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武汉头茬春茶抢鲜开采

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东西湖柏泉茶园,茶农正在采摘头茬春芽。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摄

新洲旧街街道石咀村,村民抢采的头茬春茶。

更多《大地》助农产品信息请扫码关注

□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蔡梦娅 通讯员高玉奎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武汉乡村田野间茶树青翠欲滴,茶叶长出嫩绿新芽,各大茶场也陆续开始采摘头茬春茶。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访黄陂、江夏、新洲、东西湖等多个茶叶主产区,实地探访今年武汉春茶生产情况,以及当地茶文旅产业发展状况。

■ 新洲旧街

昔日荒山发展茶产业生机盎然

“趁着天气好,嫩芽冒得多,多采点!熟练的采茶工,一天能采10多斤,按20元一斤算,一天能赚两三百元。”3月22日,在新洲区旧街街道石咀村,漫山茶园头茬春茶开采,石咀村村民岳英华采完茶,一边向收茶点走去,一边向记者展示她采的一竹篓“尖子茶”。在收茶点,旧街大雾山茶业负责人胡全波忙着给采茶村民进行茶叶称重计量,现场结账。

旧街种植茶叶历史悠久,2010年,在一批返乡能人的带领下,当地开始大规模发展茶叶种植,走上以“茶”富农的发展新路。

“10多年前,我们开始在石咀村周边流转土地建设茶园。当时带着茶农和村民代表到各地考察,最终选择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安吉白茶,经过不断培育,种出了独特的旧街白茶。”胡全波说,旧街白茶外形形似凤羽,色泽翠绿间黄,光亮油润,泡出的茶汤味道特别鲜爽。“它属低温敏感型茶叶,黄金采摘期一般只有15天左右,气温在25℃以上就不适合采摘了,四五斤鲜叶才能产1斤干茶,很受市场青睐。”

因发展茶产业,昔日石咀村的荒山成为生机盎然的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仅大雾山茶业一家公司,每年就能带动周边600多名村民就业。目前,旧街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万余亩,总产值2亿多元,茶叶品牌“白茶城楼寨茶”和“刀楼寨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旧街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两年,我们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正在打造‘旧街问津茶苑生态产业园’,园区的中轴是全长4.5公里的茶乡大道,目前已经建成,周边东环线、西环线开始使用,农家乐、民宿酒店、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中。未来几年,茶产业还有更多兴农、富农的资源可挖,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产村融合、文旅一体’的和美乡村。”

■ 东西湖柏泉

60岁老茶树坚持有机种植焕发新生机

“其实这是今年第二批春芽,受年初雨雪冰冻天气影响,今年的第一批春芽全军覆没,损失惨重,但也有意外惊喜,这批春芽虽然晚了十来天,但叶片更嫩、更壮,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3月22日,东西湖柏泉茶园正式开园采茶,茶园负责人胡建明告诉记者:“目前春芽的量不太多,今天预计能采100斤鲜叶,制作出来的春茶只有不到20斤,早在两个月前就被老客户预订完了。”

600多亩的茶园里,十多位采茶工正双手利索地从茶树上摘下春芽,不一会儿,背篓里就堆积了厚厚的一层。“为了快速、准确地采摘到符合要求的春芽,我们特意从恩施请来经验丰富的工人,早上天没亮就开始采茶了。”胡建明介绍,头采春芽的采摘要求非常高,只能取长度为2—2.5厘米的芽茶,且必须是一芽一叶,才能算作最高品质的春芽。

柏泉茶园里,茶树从山头一直延伸至山脚,为玉屏山盖上一层“绿衣”。这里的茶树大多半米高,枝干粗壮,叶片颜色偏深,呈墨绿色。胡建明解释道:“有些茶树已经60岁了,是武汉为数不多的老茶树,相较新茶树而言,老茶树的形态不够美观,出茶时间较晚,产量也偏少,经济效益更低,但茶叶的滋味更加醇厚,能连续冲泡10次,我从小就是喝这个茶长大的。”

为了守护儿时记忆里的味道,2019年9月,胡建明辞去稳定的公务员工作,回到家乡接手了柏泉茶园,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的老茶树,被他当做“珍宝”。在农科专家的指导下,茶园坚持有机标准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采用生物防虫和人工除草的方式,老茶树焕发新生机,曾经荒草杂生的茶园,如今变得郁郁葱葱,蝶变成集“农业+旅游+文创”为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几乎每天都有游客和团队来茶园游玩采茶。

“我希望家乡的这抹茶香能被更多人知道,柏泉茶园也能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春日里的清晨,胡建明便喜欢站在茶山上眺望,感受春风微拂,轻嗅春茶幽香,不远处休闲亭里的帷幔翩然起舞,形成一幅如诗的画卷。“柏泉茶园不仅仅是单一的产茶制茶,更是茶文化的传播地,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茶产业,让老茶树更‘年轻’。”胡建明说。

