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雲南迪慶3月29日電 題:聆聽三個藏族農奴“翻身”的故事

中新社記者 繆超

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65週年紀念日。當天,中新社記者採訪中共迪慶藏族自治州委黨史研究室原副調研員祁繼光,今年82歲的他曾著《紅旗捲起農奴戟》一書,收錄了雲南迪慶26位農奴的口述史。他向記者講述了記憶最爲深刻的三個農奴故事。

馬幫路上險喪命的臘都

1926年,阿茸農布8歲時,家裏窮,餓肚子,阿爸只好把他送到地主麻主家當奴隸。他16歲那年,麻主想走馬幫到拉薩做生意,在農奴中挑選幾個臘都(趕馬人),阿茸農布就在其中。

那時,從中甸(現迪慶州香格里拉市)走到拉薩,馬都要釘十次馬蹄鐵,而臘都卻光着腳上路。途中,阿茸農布病了,麻主見他走不動,便把他丟在荒無人煙之地。煎熬了4天,病稍好點,他就沿着馬蹄印追趕隊伍。路上,他看見一個夥伴的屍體被丟在亂草窩裏。

阿茸農布當了16年臘都,流血流汗,到頭來,除了兩塊破麻布、一把幹骨頭,什麼也沒有。

1950年,中甸解放後,解放軍繼續進軍西藏,需要糧食和彈藥,便動員馬幫運輸。阿茸農布趕馬內行,路也熟悉,便報名參加支前馬幫隊,往返於德欽、中甸之間。

農奴解放後,他被選爲中甸縣團結生產隊畜牧隊長。他把一顆心全放在牧場上,照顧好每一頭牲口。1958年,畜牧隊牲口一共有73頭,10年後發展到1800頭,年年超額完成國家畜牧產品收購計劃,大家分到了足夠的皮毛和肉食、油脂。

直到去世前,阿茸農布都捨不得丟下牧鞭。他曾說,“能趕着自己的牲口去放牧,是最幸福事”。

農奴養母的情義重於泰山

1942年臘月的一天,格知詩出生在東旺鄉農奴主烏撒家的大門前,身爲農奴的阿媽產後大出血離世。同村另一家農奴主的女奴隸白追收養了這個新生兒。

白追揹着格知詩,天不亮就要擠犛牛奶,挑水、砍柴、鋤地,天黑後還要在暗淡的松明火光下捻毛線、織毛布、磨青稞。

格知詩4歲時,一天夜裏,烏撒家的人闖進他們的住處,揪住格知詩的小耳朵就往外拖。只因喇嘛認爲,小奴娃出生就死了媽,只有到他媽生前的農奴主家才能當個好奴娃。格知詩與白追被迫分離,成了烏撒家的小奴隸。但同處一個村子,白追經常來看望格知詩。

農奴解放後,格知詩成爲一名郵遞員,因工作勤奮,1971年獲得到昆明參加雲南省郵政工作會議的機會。格知詩回到村裏,第一件事就是與白追分享在大城市的見聞,讓她也見見外面的世界。

晚年愛看《動物世界》的阿主

說起農奴故事,祁繼光總會提到他的農奴岳父。岳父名叫阿主,老家在迪慶州諾西村。阿主8歲那年,家人在一場瘟疫中相繼死去,僅剩阿主和哥哥。

兄弟倆因年幼,四處討飯度日。有天,同村一位老奶奶告訴他倆,他們已被“屬卡”(村級政權)賣給土司。

哥哥年僅12歲,雖不諳世事,但深知奴隸就是在人屋檐下挨打受罵,做牛馬活,喫豬狗食的人,因此趁夜色逃走。幼小的阿主哭喊着到處尋找哥哥,卻被路邊竄出的大漢拖到中甸土司松千總家。

乳牙尚未換齊的阿主成了奴隸。松千總是個癮君子,每晚煙槍在手,還要阿主伺候在身邊。松千總喜歡騎馬,快馬揚鞭時讓阿主跟在馬後跑,稍不遂意,就對阿主舉起馬鞭。

1950年,迪慶解放後,中甸縣級犛牛場成立,阿主被選中當牧工,松千總不得不同意。農奴解放後,阿主才名正言順成爲牛場工人。

晚年,阿主酷愛看電視,卻只愛看《動物世界》,似乎在彌補缺失的童年。20世紀80年代,阿主在子孫陪伴下壽終正寢,享年83歲。

聽完祁繼光講的故事已是傍晚,“月光城”獨克宗被璀璨的燈光“點亮”。古城中心四方街上,民衆和遊客翩翩共舞,跳着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廣場舞,一派喜慶、祥和。(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