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今晚報

如今的“60後”們,被稱爲新老人。相對於上一代,他們的經濟基礎、文化水平都有提升,他們主動改寫傳統養老模式,他們旺盛的消費需求也正在被“看見”。

“新老人”改寫中國式養老

當直升機的艙門打開,一股強風衝了進來,66歲的嚴偉在海南島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跳傘。

在這次跳傘之前,嚴偉已經摩旅了十幾年。退休之前,他曾是江蘇南京一家國營器材廠的員工。退休後,他經常孤身一人前往邊遠的地方,騎行終點遍佈全國的東南西北。嚴偉身上,有着“新老人”的縮影。對“新老人”們來說,青壯年時趕上改革開放,踏上高考制度恢復的快車,中年經歷經濟快速發展,晚年迎來互聯網時代。進入老年期,他們開始從“爲別人而活”轉向嘗試“爲自己而活”,盡情發展興趣愛好,享受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老年人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隨着“新老人”逐漸登場,多元化社交需求帶動了樂器、攝影、文旅、演出票務等消費增長。“不捨得花錢”,正漸漸成爲老年人消費的過去式。如今,他們的消費結構從基本需求向健康、興趣、體驗等方向轉移,消費升級的趨勢明顯。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認爲,老年人消費結構日益從生活必需品向健康、智能產品升級,從產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消費結構從最基本的日常生存型需求,轉向了更加發展的,甚至帶有一些享受層次的變化。

聲音:順應需求完善體系

無疑,“新老人”更加註重養老品質、享受生活樂趣,也擁有更好的健康條件、更強的消費能力。近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期間,民建北京市委提交了《關於順應“新老人”消費需求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提案》。提案指出,“新老人”羣體用品市場的消費需求旺盛,但目前市場上提供的消費產品、文娛服務、健康管理、金融服務,還存在結構性的供需不匹配問題,不能滿足老年人消費持續發展迭代的需要。

提案建議,整合現有老年消費資源,搭建老年消費服務平臺;推動社區養老驛站的功能和模式“PLUS”(加),支持合理增加老年人旅遊諮詢、健身、餐飲等營業內容。同時,鼓勵養老驛站與社區幼兒園、社區物業等合作,提供短期的託老、托幼服務,解決“新老人”贍養和照顧“老老人”的後顧之憂,釋放旅遊、文娛等消費潛能。

鄒東鋒(摘自《快樂老人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