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沙丘》的導演維倫紐瓦來中國,聊起華語片時,特地點名了王家衛。

他說王家衛的美學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甚至他在拍第二部故事片的時候,還特地找人打電話到中國,想重現王家衛的風格。

看起來,繼巴里詹金斯、趙婷之後,王家衛這莫名的“精神導師人設”又下了一城。

沒錯。

對於新導演來說,很多人都想學王家衛。

而王家衛的美學風格,在電影圈來說,也一直是不斷被模仿的對象。

尤其是這次《繁花》之後。

作爲一部30集的電視劇,十倍於電影的容量,似乎更能讓人看清楚王家衛的美學風格,並總結出他的“神兵利器”。

可問題是,似乎只有極少數人,能真正抓住王家衛的精髓。

爲什麼?

因爲在王家衛的作品中,你的“所見”,未必就是“所得”。

這幾天,Sir找到了《繁花》的幕後團隊,聊了聊這部劇背後的故事。

以及鏡頭之下的祕密。

乾貨有點多,請耐心閱讀。



01

爆款誕生

也許很多人都會問一個問題:這年頭的電視劇那麼多,俊男美女、古偶現偶天花亂墜,但,爲什麼是《繁花》爆了?

不僅豆瓣評分在完結時猛漲到8.7,還接連拿下了央視的電視劇盛典“年度大劇”、首制協“年度匠心劇集”等多項榮譽。

在與製作團隊聊了很長時間以後,Sir得出了一個結論——

這裏面有着某種必然。

從王家衛親自給劇集調色,到上線“導演精修版”這事就能看得出來,《繁花》贏就贏在,貫穿在《繁花》中的一個詞:

細節



沒錯,劇組那段時間乾的,就是“精雕細琢”的活。

就說面上的。

比如,一卷來自80年代的毛線。

雪芝脖子上的紅圍脖,就是胡歌從家裏帶來的一卷毛線,這是他的媽媽留下的遺物。

胡歌說,“劇組的造型師特別用心,把那團紅色的絨線織成了一條圍巾,最後戴在了雪芝的脖子上。”



再比如,一個痰盂蓋的勺子把。

當鏡頭拍攝到了汪小姐辦公室的“外貿大樓”裏,在劇組布完景後還專門找到了曾經在這裏上班的“五朵金花”中的幾位,回到了外貿大樓裏,還找來了許多電影製片廠的老職工作爲顧問,可以對現場的道具進行修改。

包括汪小姐戴的袖套,也都是當時在機關做文書工作的必備“道具”,常年伏案袖口肯定是最容易磨損,也是最容易髒的。



其中有人提出,以前他們用的痰盂蓋上,是會有一個手柄的,這樣就不用再彎腰掀蓋子了,王導會找來工匠現場復刻一個,力求每一個細節都符合那個年代的味道。

還有,是Sir打聽到的小細節。

人物的服裝設計來源。

80、90年代,一批日本時尚雜誌進入中國,這些雜誌背後有一張張的樣衣紙片,服裝組就找到了這些雜誌,用這些樣衣紙片裁剪出很多當年的衣服,再根據演員的體型、身材,量身做修改;

就連羣演的衣服,都是真的90年代的衣服,也是非常貴重,非常有年代感的東西。

就連你們看到,只出現過幾場戲裏的爺叔的家。

作爲一個解放前的知識分子,家裏書多,這自是不假;而圍繞着爺叔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四五十年代的舊物,它們自有風韻,有着時代的痕跡,也完美契合着爺叔這一老派的性格。



你以爲,王家衛就只是堆砌這些物件在行?

我們再看看裏子。

如何抓住一個人“活着”的瞬間,這也是爲什麼《繁花》在感情上的波動,是如此的耐人尋味。

在這方面,製作團隊透露了不少祕密。

舉個例子。

女人的鞋。

作爲《繁花》的執行導演之一的程亮,在回憶王家衛在拍攝時,有這樣的一個情節,馬伊琍在拍攝一場在門口躲雨的戲,雨停時,她跑了出去,王導手一抬,那雨又下了下來,在鏡頭裏馬伊琍很自然地退回幾步,回到了夜東京門口躲雨。

王導對馬伊琍說:“你注意到了麼?女生這時候就會下意識看自己高跟鞋有沒有沾溼,會回頭踮起來看自己的腳。”



還有。

寶總與李李的樓梯戲。



製作團隊否認了前面的飆車戲是隱喻的“車震”,但也透露了“轉圈”吻戲的拍攝花絮。

這場樓梯上的戲,寶總穿着個高領毛衣,呢子大衣, 李李穿的是個貂皮大衣。

一副冬日蕭瑟,寒冷之態。

而這場上了無數次熱搜的戲,其實這是在夏天拍的,在現場燈光的“炙烤”下,現場差不多要接近40度。

然後還要非常瀟灑地去完成這樣的動作,每次這樣拍完,都得去擦汗、補妝。

而這樣非常華麗的動作,也是演員們自己琢磨出來的,王導只要一個非常曖昧的感覺,但又要符合人物性格張力的畫面。

要什麼姿勢,不知道。

隨便試,試對了,纔算是真正過關。也難怪動輒這部電視劇裏,一場戲都有可能拍個80多次。

所以你看。

從《繁花》的面子,到它的裏子,哪一樣不是細緻打磨,最後慢工出細活。

而正是這樣的細節,才讓作品的呈現更具質感。

可惜的是。

大多數模仿王家衛的作品中,往往只學到了形。

而忘卻了最本質的細節打磨。

02

“挑戰”王家衛?

