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成立約三個月,就面臨清盤風波,基金規模從超14億元驟減至不足5000萬元……近日,一隻昔日爆款主動權益基金,在開放贖回後不到一週時間,就遭遇超13億元資金贖回,基金規模直接跌破清盤線的現象引發市場關注。

爲何僅僅幾個月時間,基金規模便跌落至谷底?究竟發生了什麼?

昔日“爆款”跌破清盤線

據瞭解,該基金爲國投瑞銀盛煊混合,成立於2023年12月26日,基金經理爲周思捷。在12月1日至12月22日募集期間,該基金獲淨認購金額超14億元,有效認購總戶數爲1515戶。

其中,A份額約9200萬元,C份額超過13億元。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基金投資和研究部門負責人認購10萬-50萬份,基金經理認購超100萬份。在2023年末基金髮行整體遇冷之際,該基金曾在首度發行後僅三天時間,募資便超過5億元,成爲當時新發市場裏的一隻熱門基金。

然而,昔日的火熱發售之後,基金規模卻沒有存留太久。該基金髮布的公告顯示,截至3月20日,基金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根據《基金合同》規定,若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情形,該基金將被清盤。也就是說,如果後續該基金資產淨值持續低於5000萬元,該基金最快或將在4月中下旬就進入清盤程序,基金累計存續時間將不足5個月。

或有“幫忙資金”撐場

爲何剛剛成立不久,就走向清盤?爲何數月前還是一片熱鬧景象,如今卻要潦倒收場?中間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帶着這些疑問,記者致電國投瑞銀基金,對方並未對相關問題作出回應。

爲此,記者向多位業內人士諮詢對這一現象的看法。許多觀點認爲,這種現象的背後或有“幫忙資金”撐場。所謂的“幫忙資金”,就是在基金髮行階段,通過認購新基金幫助基金保成立,或者做大首發規模的資金。這類資金完成“幫忙”後,通常會在基金開放贖回後不久就離場。基金公司藉助“幫忙資金”實現發行目標,“幫忙資金”通過幫忙收取一定費用,這在業內早已不是新鮮事。

這種行爲對於基金髮行和“幫忙資金”方來說算“共贏”舉措,但對於基金投資和普通個人投資者來說,往往容易造成較大傷害,不僅干擾基金的正常投資節奏,也會令投資者心寒,“畢竟誰都不願意基金剛買了沒多久,就被清盤了”。

從國投瑞銀盛煊混合基金的相關公告來看,按照時間線推斷,該基金的資產淨值或在2月1日前後就已不足5000萬元。結合基金首次開放贖回時間爲1月25日,也就是說,在基金開放贖回後僅約一週時間,就已有超過13億元資金大幅撤退,佔基金總規模比重超95%。

從基金成立公告來看,募集期間的14.02億元淨認購金額中,有超13億元資金認購的都是偏短線屬性的C份額基金。通常來說,C份額佔比較高的新成立基金,應該是以個人投資者認購爲主,認購戶數會較多。然而,該基金規模超過14億元,對應的有效認購戶數卻只有1515戶。由此判斷,該基金大概率是以少數機構投資者爲主的客戶結構,而且這些客戶可能最初就是奔着“幫忙”而去的。

“節點”耐人尋味

不過也有觀點認爲,一般來說,尋求“幫忙資金”都是爲了保成立,動用大規模“幫忙資金”打造熱門產品的情況較爲少見,尤其是在整體市場偏低迷時,畢竟找“幫忙資金”都是需要成本的。有報道稱,股基“幫忙資金”成本對價高時可達到4%。而且如果“幫忙資金”在買入期間發生虧損,基金公司還需要賠付。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爲,從國投瑞銀盛煊混合成立情況來看,頗爲巧合的是,該基金成立時正值年末的最後幾個工作日,剛好是各大金融機構的年末考覈節點,這頗爲耐人尋味。

一般來說,年末考覈節點可能涉及多方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幫忙資金”頻頻現身,看似成爲實現基金公司、代銷渠道、機構投資者等多方利益的紐帶。但“幫忙資金”真的幫到忙了嗎?從相關基金表現來看,“幫忙資金”所到之處,已有不少基金出現剛剛成立短短几個月就面臨清盤,初時繁華、迅速潦倒的結局。僅僅幾個月便清盤,費心張羅基金成立的意義何在?又置剛剛進場的普通投資者於何地?虛假繁華何時休?這些靈魂拷問正成爲越來越多市場主體的關注焦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