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近年來,織金縣熊家場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充分利用該鎮自然生態優勢,大力盤活林地資源,以發展林下產業經濟爲突破口,傾力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探索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全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爲羣衆開闢增收新路子。

近日,走進熊家場鎮糯衝村林下紅託竹蓀種植基地,工人們正搶抓晴朗好天氣,在已清除枯枝腐木和雜草灌木的林地裏拉線起壠、物理消殺、鋪填基料、栽種竹蓀菌棒、覆土撒放鬆針一道道工序一絲不苟,現場緊張繁忙而有條不紊,一幅祥和的農忙春耕圖徐徐展開。

栽種。

“爲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年來,熊家場鎮精準聚焦林下竹蓀產業,投入財政資金39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兩千餘萬元,滾動發展林下竹蓀一千餘畝,持續增加羣衆收入。”熊家場鎮人大主席、分管農業負責人顏登舉介紹,今年,僅該鎮糯衝村就種植本地品牌紅託竹蓀300餘畝。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產業要振興,黨組織必爲先,熊家場鎮發展林下竹蓀產業有自己的思路和見解。

據瞭解,熊家場鎮採取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大力發揮村黨組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主心骨作用,發揮專業合作社把控技術和掌握市場的優勢,立足轄區森林資源豐富的天然優勢做文章,組建產業發展工作專班,帶頭先行探路子,爲發展林下竹蓀產業提供組織保障。

在挑選林下產業時,絕不跟風盲從,經多方求證才選定竹蓀產業。事前,該鎮成立工作專班全面梳理並有效整合各級各類政策資源,深入調研全村土壤、水源、氣候、交通、勞動力等實際情況,組織羣衆開展討論發展意願,邀請農技專家科學論證降低產業風險,緊扣全縣九大特色產業,結合本地林下優勢,本着節約耕地土地資源、增加了林地的使用價值的原則,精準謀劃選擇林下竹蓀產業項目,確保謀劃一個產業、做“活”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致富。

發展產業,資金投入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通過財政投入帶動社會投入,熊家場鎮的發展有了明晰的思路。該鎮通過“財政投入帶動社會投資”的工作方式,用好用活財政項目資金扶持政策,積極申報財政銜接資金,以財政投資撬動社會、企業投入。目前,該鎮已成功吸收雨田禾農民專業合作社投入資金2000餘萬元。

“利益聯結強動力!”該鎮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目標要求,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竹蓀項目連續分紅4年,分紅比列依次爲5%、5.5%、6%、6.5%,其中,分紅部分20%作爲村集體經濟,80%分給脫貧人口,利益聯結脫貧人口211戶860人,實現戶均年增收5000元。”顏登舉說。

“我們從正月初八就開工,每天的務工人員達50至80人以上,大家乾得很高興!”基地勞務管理人員賀行中透露了今年以來基地的務工情況。

林下竹蓀項目用工優先考慮本村脫貧人口,種植季節平均每天吸納務工70人左右,月均工資2000元-3000元,實現脫貧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在這裏上班離家又近,100元一天,還可以照顧小孩,還不錯!”在基地上務工的趙興美對她目前的狀況很是滿意。

“下一步,熊家場鎮將進一步依託森林資源優勢,持續鞏固發展‘林下經濟’,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有機結合,助力全鎮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顏登舉說出熊家場鎮下一步的林下產業發展思路。(圖/文 張雲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