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董事长 李楚源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 李燕
  全国政协委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朱同玉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 张伟滨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疗副主任 林敏

优化医疗服务 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促进大湾区药品互通互认,加速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政策集中组合效应,支持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尽快落实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构筑规模化、规范化的医疗护理员行业生态圈;进一步优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

促进大湾区药品互通互认

加速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记者 黎灵希 王墨璞嘉

“过去一年,我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对社会和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聚焦社会民生的热点焦点和医药健康行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准备了多份建议,包括多维度加大提升生育率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大湾区内中成药及大健康产品的互通互认等。

扩大中药制剂互认互用范围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过去五年,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李楚源说,在生物医药领域,《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简化在港澳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的公告》先后出台,打开了粤港澳大湾区药械互通的大门。

“目前,主要是外用中成药实现了互通。”李楚源说,在港澳已取得合法使用许可的中药产品,进入内地销售前,仍须按新药上市程序重新进行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

他建议,支持港澳地区制造的传统中成药,通过广东省简易注册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试点销售,并扩大港澳和广东省医院的内部中药制剂的互认互用范围。制定三地医药大健康产品及原料的“白名单”,缩短出入境抽检时间或免检出入境,进一步为产业融合提供便利。

李楚源还建议,出台便利港澳居民北上消费的政策及措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例如,完善跨境医疗康养消费配套措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医疗检查结果互认、执业医师资质互认、医师处方互认,并鼓励广东兴办面向港澳的养老服务基地等。

多维度加大生育支持力度

李楚源表示,自己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有近70%的受访者将“养得好”放在生育孩子的首位,大部分受访育龄夫妇考虑更多的为“是否生得起”“能否养得好”,这表明优生优育已经深入人心。不过,养育焦虑的现象值得重视。

“要围绕‘能生不想生’‘想生不能生’的矛盾,多维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李楚源建议,加大育儿补贴、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力度,增加男性陪护假和育儿假期,为育龄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支持。

“在子女教育费用的个人所得税抵扣方面,目前父母只能选择由其中一方享受这个优惠,而且生一孩与生二孩、三孩,没有税收抵扣的差别。建议适当增加二孩、三孩的父母税收抵扣额,以鼓励生育。”李楚源说。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

尽快落实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

◎记者 陈梦娜 宋薇萍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围绕完善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鼓励抗菌药物与噬菌体的研发储备等方面提出建议。

新药研发风险高、投资大、周期长,获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数据并不容易。朱同玉认为,与创新相匹配的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亟待建立,以切实激励和保障企业持续创新,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我国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一直处于有总体规定但缺乏实施细则的“不落地”状态,影响医药企业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201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实施办法(暂行)(征求意见稿)》,就系统性制定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朱同玉表示,上述两项意见稿均缺乏对药品保护范围、数据保护期限、申请批准流程等方面的规定和实施办法,药品数据保护制度至今无法落地,创新与仿制、保护与竞争的调节措施不平衡,影响了医药企业持续投入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朱同玉建议,尽快落实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加强试验数据保护与专利保护相结合的机制,促进内外部制度衔接,鼓励创新药物研发。对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药品品种、期限、申请受理、公示、仿制药申请及批准管理等方面进行研判,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及配套文件。将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数据纳入药品试验数据保护范围。同时,参考国际经验,对不同类型的药品设定不同的保护期限,对生物药设立10至12年保护期,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有利于与国际制度接轨,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朱同玉说。

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伟滨:

构筑规模化、规范化的

医疗护理员行业生态圈

◎记者 严曦梦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提交了一份关于医疗护理员行业的提案。

张伟滨表示,当前我国护工队伍面临护工数量缺口大、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如遇春节等特殊时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亟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张伟滨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医疗护理员的概念和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并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使护工行业更加规范化。有关部门可就医疗护理员工作时长、照护人数限制、应有薪资待遇等进行明确规定,保障医疗护理员的正当职业权利及相应的人身安全。此外,制定多元化的医疗护理员行业宣传方案。

创新医疗护理员队伍方面,张伟滨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医疗护理员创业”模式,鼓励年轻人等群体投身医疗护理员行业,推动服务模式与技术的进步,打造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医疗护理员队伍。同时,建立国家统一的医疗护理员登记和管理网站,发展医疗机构共享医疗护理员体系,采取统一的资源调配,确保特殊期间医疗护理员需求。

在统一培训方面,张伟滨建议,在各地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医疗护理员专业课程,进一步统一医疗护理员培训内容,编制规范化的培训教材供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考核使用,并建设在线培训平台,实现全国培训资源共享,解决偏远地区医疗护理员培训滞后等问题。

同时,实施“医疗护理员全员素质提升计划”,不仅关注医疗护理员专业技能培养,也关注医疗护理员的心理健康和人际沟通等,培养全方位关心支持患者的优秀医疗护理员。

在数智监管方面,张伟滨建议,构建数字监管平台,对医疗护理员行业进行全面监管。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跟进服务对象需求,提高人员调配和资源分配的精准性。同时,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医疗护理员服务链”,追踪医疗护理员的服务情况,确保服务透明性和可追溯性。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

