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青年報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浦東新區副區長張娣芳:

全力打造與引領區建設同頻共振的青年發展型城區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浦東新區副區長張娣芳介紹說,作爲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重點區域,浦東正全力打造國際人才發展引領區。2023年,浦東圍繞人才發展環境優化,推出“全球引才夥伴計劃(GTP)”“浦東國際人才驛站”“全球名校人才直通車”,舉辦“浦東國際人才港論壇”,面向全球重磅發佈了“1+1+N”明珠人才政策體系,遴選並支持明珠高峯、明珠領軍、明珠菁英、明珠工程師等四類戰略科技青年人才,在重大項目扶持、創業發展支持、安居補貼、人才公寓、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20萬-500萬的個人和團隊資助。

浦東還持續爲青年才俊們定製實打實的利好政策。浦東國際人才驛站是對標國際、引領全國的國際人才“職業發展首站”和“回國創業首站”,爲有意願來上海就業創業以及處於回國過渡期的海外職場資深人才和高水平大學學生提供7天以內免費住宿,爲創業團隊提供1-3個月的免費創業辦公空間和14天以內免費住宿,配套政策諮詢、職業對接等一系列融合性服務。

浦東還積極推動“夢想小築—青年驛站”建設,既有建在張江科學城核心區域的人才驛站、人才公寓,又有浦東首批“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爲青年提供更多元更友好的安居服務。青年驛站同步配套了政策推介、就業指導、城市融入等多元服務,讓各領域的優秀青年人才在浦東找到“落腳點”,走好“第一步”。

張娣芳介紹說,浦東有六大硬核產業——“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有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產業,產業規模超7500億元。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學城、金橋智造城、外高橋貿易城以及前灘中央商務區,都是青年朋友們在浦東求職的“起跑點”、事業的“加油站”和人生的“大舞臺”。

張娣芳說,爲搭建青年大展拳腳的舞臺,浦東正開展三大青春先鋒行動:一是“青春開放”先鋒行動,持續推進“長三角青年人才訓練營”、兩岸青少年交流夏(冬)令營等品牌項目,滿足青少年個性化需求;二是“青春創新”先鋒行動,開展促進青年創新的賽訓活動,建強分佈在科創、社創、鄉創等領域的創新實踐基地,辦好企業內、家門口、單位旁的“創新實驗室”,構建青年人敢闖敢試、能衝能幹的創新實踐體系;三是“青春人才”先鋒行動,滾動發佈服務青年政策25條,爲青年辦實事項目清單38項,解決青年創新、就業、安居、健康、婚戀等需求。

張娣芳表示,浦東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經過30多年開發開放的歷程,已成爲全國乃至全球創新要素最齊全、創意創新濃度最高的地區。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市長羅雲峯:

養人的地方,創新的天地

合肥是一座科創名城、活力之城,習近平總書記稱讚合肥是“養人的地方,創新的天地”。近年來,合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發揮科創、產業、區位優勢,加快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2023年全市淨增常住人口21.9萬人,新招引高校畢業生超35萬人,全市35歲以下人口占比超50%,經濟總量超1.26萬億、居全國城市第20位。

以科創氣質吸引青年“搶着來”。作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里科氣”的城市氣質,是合肥吸引青年的底氣和優勢。構建一流創新平臺,高效運行全國首個量子國家實驗室,規劃佈局託卡馬克、同步光源等13個大科學裝置,落地運營人工智能、數據空間等6大研究院,重組新建深空探測、認知智能等6個全國重點實驗室,與大院大所共建53家新型研發機構,衆多高端科研機構爲青年英才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鏈接更多創新人才,高標準建設“科大硅谷”,以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校友爲紐帶鏈接全球高端青年人才,設立全球校友事務部,高質量運營10個海內外創新中心,招募36個全球創新合夥人,目前已集聚各類高端青年人才2萬人。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成立市委科創委,出臺科技創新條例,設立“合肥科技創新日”,完善青年科創金融支持體系,針對青年開放更多應用場景,開展面向青年人才的“揭榜掛帥”“競爭賽馬”,集聚更多青年來肥科技研發、技術攻關。

