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礦權資源網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3月1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省煤田地質局總經濟師、二級巡視員楊平介紹,省煤田地質局圍繞黃河北富鐵礦、膠東金礦、鹽腔儲能庫等重點領域,解決關鍵探測技術難點與核心技術集成,取得原創性技術突破,形成立體探測的技術體系。在重要礦集區、儲能發展前景區、重大地質災害區、煤礦安全生產區等關鍵地帶進行試驗、示範,形成深部探測示範基地,爲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其中,成礦理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圍繞富鐵礦戰略性礦產資源,創新提出了煤與鐵共同賦存於煤系地層的“煤鐵共盆”成礦理論,建立了異地遷移、複合疊加成礦的“禹城式”成礦模式,首次在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內發現了大規模厚層富鐵礦,開闢了找礦新空間;創建了深覆蓋區富鐵礦“空-地-井”立體勘查技術體系,利用地震和廣域電磁探測來識別礦與非礦,突破了傳統鐵礦找礦單一依賴重磁方法的侷限,破解了深部富鐵礦體的精準識別與定位探測難題,取得齊河-禹城富鐵礦找礦突破,開創了我國在深覆蓋區尋找富鐵礦的先河。

開創性解決金礦深部找礦關鍵難點。在膠東金礦集區圍繞三大主要控礦斷裂,開展了系列二維地震探測,實施了我國首例金礦三維地震探測,揭示了金成礦帶賦存與地震屬性之間的關係,預測了金礦成礦的有利部位。

深地探測技術成功運用於廢棄鹽腔儲能。圍繞大汶口盆地廢棄鹽腔儲能需求開展了三維地震探測工程,分析識別地下近1000米深度的鹽腔特徵,精準雕刻了鹽腔空間立體形態,爲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選址提供了依據,標誌着鹽礦廢棄空腔這一生態“包袱”實現了向綠色“財富”的轉變,也是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一項關鍵舉措。

鑽探施工工藝創新取得顯著成效。開展禹城富鐵礦深覆蓋區鑽探施工工藝技術研究,有效解決了複雜地質條件下施工難題,鑽進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採取創新優化施工參數、複合定向鑽進技術等手段,充分發揮設備效能,施工質量和鑽探效率大幅提升。《深覆蓋區富鐵礦找礦理論與關鍵技術創新》獲國家自然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自主研發的2項深地探測技術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

責任編輯:戴明 SF00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