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年相比,新能源汽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頻率提高。這釋放了強化政策支持,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信號。”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助理王都近日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5次提到“汽車”,其中有4次提到“新能源汽車”。“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中明確,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

王都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韌性強、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明顯,這是我國汽車消費的“底氣 ”。今年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時,也應該注意到我國汽車在國際市場銷量大幅提高的作用和潛力。

當前汽車消費政策“多管齊下”“突出重點”,爲整個產業鏈帶來新發展機遇

新京報貝殼財經:政府工作報告5次明確提及汽車,釋放了怎樣的信號,將會對汽車產業產生哪些影響?

王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5次提到“汽車”,其中有4次提到“新能源汽車”,2次提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與往年相比,新能源汽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頻率提高。這釋放了強化政策支持,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信號。相關政策的落地將有利於降低購車成本、提升消費者信心,進而刺激汽車銷售增長,爲整個汽車產業鏈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新京報貝殼財經:當下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有何特點?

王都:在不同領域、不同品牌、不同車型均有相關政策在籌備或已經出臺,這體現了當前汽車消費政策“多管齊下”的特點。同時,側重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以舊換新,又體現了“突出重點”的特點。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有利於推動消費持續擴大,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有利於激發創新發展動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新京報貝殼財經:在你看來,如何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

王都:政策端發揮“支撐軸”的作用,可有效推動市場需求的逐步復甦。同時,汽車產業同仁要提高把握政策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韌性強、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明顯,這是我國汽車消費的“底氣”。今年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時,也應該注意到我國汽車在國際市場銷量大幅提高的作用和潛力。在這一新的趨勢下,我們可以暢想,國內市場或許仍然有待發掘的潛力,需要持續挖掘和拓展。同時,國際市場的基礎尚不穩定,因此我們應該持續探索,加強自身在國際競爭中的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技術創新和服務水平,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市場環境,確保中國汽車行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和影響力。我國汽車企業應當繼續深耕本土市場,持續探索海外市場,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車企應圍繞智能網聯的應用制定新發展戰略,鞏固擴大領先優勢

新京報貝殼財經: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在你看來,如何鞏固擴大產業領先優勢?

王都:推動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關部門應採取一系列措施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比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啓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有關部門也在不遺餘力推動完善自動駕駛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瞄準新能源汽車發展各個環節深化改革,以制度護航、環境優化聚集產業發展的動力,我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還將“加速前進”。同時,應該注意到新能源汽車發展重點已由過去的硬件降本提效到軟件優化體驗。企業應該圍繞智能網聯的應用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得以鞏固擴大我國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優勢。

新京報貝殼財經:汽車產業如何在穩增長的過程中兼顧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你有何建議?

王都: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了市場化發展新階段,政策支持新產業起步和發展的作用已經達到,應當考慮在消費領域退出相應的特殊政策,在技術研發領域可以繼續給予支持。從消費者角度看,雖然燃油車使用成本高於新能源汽車,但其穩定的較強續航能力和補能的便捷度是消費者仍最爲看重的優勢。再結合中國汽車保有量、地域國情等因素,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燃油車仍將會是汽車消費的主力,是汽車市場的最大基盤,汽車產業對國家稅收的貢獻也主要來源於燃油車部分,且傳統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研發投入,也主要是來自於燃油車市場的利潤。受到新消費趨勢的影響,目前燃油車行業利潤已呈現全行業下滑趨勢,因此如果基盤不穩固,企業生存受到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也將成爲無源之水。

第一,價值創造和定位。重點放在提供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價值上,而不僅僅是低價。這包括提供高品質、高性能、高安全性和高舒適性的汽車產品。將產品定位於特定的市場細分,例如,針對高端市場、豪華市場、城市用車市場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羣體的需求。

第二,品牌建設和差異化營銷。通過差異化的品牌形象和獨特的市場定位來吸引消費者。建立令人信賴和令人嚮往的品牌形象,使消費者情感上與品牌產生共鳴。制定個性化的營銷策略,利用廣告、社交媒體、贊助活動等手段來增強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

第三,技術創新和產品優勢。加大對創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如電動車技術、自動駕駛技術、智能互聯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並吸引消費者。提供更多智能化、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功能,以滿足消費者對於車輛新科技的追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