以嶄新產業服務青年“發展好”。壯大新興產業,梯次佈局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6大主導產業,加速發展量子信息、空天技術等5大先導產業,通過產業集聚發展不斷擴大優質崗位資源,全市重點產業集聚各類青年技能人才超40萬人。深化產教融合,鼓勵在肥高校結合產業佈局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聯合重點企業定向培養緊缺人才,健全青年就業促進機制,目前在肥高校畢業生留肥率超50%。支持創新創業,設立25億元人才發展資金池,打造4200億元基金叢林,大學生創辦企業最高可獲50萬元擔保貸款。

以貼心政策溫暖青年“安心留”。把人才評定權更多交給重點企業、新研機構,對急需緊缺的專才、特殊人才,可不受學歷、職稱等限制,經評審後直接認定爲高層次人才,去年全市新認定高層次青年人才近5000人。放寬落戶條件,縮短青年就業者落戶社保、公積金繳納時限,讓更多青年人才早日成爲“合肥人”,近5年新遷入人員中40歲以下佔比超84%。加快藍領公寓、保障性住房建設,推行“剛需購房”“職住平衡”等試點,爲新入職青年人才提供3年免租住房或等額租賃補貼,給予本科、碩士、博士購房補貼,化解新市民、青年羣體的住房痛點。高標準建設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示範,財政教育投入218億元,新建中小學幼兒園110所,新增學位託位超10萬個,降低青年托育養育成本。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濟寧市市長於永生:

激發青年活力 建設青春之城

“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文化濟寧。濟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青年工作,連續3年將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工作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濟寧市市長於永生介紹,濟寧是一座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儒家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水滸文化在這裏交相輝映,也是一座加速崛起的現代產業新城,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羣蓬勃發展,爲廣大青年提供了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和施展抱負的廣闊舞臺。

加速青年聚“濟”發展。濟寧出臺《人才金政20條》,持續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啓航揚帆計劃、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服務攻堅行動,近兩年來開展“孔孟之鄉·文化濟寧—名校人才直通車”校園招聘100餘場次。創新“技工教育集團化發展”模式,深度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全市技工院校全日制招生保持在8500人以上,畢業生就業率達97.8%。建立全省首批博士小院,成立全省首個市級博士生聯誼會,全市呈現出青年人才加速湧入的良好局面,近3年來引進青年人才14.54萬人,實現連續3年大幅增長。

服務青年樂業安“寧”。濟寧實施“青年優居計劃”,籌集人才住房1萬餘套,建設12處“優徠青年社區”,31處 “青年驛站”,滿足青年過渡住房多元需求。打響濟寧“幼有善育、以愛託舉”托育品牌,創建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城市,全市托育機構達到820家。公益性文化設施向青少年免費開放,建成城市書房40餘個,運河書屋遍佈主城區大街小巷,便利青年就近享受免費的學習閱讀環境。

濟寧市踐行青年優先發展理念,將青年發展融入城市發展大局,打造青年“近悅遠來之城”。文化“兩創”促進青年發展交流,2023年承辦尼山世界青年論壇、國際青年交流大會、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等活動,相關話題網絡總閱讀量超40億。實施青年志願者建功行動,擦亮“家門口的志願者”品牌,深入推動“萬名大學生進社區”,全市註冊青年志願者達到39.4萬人,在重大節會、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創建等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培樹榜樣激勵幹事創業,累計評選“青春榜樣”181名,創建“青年先鋒崗”117個,激發青年幹事創業熱情,引領凝聚各領域青年紮根濟寧、建設濟寧。