发挥政策集中组合效应

支持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升级

◎何昕怡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准备了《关于支持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发展的建议》。

李燕说,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获批新药数量屡创新高。但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行业“内卷”、创新能力不足、高质量创新成果少、整体国际竞争力偏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她从制度设计、企业支持政策、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优化药物研发环境

给药企更多“阳光雨露”

我国创新药起步晚,在资源积累、要素集聚、人才储备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促进药物创新研发的举措,引导行业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赢得国际市场竞争力。

李燕建议,在进行国家药品监管制度顶层设计时,既要保证监管的科学性,也要统筹民众利益、产业发展;既鼓励创新,又正视我国制药产业发展阶段和实际,在规避低水平创新导致“内卷”的同时,对企业创新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支持。

李燕建议,有关部门加强政策会商和部际联动,综合性政策共同谋划,专门性政策相互衔接,密切配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综合治理。

李燕表示,我国医药产业、头部医药企业目前正处于“仿转创”的爬坡过坎期,须加大政策红利的释放力度,不断培育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她建议,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国家平台上给予民营医药龙头企业单独申报通道,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过程中提升企业专家比例,提升产业化应用科技创新项目比例,探索建立重点科技型企业成果和科研项目直报渠道,给真正具有创新实力和能力的企业更多“阳光雨露”。

构建协同创新转化机制

完善市场准入政策

“每一个创新药物的成功上市,都经历‘十年磨一剑’。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不能仅依靠某一个环节的单打独斗。”李燕表示,产、学、研、医等各环节的协同创新至关重要。

如何构建协同创新转化机制?李燕建议,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搭建起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成果转化“桥梁”。

她还建议,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的协同创新转化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上游开展基础研究,明确下游承接转化的责任、目标、验收标准以及产生效益对上游研究的补偿机制,同时建立基于专项目标达成的专项退出和纳入机制,有效疏通从创新源头到产业转化间的堵点,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针对创新药在临床使用中面临的“入院难”“入医保难”“支付结构单一”等问题,李燕建议从三方面着手,充分考虑创新药的实际特点,在创新药市场准入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环节进行通盘考虑,整合解决:

一是医保部门规范明确新上市创新药的范围和价格规则,开通快速挂网通道,确保创新药上市后及时获得挂网准入资质。

二是在严把药品生产质量关和订购关的基础上,放宽“一品两规”限制,通过开展药品综合评价或药品价值评估等方式,盘活新上市、高品质药品的进院渠道。

三是加强医疗机构对创新药合理配备使用的重视,必要时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要求医疗机构定期、系统开展新药准入工作,保证创新药的市场准入。

全国政协委员、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敏:

优化异地就医结算工作

◎操子怡 记者 仲茜

“随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人因此受益,有效解决了参保群众异地就医‘跑腿垫资’的难题。”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疗副主任林敏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将围绕“进一步优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提出建议。

尽可能缩小各地医疗待遇差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安徽全省参保群众跨省住院直接结算68.1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加34.5万人次;跨省住院直接结算率达到71.51%,较2022年同期增长24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全民医保规划制定的目标。但在调研过程中,林敏了解到,因全国医保目录尚未完全统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执行“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导致部分参保群众直接结算与手工报销之间存在“待遇差”。

“完善医保待遇保障机制。”林敏建议,一是逐步统一基本医保目录范围和报销政策,尽可能缩小各地待遇差异;二是探索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遴选部分病组探索“同病同保障”,在结合历史数据测算和专家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医保支付定额,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三是建议国家出台指导性文件,对直接结算报销比例明显偏低的情况,允许参保地开展待遇补差。

林敏表示,目前跨省门诊慢特病病种少,仅5个病种可直接结算,且各地门诊慢特病政策差异大、病种不规范统一,导致参保患者无法在省外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费用。“建议开展摸底调研,寻求病种‘最大公约数’,逐步扩大跨省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的病种范围、数量及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保障患者及时联网直接结算。”林敏说。

加强省际间项目价格联动

“医保基金监管方面也存在短板。目前就医地监管积极性不够,参保地监管成本高、效率低,就医地和参保地协同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林敏说。

林敏建议从三个方面健全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一是将跨省异地就医监管纳入国家医保局年度基金监管重点工作,通过飞行检查、联审互查等方式加强监管;二是建立全国异地就医费用分析通报制度,定期对费用、报销比等指标进行分析通报,对比排名,引导定点医疗机构合理使用医保基金;三是完善跨省异地就医费用协查机制,充分运用好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的业务协同模块,统筹就医地和参保地监管力量,共同开展跨省监管。

此外,林敏关注到,当前省际间同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差异大,“项目间巨大的差异化,不利于合理体现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对此,林敏建议,在充分听取临床专家等意见基础上,建立价格调整机制,发挥价格合理补偿功能,强化大数据支撑作用,合理测算成本价格,加强省际间价格联动,缩小项目价格收费标准差距,逐步实现价格一体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