有媒體傳出,蘋果硬件工程副總裁DJ Novotney被爆即將離職,這是蘋果泰坦計劃的核心成員之一。

受此原因影響,外部預測的蘋果汽車的發佈時間再次延後,由2025年推遲到了2028年。

這個大背景下,彭博社的“解散”傳聞的影響才高起來,加之馬斯克在社交媒體的互動,愈發讓人相信,所謂的蘋果汽車,或許將是一個美好的傳聞,將永遠的不再市場上出現。

手機廠商造車“死穴”在哪?

“下週回國”賈躍亭,在手機廠商造車這塊,走在了所有玩家前面。

然而,無論是華爲宣佈不造車,專注輔助車企“好好”造車。還是小米汽車聲量大,而預測悲觀。可以感覺出來,手機廠商在造車方面,看起來佔盡了品牌便宜,其實問題重重,否則蘋果汽車也就不會如此難產了。

那手機廠商造車“死穴”在哪呢?

第一個,兩類產品的客戶羣有很大差異;電腦也好,智能手機也好,都是消費電子產品,主要目標客羣是個人用戶,提倡個性化和娛樂化。相反,無論智能汽車還是傳統汽車,它們的目標客羣主要是家庭用戶,更注重實用性和舒適性。

簡單來說,“靠譜”是汽車能夠暢銷的關鍵詞,而這和手機品牌擅長的個性化策略正好相反。如果,智能汽車打造的過於個性,就面臨着有亮點無市場的尷尬。如果智能汽車打造的過於平淡,這將和其品牌個性色彩形成一種錯位,很難打開市場。

對於蘋果汽車來說,或許一直未找到如何個性化,又能夠滿足已經很成熟汽車消費習慣的“黃金點”,這才頻頻的放外部鴿子,直至最終選擇放棄這個賽道。

第二個,智能手機的“快打”玩法,在汽車領域是短板;智能手機保持競爭力的方式之一,是快速的用新的科技、新的系統和新設計等,持續的保持用戶的喜愛。可在汽車領域,大賣的車無不遵循核心技術代代繼承的路線,快速創新,會引起汽車用戶的反感。

以小米手機來說,每代產品在外觀設計、軟件優化和硬件配置上,都有着不同,相隔幾代,兩款智能手機已經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別。這種快打玩法,給予了手機廠商在冒險上的空間。而汽車一般同款車型,如果兩代差別過大,就會給人“不靠譜”的形象。

也就說,對於手機廠商而言,進軍智能汽車市場,只要初期不利就幾乎宣告完全失敗。蘋果汽車一直非常謹慎就是如此,而華爲選擇輔助而不直接下場,就是這個原因。

而小米自宣佈造車後,股價一直跌跌不休,也是外部非常擔憂,巨大的研發成本,或許會在產品邏輯完全不同的汽車市場“打水漂”。

第三個,智能汽車的“信息化”空間尚有限,外部期待值很難滿足;爲何手機廠商做汽車,會有如此的曝光量?在於智能手機一直是個人非常重要的娛樂工具,已是人連接網絡的重要樞紐。汽車作爲僅次於家的生活空間之一,外界非常期待手機廠商能給汽車帶來娛樂性顛覆,讓汽車空間的信息化進入全新維度。

然而,汽車在安全性上的高標準,註定了其在信息化上會採取保守策略。況且,由於汽車和人身安全問題關係密切,在做娛樂化改造上,手機廠商也不敢過於激進。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外部期待的是其能夠顛覆車輛網的娛樂性,而手機廠商並不能很好地滿足。蘋果汽車一直處在研發中,遲遲不能量產面世,也是怕滿足不了外部過高的期待。

小米顯然很明白這一現實,不久前提出“人車家全生態”戰略,這將吸引傳統汽車用戶的關注。但問題就是,如果“答卷”滿足不了期待,小米未來的口碑和形象都要受累於此。

蘋果汽車的解散傳聞,給小米汽車又蒙上一層陰影。作爲最早互聯網玩家的雷軍,在智能手機領域,用高超的營銷手法,把知名度很快換成市場,可汽車市場是邏輯完全不同的賽道。

面對外部過高的期待,手機汽車或許並不是一個好商業想法。

參考文章:

36氪《傳蘋果放棄造車項目“泰坦計劃”,轉向研究生成式AI》

和訊網《蘋果終止電動汽車項目,小米堅持“人車家全生態”戰略》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