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3月6日上午9点30分,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审议数项议程。其中包括日前受到关注、大挫药明系股价的《生物安全法案》(编号:S.3558)。当次听证会,该法案以11票同意、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

3月7日,药明系股价开盘大跌。截至上午收盘,药明康德A股跌停,H股跌超15%,药明生物H股跌超20%。

前述立法草案在今年1月26日提出。其要求,从国家生物安全的角度考虑,建议禁止与包括华大基因、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等生物技术供应商签订合同,以确保外国生物技术公司无法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提案者称要“立法禁止与中国有联系的公司签订联邦合同和融资机制,这有助于确保美国纳税人的钱不能被用来补贴威胁我们国家安全的生物技术公司”。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相关流程,该法案正式成为法律前,还需要经过参议院、众议院全体会议,并递交美国总统。换而言之,与正式立法距离尚远。

3月7日午间,药明康德再次发布对前述事件的澄清公告,表示将继续与参与草案、美国众议院相应法案立法过程的相关方交流对话,草案内容仍有待进一步审议并可能变更。药明生物同样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修订法案草案立法程序的进展。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CXO(医药外包)公司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中日渐活跃。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境外收入占比均超过80%,其中美国地区占比稳定在65%。同期,药明生物的北美市场收入占比分别为55.6%、46.3%。

当下,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开始有回暖之势。药明生物CEO陈智胜在今年1月向界面新闻表示,“确实看到生物技术公司、生物技术投融资已经开始复苏,客户情绪明显地从中性转变为乐观。”这对CXO公司而言意味着新一轮机遇。药明生物也把今年的新增项目数预期从2023年提出的80个上调至110个。

实际上,国内CXO公司能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背后既有国内CXO公司实力渐强、且握有“工程师红利”的因素,也与药明系的商业模式有关。

一方面,CXO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海外相比,国内公司有人力成本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药明系实施的“长尾战略”和“跟随分子”战略也有助于公司获得全球客户。前者迎合了生物科技浪潮下中小创业公司的需求;后者则将前端项目向后端导流,以增加客户数量和黏性。作为全球最成熟的生物医药市场,美国显然也在其中获益。

近年来,为接住全球订单,药明系也在多地扩产。美国方面,药明康德在特拉华州的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预计1期将于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今年2月,全球首个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在美获批,药明康德子公司药明生基也获批在其费城基地分析测试和生产该产品。2023年中报显示,药明康德在美国有1899名员工。

药明生物同样在今年1月宣布,将扩大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基地产能至3.6万升。该基地预计将在2025年正式运营,2026年投入GMP(良好生产规范)生产。目前,药明生物美国共有400名员工,伍斯特基地全面运营后将新增200个工作岗位。此外,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的生产基地,波士顿研究服务中心已先后在2020年至2023年内投入运营。

换而言之,药明系在美国市场的投入不小。后者给药明系公司带来大量业务和营收的同时,也被药明系公司服务。以最坏结果来看,若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与美国“脱钩”,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

2月8日,据美国行业媒体BIOCENTURY的报道,美国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行业协会(BIO)针对前述法案向美国政府提出警告,近期在众议院和参议院提出的反华生物技术法案如果不加修改地通过,将对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和依赖其开发药物的患者造成严重伤害,对目前已批准和上市的药物开发供应链以及正在研发中的药物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天风证券研报则指出,看好药明康德的产业和竞争格局优势,美国法案预计实质影响有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