於永生表示:“濟寧市將聚焦青年需求,進一步深化落實青年普惠性政策,優化青年發展環境,不斷激發青年創新創造活力,努力把濟寧建設成爲富有青年活力、青創動力、青才引力、青春魅力的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聊城市市長張百順:

建設青春聊城 活力水城

聊城市作爲山東省級試點的首批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堅持把青年發展深度融入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和城市總體規劃,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印發實施方案,持續完善青年發展政策體系,實施“青年興聊”工程,打響“青年有約”品牌,推動聊城和青年在“雙向奔赴”中共成長。

打造青年創新創業高地。2023年度立項科技型中小企業攀登計劃項目46項,建設28家市級重點實驗室,實現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達到842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推進青年創新創業專題立法調研,出臺“人才新政35條”,建強青年創業者協會和青年創業導師團,舉辦系列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發放青年創業金融支持包,爲在聊創業青年免費提供3年創業孵化基地工位和團隊辦公場所,安排服務管家1對1全程幫辦。

打造青年就業擇業熱地。大力實施製造業強市3年攻堅突破行動,5個產業入選國家和省優質產業集羣,2023年新增省級以上優質企業317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爲青年就業擇業提供廣闊選擇空間。實施“青年興聊”工程,從做強集聚平臺、支持創業創新、扶持成長成才、打造樂業環境4個方面全面打造政策扶持體系。舉辦“青聊有約·走進高校”等引青活動50餘場,提供崗位3.6萬餘個。開展職業院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專項行動,組織數千家企業招聘,提供崗位5萬個。

打造青年社會保障福地。出臺青年專屬購房政策、多孩及組團購房政策,發放青年購房消費券9000餘張,爲青年減輕購房負擔10億餘元。設置青年專項托育資金,爲來聊青年3歲以下嬰幼兒子女推薦優質托育服務機構,並給予每人每月300元、最長6個月的托育費過渡補助。徵集21家硬件設施好、服務水平高的社會養老機構,青年人的父母年滿60週歲需入住的,可就近就便選擇,每月給予100元到600元不等的優惠。

打造青年品質生活勝地。新打造22處口袋公園,新改建健身廣場198處,建成各級公共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非遺館、博物館411處,城市書房53家。培育青年喜聞樂見的商圈聚集地6處,引入特色酒吧、劇本殺、精品民宿、特色美食等新興業態。建成露營地13處,命名首批76家“青春特色門店”,發放140萬元青年專屬消費券、健身券、讀書券。舉辦新青年音樂節、漢服大賽等青年喜聞樂見的活動50餘場次,高水平文藝演出80餘場,更好滿足青年多元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市長李莉:

凝聚青春力量 打造品質北海 魅力北海

“北海連續兩年將‘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把服務青年全面發展與推動北海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一體推進,讓城市迸發了新的活力。”全國人大代表、北海市市長李莉告訴記者。

李莉介紹,政策環境與社會環境高度協調成爲北海建設青年城市的一大特點。北海市深入踐行青年優先發展理念,率先在廣西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印發市級《青年發展規劃》和《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出臺《北海市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工作系列政策文件》,制定青年就業創業、婚育宜居等專項政策,充分彰顯青年在黨委政府心中“重中之重”的位置。北海城市環境優美,營商環境優質,經濟發展有力,羣衆安全感滿意度高,民生領域財政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5%,豐富的政策舉措和優良的社會環境,是青年們選擇北海的“加分項”。

李莉指出,北海深切關注青年多樣化、多層次的現實需求。實施教育“三三零”工程,投入37億元建成32所中小學校、幼兒園,新增5.5萬個優質學位,規劃用地約2.2萬畝打造現代職業教育基地,爲青年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整合青年人才驛站房源300餘套,爲青年來北海求職創業提供免費住宿、政策推介、城市攻略等“一站式”服務。建成各級創新平臺211家,面向全國舉辦6屆青年創業創新大賽,爲青年企業授信2.3億元,發放創業補貼500多萬元。新開工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1878套,落實人才週轉房1400套,全額補貼人才購房契稅,讓青年來到北海即可安居。“團緣匯”婚戀交友、集體婚禮常態化開展,每年服務單身青年近萬人次,倡導青年婚戀新風尚。市青少年宮、市體育館等一批公共文化場所落成,阿薩卡網紅城市開放,大麓青年音樂節、時光電音節等青年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紛紛上演,以系列務實舉措爲青年發展搭平臺、拓渠道、解難題。

