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文 多    

3月19日,蘇州工業園區發佈了《蘇州工業園區ES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蘇州工業園區關於推進ESG發展的若干措施》。這是繼3月4日上海和3月15日北京之後,又一經濟重鎮將或擬將ESG(環境、社會、治理)作爲企業、產業乃至地方發展的理念和工具。

從具體內容來看,三城的方案、措施,既各有側重也有共通之處,這與三地各自不同的角色定位和產業配套差異有關。

商道諮詢首席專家、商道學堂校長、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三城在半個月內密集公開促進ESG發展的政策,應該是巧合。但是,從中可以看到,ESG的影響力逐步從資本市場擴展至城市發展,最終落腳到了更多實體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中。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ESG的發展離不開各參與主體的協同,政府部門可以自上而下推進完善ESG相關政策和配套支持政策工具;行業組織層面可以進一步深入挖掘行業ESG指標特性,開展相關行業標準研究;企業層面則需要加強ESG信息披露並不斷提升ESG能力;專業服務機構也需要不斷完善就ESG數據庫、ESG方法學和工具等方面的開發,爲市場主體ESG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三城市推ESG行動計劃

3月初,上海市商務委員會首先發布《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之後,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3月15日就《北京市促進環境社會治理(ESG)體系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

如今,蘇州也發佈了關於推進ESG理念發展的具體行動計劃和配套政策。

衆所周知,北京、上海均爲我國一線城市,而蘇州也是經濟重鎮,三城對於推進ESG理念發展的決心和措施,有非常明顯的風向標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三城公開的具體方案發現,既有共通之處也各有側重。

上海的行動方案具體包括三大行動12項重點措施:企業ESG能力提升行動、ESG市場增效賦能行動和ESG服務體系優化行動。具體分解爲12項,包括髮揮國有企業ESG帶頭先行作用、支持民營企業積極踐行ESG理念等。

北京的《徵求意見稿》中提到六個主要認爲:強化ESG信息披露、加強ESG生態體系建設、支持ESG評級體系高水平特色化發展、豐富和深化ESG實踐、推動ESG試點示範、構建科學有效的監管體系。這六個方面又被具體分解爲十多項措施。

公開報道顯示,蘇州發佈的《蘇州工業園區ES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明確了優化空間佈局、培育經營主體、促進創新發展、深化融合應用、擴大開放合作、營造發展生態六大工程、14項具體任務;此外,《蘇州工業園區關於推進ESG發展的若干措施》有12項核心條款,主要從三個方面支持ESG產業發展。

從材料內容來看,三城均將ESG信息披露與ESG評級作爲工作重點,同時提出要構建ESG生態體系,比如引進和培育ESG服務機構、人才培養、設立投資基金、設立ESG學會和協會等。同時,三座城市都將ESG理念置入“雙碳”和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框架之中。

三地ESG文件各有側重

在差異化方面,僅從三城的文件名稱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具體內容的側重。

施懿宸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上海的行動方案強調了涉外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參與,強調ESG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一方面,涉外企業和外資企業本身在供應鏈管理上可能面臨更嚴格的ESG要求;另一方面,涉外企業和外資企業作爲直接的對外合作窗口,其ESG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企業,有助於中國企業“可持續形象”的打造。

“此外,上海的行動方案也強調了ESG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重要性,相較於北京的《徵求意見稿》更突出金融機構在生態圈中的作用,從ESG投資視角加強對市場引導,助力ESG生態圈實現良性循環;而北京更加重視中國特色的標準建立,也就是如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ESG評級體系;蘇州的政策更聚焦於具體產業和項目,並且直接給出獎勵機制。”施懿宸補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北京的《徵求意見稿》提到要“建立完善本市ESG信息披露標準體系”。這種因城施策的方式是否適合其他地區借鑑?同一產業在不同地區之間的評級結果是否會展現出差異?

施懿宸認爲,北京的《徵求意見稿》相信會在現有的國內外標準基礎上進行探索。對於地方化的ESG標準,其優勢是能夠更加突出區域特色,更因地制宜地引導市場主體開展ESG信息披露。但在建立標準的同時,也要關注市場主體面臨的披露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三個城市均提出支持構建ESG生態系統、體系,上海還提出要大力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ESG相關專業服務機構落戶。相比之下,國際機構起步較早,且體系更符合歐美等成熟市場。

本土機構如何鏈接國際市場,同時展現自身的競爭力?在施懿宸看來,本土機構的優勢在於,既吸納接軌了國際通用的ESG框架,又充分理解中國本土ESG發展的特點。

施懿宸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這恰恰是國際機構不能比的。國際機構是從全球市場視角進行ESG評估或ESG服務,一方面,可通過引入國際機構,借鑑、吸納成熟經驗,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國際機構開展對中國市場的本土化ESG研究,以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ESG發展。

ESG影響力擴展到城市

ESG理念的應用場景,主要集中於資本市場。相關的信披、評級、鑑證等,最終都是爲了吸引投資者、幫助他們決策。不過,ESG的理念可以套用到任何一個企業、機構上,甚至套用到政府的運營模式之中。

郭沛源表示,三城在半個月內密集發出促進ESG發展的聲音,應該是巧合。但是,從中可以看到,ESG的影響力逐步從資本市場擴展至城市發展,最終落腳到更多實體企業的經營與管理。

郭沛源認爲,這也可以理解爲ESG由虛向實的一種變化。在資本市場,大家看到的是各種數字,因爲經濟活動會轉化爲估值、收益率、波動率這些信息;在實體經濟,大家看到的是技術、生產、工廠、工人,是非常具體且有形的。對投資者來說,ESG本身就是生產要素,可以做成產品;對企業管理者來說,ESG本身不是生產要素,而是優化生產要素的催化劑,是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生產的,包括優化融資成本、治理結構、風險管理、產品創新等。

“畢竟,不是所有城市都有必要或有能力大力發展金融市場,但所有城市都有必要發展實體經濟。這不單關係到GDP,也關係到就業,還符合‘雙碳’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要求。照此邏輯,很多地方、很多職能部門,都可以探索出臺促進ESG發展的政策。此類政策創新的想象空間,比綠色金融要大得多。因此,我預計三個城市的文件會產生較好的示範效應,會有更多的地方政府部門跟進。”郭沛源分析稱。

施懿宸建議,ESG的發展離不開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等參與主體的協同。政府部門可以自上而下推進完善ESG相關政策和配套支持政策工具;行業組織層面可以進一步深入挖掘行業ESG指標特性,開展相關行業標準研究;企業層面則需要加強ESG信息披露並不斷提升ESG能力;專業服務機構也需要不斷完善如ESG數據庫、ESG方法學和工具的開發,更好地爲市場主體ESG發展提供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