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舉行3月份首場土拍,其中,順義空港六期SY00-2301-0001地塊最爲吸睛,該地塊吸引了37家房企報名,其中有一個陌生的新面孔——貝好家(北京)置業有限公司。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爲貝殼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從結果來看,雖然其並未拿下地塊,但此舉亦標誌着,作爲國內最大的中介平臺,貝殼開始切入上游房地產開發業務。

問題在於,在地產行業不景氣背景下,貝殼爲何反其道而行進軍新房開發?其切入新房的角度,跟傳統開發商有何不同?

“貝好家處於前期探索階段”

3月15日,北京舉行3月份首場土拍,2宗順義區宅地共收金17.87億元。在當天出讓的兩宗地塊中,順義空港六期SY00-2301-0001地塊最爲吸睛,在開拍前,該地塊就吸引了37家房企報名,中鐵、中鐵建、保利、中海等央企,首開、建發、金隅、天恆等地方國企,以及龍湖、上海大華集團等民企。在報名參拍的37家企業裏,有一個陌生的新面孔——貝好家(北京)置業有限公司。

天眼查顯示,貝好家(北京)置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23年9月8日,註冊資本爲5億元,法定代表人爲宋興華,由貝翼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100%持股。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爲貝殼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

之前,在土地公開市場上,貝好家(北京)置業有限公司並未露過面,這次是其首次參與土拍。從結果來看,雖然其並未拿到地塊,但此舉亦標誌着,作爲國內最大的中介平臺,貝殼開始切入上游房地產開發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天眼查顯示,貝翼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對外投資了四家公司,除了貝好家(北京)置業有限公司外,還有貝好家(西安)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貝好家(成都)置業有限公司以及山西佳潤德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其中,貝好家(成都)置業有限公司剛於今年3月8日成立。

據悉,去年7月12日,貝殼宣佈將企業戰略升級爲“一體三翼”,將組建經紀、家裝、惠居、貝好家四條事業線,以及財經、產研、戰略、品質、人力、用戶、合規、公共、協同辦公室九條事務線,並做出了相應的組織配套調整。其中,“一體”業務仍是以房產經紀爲主,其他“三翼”業務則是整裝、惠居和貝好家。同日,貝殼委任公司執行董事徐萬剛爲公司董事會副董事長,並委任其爲貝好家事業線的首席執行官,並繼續擔任公司執行董事。

對於貝殼涉及地產開發業務,貝殼方面稱,深耕居住服務領域多年,貝殼看好對居住供給側的升級。隨着技術的進步、市場趨勢的轉變,基於對不同購房主體在消費需求、行爲偏好上的大數據分析,充分識別消費者需求從而設計出契合客戶需要的居住產品,並通過這樣的創新方式改造供應鏈條成爲可能。基於此,2023年7月,貝殼成立貝好家事業線,開啓多元探索。

有接近貝殼人士表示,此次參加北京土拍,是貝好家的一次嘗試。目前貝好家處於前期探索階段,希望通過小型項目的探索,不斷打磨和驗證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從消費者到製造者,下同)的新房產品定位能力,也希望與各類行業夥伴合作,攜手探索打造“好房子”。

貝殼或嘗試“反向定製”樓盤

問題在於,地產行業不景氣背景下,貝殼爲何反其道而行進軍新房開發?其切入新房的角度,跟傳統開發商有何不同?

“貝殼進軍新房開發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策略轉變,其背後的邏輯主要是基於對市場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翰分析指出,隨着房地產市場從解決“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的階段,消費者對於居住品質的要求日益提升,這爲貝殼提供了進軍新房開發的契機。

據悉,傳統開發商往往更注重土地獲取、項目建設和銷售等環節,而貝好家的定位不是傳統房地產開發,而是數據驅動型住宅開發服務平臺,宗旨是以C2M爲核心理念,與合作伙伴及客戶共築好產品、好服務,推動房屋供給側升級。具體而言,C2M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利用AI算法深度洞察和挖掘出客戶需求,提前預測目標客戶意向的產品類型和價格預期,以此作爲樓盤產品定位的重要參考,探索“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的新模式。