李莉指出,北海高度關愛青年的長足發展。動員青年投身產業高質量發展“急難險重新”,湧現了一批青年崗位能手,50餘支青年突擊隊助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青年志願者在“環廣西”自行車世界巡迴賽、首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等重大賽事中盡展青春風采,主動參與到“藍色海灣”淨灘行動中。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賴家益等青年網紅、主播在電商平臺直播22.1萬場次,助推北海產品暢銷。500多名北海籍返家鄉大學生參與“紅格青鋒”兼職網格員社會實踐活動,投身到社會治理等火熱實踐中。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德陽市市長劉光強:

造夢創業新星 建設青創之城

作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環成都都市圈的重要節點城市,德陽堅持將青年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佈局,“連續兩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高標準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並積極探索實施全域縣域試點”,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德陽市市長劉光強告訴記者。

劉光強說,德陽在全省率先印發《關於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十二條措施》,在創業扶持、成果轉化、服務配套等方面,爲青年發展提供有力支撐。2023年扶持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羣體944人成功創業,發放創業補貼1664.4萬元,新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45筆、共計1967萬元,帶動就業1.68萬人。圍繞就業、住房、教育等青年人才關注的重點領域,相繼出臺《德陽市“青春留德”十五條措施》《德陽市住房公積金支持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青春留德”實施暫行辦法》等30餘個文件,幫助青年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自2022年底啓動“德陽創業新星計劃”以來,德陽招引和培育出100名創業新星,拿出1000萬元,真金白銀支持青年在科技創新、工業製造、數字經濟、鄉村振興等領域大展身手、拼搏奮鬥,聚焦樹立青年創業典型。

建設青創之城,縣域是載體。“在德陽廣漢市作爲全國青年發展型縣域建設試點基礎上,探索以縣域試點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劉光強表示,德陽在全省創新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全域建設試點工作,立足各區(市、縣)實際情況和資源稟賦,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打造青年發展型縣域,突出最小單元格、規劃打造青年發展型社區、園區、街區等,滿足青年多樣化生活需求,以青年發展型縣域建設助力城鄉融合發展。

建設青創之城,環境是重點。2023年7月,與成都聯合舉辦成都-德陽“迎大運·同城融圈 青春共行”主題活動月啓動儀式暨成德青年發展聯盟發佈會,促進兩地青年共話情誼、共商合作、共謀發展。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等一系列地標場景構建城市時尚新潮流,使德陽這座工業重鎮更加時尚、更富活力。劉光強介紹說,近年來,德陽堅持“青年優先發展”理念,持續優化青年發展的就業創業、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生活休閒等方面的環境,努力實現“德陽對青年更友好,青年讓德陽更年輕”。

2024年初,德陽又接續印發了《德陽創業新星計劃·四項工程三年行動(2024-2026年)》,從創業青年引育、項目組織實施、企業發展數量等方面明確了3年奮鬥目標任務,着力在青年發展需求上增加有效供給,奮力打造具有德陽特色的青年發展型城市品牌。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安市市長趙波:

活力迸發、相互成就

“廣安作爲一座年輕的城市,我們始終堅持城市與青年共同成長。”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安市市長趙波說,廣安致力構建“城市+青年”的共同發展生態,高質量建設“活力迸發、相互成就”的青年發展型城市。

廣安市委、市政府把青年工作作爲城市建設發展的重點,專門制定了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推動青年發展型城市(縣域)建設工作納入市縣兩級黨委全委會、政府工作報告,充分發揮青年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協調統籌作用。

