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CDF上,不少跨國醫療企業高管都談到了深入中國本土供應鏈佈局。

在3月24-25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CDF)上,十餘家跨國醫療企業高管聚集,共同探討中國醫療健康市場的發展前景,“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等話題成爲高管們關注的焦點。

商務部3月25表示,將推進醫療等領域擴大開放,讓更多外資企業安心放心地投資中國,紮根中國發展。

無法忽視的中國市場

諾華首席執行官萬思瀚(Vas Narasimhan)表示,創新對於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諾華在論壇期間提交了主題爲“建設有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惠及中國患者”的政策建議,就加快放射配體療法這一先進療法的開發與應用積極建言。

拜耳集團管理委員會主席兼CEO比爾·安德森(Bill Anderson)在談到新質生產力代表的創新技術時表示,很多新的創意和新的產品都來自於初創企業,“中國的初創企業非常了不起”。

美敦力董事長兼CEO傑夫·馬薩(Geoffrey Martha)在論壇的大健康產業專題研討會上進行發言,聚焦“健康產業亟需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他認爲,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格局正不斷髮生深刻的變化,醫療科技領域備受關注,競爭也日趨激烈。但同時,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持續老齡化的進程,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中國政府對人民健康的重視,也讓跨國醫療企業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美敦力將堅定地推進本土化戰略佈局。

武田製藥總裁兼CEO衛博科(Christophe Weber)則在論壇的研討會上表示,將推動更多創新藥物和療法在中國的快速落地,他預期在2024財年爲中國患者至少帶來兩款全新療法。他還表示,儘管新的藥物和治療手段不斷湧現,但許多醫療體系仍受限於資源和資金,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

雅培董事會主席兼CEO羅賦德(Robert Ford)表示,雅培的目標是到2030年,每年爲全球30億人提供健康產品和服務,佔據全球人口約五分之一的中國是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葛蘭素史克CEO魏愛瑪(Emma Walmsley)表示:“在中國,GSK始終致力於攜手患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推動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斷深化與中國科學家和企業界的合作,發現、開發和提供中國所需的創新藥物和疫苗。”

參加今年CDF的還有包括阿斯利康、輝瑞、百時美施貴寶(BMS)、丹納赫等跨國醫療企業全球高管。這些企業在中國都有很深的佈局,並與本土公司深入合作。例如今年年初,阿斯利康就以約12億美元的價格整體收購了中國生物藥企亙喜生物,開創了跨國企業收購中國生物藥企的先例。

創新帶動供應鏈上下游發展

今年的CDF上,不少跨國醫療企業高管都談到了深入中國本土供應鏈佈局。一方面,跨國醫療企業正在持續投入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他們也正把中國本土研發醫藥公司和產品帶向全球。

以美敦力爲例,2021年10月,該公司醫療科技產業基地項目落戶上海臨港;2023年4月,啓動首條生產線建設;2024年3月,首個心臟疾病療法產品下線,創造了“中國速度”。

除了醫療器械企業,藥企也在加大對中國本土生產製藥的投入。阿斯利康全球CEO蘇博科在CDF期間表示:“中國在推動全球生物製藥行業創新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近期,阿斯利康宣佈了多個在中國的新投資項目,包括投資4.75億美元新建無錫小分子藥物工廠,以及投資7億美元在青島建設吸入氣霧劑生產供應基地。

跨國藥企對中國的創新承諾也帶動了上下游供應鏈的發展,例如用於藥物成分分析檢測的儀器設備商也將受益。

美國分析儀器公司沃特世的儀器設備和技術用於幾乎所有的大型藥企。沃特世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李慶曾擔任GE醫療、因美納等多家美國醫療企業高管。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幾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呈現出新的格局,爲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李慶表示:“早期跨國公司看好中國是因爲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但近5-10年的變化是,中國生物醫藥行業開始轉爲由創新驅動,從原來單純的市場轉變爲醫藥研發的策源地,而且研發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產品可供應全球。”

分析儀器作爲醫藥行業創新發展的推進器,對於市場的變化具有相當高的敏感度。李慶表示,由於中國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對跨國企業成本要求的提升,包括沃特世在內的跨國公司都在認真地考慮本土化戰略。

他還表示,中國已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的醫療市場,而且隨着中國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和老齡化進程加劇,醫藥和醫療市場規模增加是必然的趨勢。“我們正在逐步將全系列產品,從高端到中低端的產品線,都拿到中國來生產,今年5月就將有一批中國本土生產的儀器上市。”李慶說道。

新格局下的行業如何發展

伴隨着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近年來出現了兩大趨勢,一是以藥明康德爲代表的中國合同研發與生產企業CDMO/CXO公司迅速崛起,引起了美國立法者對生物安全的高度關注;二是中國國內的帶量採購趨於常態化,讓我國醫藥行業加速投入全球新藥研發創新的洪流中,配套的政策以及醫療支付模式也孕育變革。

武田製藥CEO衛博科認爲,中國應該摒棄傳統的按服務收費的模式,轉向基於價值的醫療體系,即根據治療結果和照護品質來付費,而非單純按服務量計費。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在CDF論壇上表示,“我國發展創新藥的時間還很短,在營造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生態環境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亟須進一步做好深化創新藥臨牀價值的認識、加強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改革創新藥價格形成機制和醫保支付辦法、研究建立老年人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等方面工作。”

畢井泉表示,創新藥價格是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形成的。不能明確這個基本原則,市場就會變得不可預期,就很難有人投資創新藥。他還呼籲進一步完善藥品審評審批制度,建議對所有在專利期內上市的創新藥給予專利期補償,並研究放寬醫療市場準入,促進生物醫藥及創新藥的國際合作。

對於跨國企業如何更好開展在中國的業務,李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認爲在目前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對於跨國企業而言,更需要保持全球化的思維和格局。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要‘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這是未來跨國企業的制勝關鍵。”

他認爲,早在上世紀80年代,施貴寶這樣的企業就已經進入中國市場進行探索,這是需要很大勇氣的。“今天,全球的格局再次面臨劇變,風險也一定存在,企業要在中國繼續發展,就要拿出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重新調整他們在中國的戰略和定位。”李慶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