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訊)據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當地時間18日報道,馬來西亞正在向中國申請進口稀土加工技術,以期開發該國價值近1萬億林吉特的礦藏(約合人民幣1.5235萬億元,1林吉特約合人民幣1.5元)。報道提到,雖然中國政府已於去年12月起將稀土萃取分離工藝技術列入禁止出口的“稀土的提煉、加工、利用技術”,但文章認爲馬方此舉出於“深遠的地緣戰略考慮”。

《海峽時報》表示,馬來西亞地下蘊藏着全部17種稀土元素,中國是唯一擁有所有稀土產能的生產國,馬來西亞與中國合作所產生的價值將比與其他國家合作要大得多。不過報道也提到,雖然中國方面很可能擁有在馬來西亞建廠的最有效方案,但其是否會爲馬來西亞“破例”則有待觀察。

18日,《海峽時報》稱其獲悉馬來西亞內閣已責成科學、技術與創新部長鄭立慷於4月底訪問中國,以尋求一家公司在馬來西亞投資稀土精煉廠。鄭立慷表示,馬來西亞將“探索在稀土供應鏈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機會”。

報道提到,去年6月,時任馬來西亞自然資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部部長的聶納茲米表示,該國擁有超過1600萬噸非放射性稀土元素,政府估值約爲8000億林吉特(約合人民幣1.219萬億元)。一些專家認爲,隨着需求增加,這些礦產價值將很快突破1萬億林吉特。

爲了從這些礦產中獲取更多的經濟價值,馬來西亞政府從今年1月1日起暫停出口未經加工的稀土。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對此表示,該禁令旨在“確保國家獲得最大回報”,計劃通過建立稀土行業下游能力,實現到2025年使國內生產總值增加95億林吉特(增加0.5%),並創造7000個就業機會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安瓦爾宣佈“稀土出口禁令”時,路透社等西方媒體藉機炒作稱,馬來西亞這一聲明正值其他國家試圖讓自己的關鍵供應鏈“遠離中國”。不過馬來西亞地質研究所所長阿布德·拉希德·加法爾很快公開反駁了所謂“中國威脅論”。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稀土生產國。在知識和技術方面,從勘探、開採、加工到生產,他們都是世界第一。”加法爾說,“如果能達成雙贏的交易,他們也可以成爲馬來西亞的好夥伴。”

除了禁止出口,安瓦爾政府當時還承諾將爲該國稀土行業制定藍圖,設計在岸加工和其他相關服務的計劃。早前曾有報道提到,馬來西亞計劃制定全國稀土元素資源詳細繪測圖,並全面規劃從開採、加工及出口的一體化工業生產模式。《海峽時報》稱,目前該計劃尚未出臺,但這一框架所產生的價值將遠超單純出口原礦產。

報道特別強調,儘管許多國家都擁有稀土加工技術,但中國是唯一擁有對全部17種稀土有成熟生產能力的生產國,同時也已經開始精煉馬來西亞礦藏。馬來西亞地下蘊藏着全部17種稀土元素,因此,與中國以外的任何其他國家合作都無法讓所有稀土元素得到提煉,而產出的價值也會較低。

文章舉例澳大利亞稀土巨頭萊納斯(Lynas)在馬來西亞的運營。該公司在馬來西亞關丹建立了價值超過10億澳元的稀土提煉廠,這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加工廠之一,常年因污染問題受到當地居民批評。報道稱,這家工廠在處理馬來西亞礦石上仍需要建立不同的能力,而這估計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

《海峽時報》認爲,考慮到中國在加工礦石上的經驗,中國很有可能擁有在馬來西亞建廠的最有效解決方案,但中國政府是否會對馬來西亞“破例”仍有待觀察。

去年12月21日,中國商務部、科技部發布關於公佈《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的公告。在禁止出口部分,“稀土的提煉、加工、利用技術”列入其中,具體涉及稀土萃取分離工藝技術;稀土金屬及合金材料的生產技術;釤鈷、釹鐵硼、鈰磁體制備技術和稀土硼酸氧鈣製備技術。

目錄調整隨即引發多方關注。12月22日,我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對此回應表示,本次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修訂是中國適應技術發展形勢變化、完善技術貿易管理的具體舉措和例行調整,中國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將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基礎上,爲促進國際經貿合作創造積極條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