青年發展型城市,不僅僅是指城市年輕人口的比例,更重要的是指城市各項事業發展中青年人的參與。廣安堅持制度化、項目化、常態化推進青年工作,實施就業成才促進工程,高標準實施國家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範項目,着力打造就業創業協調改革試點區、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示範區、重點羣體高質量充分就業先行區、數智就業平臺融合創新樣板區。

廣安堅持政策爲青年量身而定,出臺了加快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地的20條、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等系列政策措施,發佈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十件實事”、人才新政3.0版。近年來,通過實施“雙創”平臺計劃,建成創業園區、見習基地279個,發放“創新人才貸”“蜀青振興貸”等金融貸款2.7億元,扶持創業項目5143個,吸納青年就業1.5萬人。

廣安組織實施了“政治引領聚青年、聯繫服務助青年、同城融圈看青年、基層治理匯青年、夯基固本強青年”青年建功五大專項行動,打造青年創新工作室、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示範基地等平臺,開展“千名英才千村行”,舉辦“小平故里之旅·創新創業之行”、“築夢成渝·共創未來”青創專題交流、市級青創大賽、青創集市、“團聚英才·愛在廣安”等活動50餘場次,讓青年知廣安、愛廣安、留廣安。

近年來,廣安制定出臺了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推進青年人才公寓、人才驛站等建設,因地制宜打造人才服務綜合體,落實2億元支持人才購買安居住房,切實滿足青年羣體多樣化住房需求。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和海綿城市建設,推進城市街區、社區、景區等青年元素改造,打造青年磁場可視化場景40個,讓廣安真正成爲聞者嚮往、來者依戀、居者自豪的青年發展型城市。

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寶雞市市長王勇:

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遊的青年嚮往之城

寶雞是華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發祥地,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羣副中心城市和全國聞名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強市,全市青年人口占到總人口的24.6%,是城市發展的未來和希望。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在市縣兩級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責、共青團協調、各方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出臺《寶雞青年發展報告(白皮書)》,制定以青年人爲主要覆蓋羣體的政策文件和青年發展專項政策文件30多項,編印《青年辦事一本通》,將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納入市級職能部門專項任務考覈,強化跨部門工作協同、信息共享和政策集成,實施高校畢業生公租房保障等辦實事項目36個,不斷優化青年發展環境。

二是聚焦優先發展,更好服務青年成長。堅持把促進青年創業就業作爲促進青年優先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全省率先落地高校畢業生“青年開放日”、地市專場招聘會,實施秦青展翅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項目,舉辦青年創新大賽、青工職業技能大賽,完善秦青優惠貸,推出“寶雞優才卡”,不斷健全完善青年人才發現培養、評價使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加大青年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培養和扶持力度,持續拓寬企業與青年人才雙向選擇渠道。

三是強化服務保障,解決青年後顧之憂。聚焦青年教育、住房、婚戀等現實問題,將青年發展項目納入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實施青少年實踐教育基地、青年發展政策標識推介等標誌性項目12項,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年聯誼、文化交流活動。落實公租房實物保障,探索建設青年驛站、青年人才公寓,累計爲35歲以下青年人解決住房問題5500多套。將青年元素融入城市功能,建成特色青年主題街區、青年運動公園、城市青年書房、青年會客廳等青年發展友好場景150餘處,形成青年“後備箱集市”“文心匠集”文創集市等一批青年消費新模式新業態。

四是發揮主體作用,推動融入城市發展。積極實施“青年融入”計劃,通過“青年突擊隊”“青年文明號”等項目載體,引導廣大青年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社會治理中實現人生價值。出臺優秀青年志願者守信聯合激勵辦法,在住房保障、景區旅遊、青年街區日常消費等方面予以獎補,充分發揮950個青年公益組織和14.3萬青年志願者作用,進一步激發青年融入城市發展熱情。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