■ 黄陂蔡家榨

让游客四季都走在茶中花里

3月28日,黄陂区蔡家榨街道杨家石桥村的茶叶基地里,一排排茶树已经披上新绿,芽头鲜嫩,500亩春茶全部进入采摘期。

记者看到,基地里的茶树每隔5—10米,便有一块黄色的牌子,十分显眼。“这些是粘虫板,除此之外,田埂上还有生物防控灯,都是用来驱虫的,基地里不用农药,杜绝药物污染。”杨家石桥村党支部书记肖金明介绍,近年来,在黄陂区农村农业局的支持下,村里大力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推广生物防控技术。同时,为了保证茶叶品质,基地坚持使用花生饼、油菜饼等生态肥料,既安全环保、肥力持久,还不破坏土质,让消费者从一杯春茶里喝出好生态。

“最近基地正忙着赶制‘明前茶’,抢占春茶市场。”肖金明说,目前,该村合作社每天可生产干茶约70斤,“正是春茶大量集中上市的时期,我们存在一定的销售压力,欢迎大家来电订购,尝鲜今年第一口春茶”。

据悉,杨家石桥村所在的蔡家榨街道,已有百余年种茶历史,茶叶种植面积近3万亩,年茶业产值达2.4亿元,被誉为“武汉第一茶乡”。近年来,除了做大做强传统茶产业,这里正形成茶叶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及茶文旅一条龙产业链。

位于蔡家榨街道红岗山的花乡茶谷都市田园综合体,不仅有茶园以及各色繁花,还有茶博馆、茶工坊、采茶园、茶驿站等茶文化相关设施,先后开发出紫薇红茶、桂花红茶、银杏红茶、梅花红茶、樱花红茶和贵妃红茶等六款养颜花茶新品,既提供茶与花的加工产品,也让整个红岗山茶香四溢,提升花、茶的附加值。

“将‘花’与‘茶’两大核心优势进行融合,建成‘茶在花中,花在茶里’的六大花园茶园,让游客四季都能走在茶中、走在花里,近距离体验生态、自然的美丽风光。”花乡茶谷负责人张隽说,园区正着力深度挖掘茶文化,将举办系列创意活动,为“武汉第一茶乡”品牌赋能。

张隽介绍,项目带来的品牌效益与知名度,能够实现每亩茶园为村民增收近万元。此外,村民仅需按照都市田园综合体花园茶园标准,对茶园进行种植与修剪,便可享受茶园承包费用减免优惠。

“田园综合体项目今年全部建成后,预计每亩茶园能年增产优质茶150斤,茶旅融合经济收入年增加4500万元,带动区域3万亩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观光体验预计每年将新增50万人次,田园综合体整体收入将增加1.5亿元。”张隽表示,将提档升级园区赏花采茶功能,丰富乡村游资源,建立“乡村产业体系、培育文化主题、融合发展旅游”三位一体的体系,实现田园综合体和村民最大共赢。

■ 江夏光明村

小小春芽成村民致富“金叶子”

青翠茶园里传来阵阵鸟鸣,袅袅茶香沁人心脾,走进江夏区山坡街道光明村,2000亩茶园连成一片,一颗颗嫩芽冒出枝头,颇为诱人。这里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光明茶的主产区,3月22日,今年的春茶正式开采,村里热闹非凡,小小春芽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叶子”。

清晨6时许,茶园里已有不少村民采茶的身影,背着茶篓,架起小马扎,个个干劲十足,喜上眉梢。“采茶、剪枝、除草等工作,为村里老人和妇女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不少外出务工的乡亲们都选择了回乡,不仅能照顾家里,一年干下来收入也不错。”光明村党支部书记肖国付说,“最近天气好,芽头就窜得快,每天都有300多人在茶园采茶。”

光明村位于天子山、梁子湖、山坡湖的交会处,三面环水,土壤呈碱性,自然环境优越,十分适合种植茶叶。在上世纪70年代,光明茶场生产的绿茶就畅销全国。肖国付表示,优越的生长环境和悠久的种植历史,给了村民很大的信心,2018年,经过村集体商议,村里决定扩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光明茶。

如今,作为光明村支柱性产业,光明茶年产量约3万斤,总产值超2000万元,已有9家茶企落户,带动村民就业1.2万人次。

3月26日夜里,光明村茶企老板张顺利正加班加点地赶制新茶,手机里不停传来订购信息。“家乡产业兴旺了,品牌知名度响了,乡亲们收入更高了。”张顺利告诉记者,公司主要生产精品高端茶,健康又好喝的明前龙井供不应求。

“品质决定销量,我们要从源头开始把控,制茶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肖国付介绍,为了让光明茶在种植生产、加工制作等流程上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早在2010年,便由村党支部带头、茶企负责人共同参与,组建了光明村茶叶协会,将种茶经验、制茶技术、销售渠道无偿传授给村民,同时制定《光明茶三章》,即不打农药、一芯一叶、采养融合,加强监督机制,提升村民的专业知识,共同致富。

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光明村设置茶园步道、观望台、纳凉点等茶文化景观,美丽茶园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下乡踏青,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本期助农方式>>> 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市民想咨询、购买各品种、规格茶叶,可联系咨询三大茶场,联系方式: 黄陂区蔡家榨街道杨家石桥村村委会,肖先生13277961288; 江夏区山坡街道光明村村委会,肖先生18986220802; 新洲区旧街街道大雾山茶业,胡先生1329709779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