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分析稱,從貝殼自身角度來看,它有一線貼近消費者的市場洞察,而對開發商來說,覆蓋面方面相對沒有貝殼廣,對客戶需求的理解可能也沒貝殼這麼深入,這是貝殼整個大模式的“基地”,即不論是最早開始的二手房業務,還是後來的新房渠道業務,以及現在介入更上游的地產開發,在一線消費者方面,都是貝殼模式足以成立的一大先決條件。

此外,郭毅表示,對傳統開發商來說,更多聚焦於自身開發項目,也就是項目所在區域內的客戶和產品,只能服務於單一項目的開發和營銷節奏的把控。但從貝殼來講,可能瞭解的是整個城市大片區的客戶需求,對整個城市客戶的理解、研究,從而能夠倒推其從拿地、產品定位、產品配置以及後期營銷等,實現由客戶需求出發形成定製版的住宅社區,這樣的先決條件或是貝殼進軍地產開發領域的一大核心要素,也是一般傳統開發商難以比擬的。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指出,貝殼利用其在房產中介行業積累的經驗和客戶洞察,嘗試“反向定製”樓盤,以滿足客戶對住房產品的特定需求,從而從傳統房產中介服務向房地產開發領域擴展。未來,貝殼可能會繼續深化其在房產交易服務、家裝家居、租賃住房管理運營等領域的業務,同時探索房地產開發的新機會,可能會更加聚焦於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等,以實現規模增長目標。同時,貝殼也可能繼續推進與優質開發商的“總對總”戰略合作,鎖定更多優質的新房貨源供給。

業內:市場調整期拿地亦是抄底

就在前幾天,貝殼發佈2023年業績報告。財報顯示,2023年,貝殼總交易額(GTV)爲3.14萬億元,淨收入爲778億元,同比增長28.2%;淨利潤達58.90億元,經調整淨利潤達97.98億元。2023年第四季度,貝殼實現GTV 7356億元,同比增長13.7%;淨收入202億元,同比增長20.6%,淨利潤6.70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爲17.14億元。

現金流與資產負債表方面,去年四季度,貝殼經營性現金淨流入17.7億元,新房應收賬款週轉天數爲43天,週轉天數首次下降至50天以內。此外,四季度,貝殼斥資約1.73億美元大力度回購股票的基礎上,剔除客戶備付金的廣義現金餘額仍達到790.7億元,處於歷史高位。

中城委祕書長、優鋪網董事長陳雲峯告訴新京報記者,貝殼與開發商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它之前雖然沒有去投資拿過地,但現金流非常充裕,不像開發商欠上下游很多債務,可以拿很多地,在開發商普遍資金鍊緊張情況下,貝殼的優勢反倒非常明顯。此外,現在是一個新舊調整期,拿地其實也是一種抄底。

“貝殼拿地做開發,跟開發商相比根本的不同在於,開發商原來大多是貸款拿地進行開發,然後再確定銷售,其實是從投資拿地開始,以銷售作爲結束的一個週期,但貝殼可以實現定製,即先確定到底做什麼產品,然後有針對性地去拿地,而且貝殼也有能力給用戶定製,因爲由二手房銷售門店形成的網絡能夠把自身項目推銷出去,進而把二手房客戶,包括新房、其他項目中的客戶轉化過來。但前提在於,一定要了解消費者、買房人,牢牢植根於市場是貝殼最大的優勢。後期的設計,特別是建設,反倒可以用代建的形式進行,如果代建給央企,他們先墊資,等竣工驗收了再付款,那優勢就更明顯了。”陳雲峯如是說。

不過,在當前房地產市場整體低迷情況下,貝殼這條新業務線如何發展,有待時間檢驗。“雖然貝殼在新房開發和房產服務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也面臨一些挑戰和風險,如市場競爭加劇、經濟環境變化等。因此,貝殼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持續關注市場動態,靈活調整其業務策略。”柏文喜表示。

業內人士還表示,貝殼最大的問題在於,其商業模式形成規模化效應後對企業自身的影響,企業“一魚多喫”模式能否向更多城市擴展還存在不確定。

新京報記者 張曉蘭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盧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