最近,又有人想復刻《繁花》之美。

主創來頭還不小。

導演,是《繁花》的聯合導演程亮(也就是景秀),攝影,是《繁花》的攝影陳誠,主演,則是《繁花》的主演,辛芷蕾。



原班人馬上陣,效果會是怎樣?

Sir看了這個短片,可以說,這是一場完美的致敬。

像這個走上樓梯的片段。

簡直就是復刻李李與阿寶在樓梯上的告別。



這個回眸一笑。

又是讓人夢迴黃河路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爲什麼會呈現出這樣的質感?

是因爲他們借了《繁花》的攝影棚?找到了王家衛幫忙設計?還是掌握了某種訣竅?

這些鏡頭之下,其實藏着王家衛的不少“祕密”。

Sir就先拿最簡單的鏡子運用舉例。

在《繁花》裏,我們也看到許多萬花筒鏡頭,以及鏡面重影的鏡頭。

程亮導演在採訪裏說過,這部劇裏,王家衛導演非常強調鏡子達成疊影的效果和使用鏡子去展示人的內心活動。“有時作爲觀衆,通過鏡子你看了很久才意識到這是鏡子裏拍的戲。”



鏡子,在拍攝現場幾乎無處不在,而甚至不只是一面、兩面。

而這部短片呢?

在花絮中我們可以看到——

在辛芷蕾從樓梯上走下來時,就是一面牆的鏡子。



在化妝間裏背詞,身後又是幾面化妝鏡。



當她穿着禮服站在臺上時,你看到她背後就有三面全身鏡。



可,這僅僅是你看到的。

就爲了拍出辛芷蕾從鏡子裏穿過,兩邊人影逐漸匯聚成舞臺中央的一人這樣的效果,其實,鏡子在現場就擺了20面。



而前面的化妝鏡,你也別小看這個鏡頭。

這個化妝間裏,其實還暗藏了7、8面鏡子在裏頭,爲的就是能拍出這樣的鏡頭,將人物實體與虛景呼應,產生內心映射。



鏡子,不過是道具的運用,算是一場“小把戲”。

如何拍出電影感,纔是重頭。

而這背後是你絕對想不到的——王家衛與他背後的導演組、攝影團隊以及剪輯團隊的“變態”。

是的,乾貨來了。

你以爲他們是在循規蹈矩地拍攝,實際上,這裏有着你不曾知道的祕密。

幕後團隊透露了《繁花》拍攝的兩個獨門絕技。

首先是鏡頭——

沒人想到的是,他們居然用單機位拍長鏡頭,最後,按照電視劇的節奏,剪出這些看似細碎的鏡頭片段。

沒錯。

大部分的電視劇,都是幾個機位同時進行,一場對話裏,將主角人物在畫面中相互對切就行,拍攝起來速度快,剪輯也能事半功倍。

但《繁花》,卻是選擇了一種“事倍功半”的方式。

爲什麼?

就拿菱紅、陶陶、葛老師吵架戲來說。

作爲一場衝擊力大、節奏緊張的羣像戲,最難留的就是情緒的細節。



很容易就將人物情緒放大,而忽視細微的表情動作。

但,你看。

在長鏡頭的使用下,卻讓這場看上去很“亂”的吵架戲,有了畫面節奏的鬆弛有度,將人物情緒裏的所有細節都保留了下來,情緒有了餘韻。

玲子被當面戳穿心思時的憤怒與傷心,菱紅的羞愧,葛老師的羞恥......



長鏡頭、單機位拍攝這樣的場景的確非常費勁,要將鏡頭對準每一個角色,都拍上個4、5遍,拍這幾個人,一場戲幾乎要拍個20多次,也自然是家常便飯。

就像短片裏下樓梯這段。



這樣的長鏡頭卻讓剪輯師更有發揮餘地,更好保留下這些“留白”時刻。

其次,拍攝過程中最絕的還有——

光的流動。

在許多的鏡頭裏,光絕對不是固定不動的,雖然是棚拍,但,光影在人物身上流動着,不論是,寶總在廚房後看着撞自己的小汽車飛馳而過;還是在他走出電梯時,影子在他身上的流轉。

都是將畫面變“活”的一個重要手法。



能拍得這麼靈,還是王導有辦法。

雖然是棚拍,但所有佈景板下都有輪子,它是可以活動的,觀衆們所看到的“四面牆”,也不是牆,可以隨着需要什麼樣的光線,而隨時調整角度。

所以,片場的拍攝中,人是活動的,佈景是活動的,牆是活動的,光線自然也活動的,這不就是光影流動的感覺麼。

這些技術,成就了《繁花》的美學。

也是這則短片,可以最大限度重現“繁花”風格的重要原因。

03

東方美學的勝利

所以問題來了,爲什麼這則短片要如此細緻地重現《繁花》的風格?

僅僅是爲了“美”嗎?

當然不是。

在“美”的外表下,他們要做的,其實是“藏”。

王家衛的特別之處,是在一幀幀畫面之下,往往會慢慢隱藏其中的東方氣韻,而這種對於留白和神韻的把握,也一直是王家衛及團隊探索的方向。

就拿情愫來說。

相比於大大咧咧地展現情感的熱烈,甚至情慾的激烈,他反而會隱喻地用一些物件,來告訴觀衆角色的暗流湧動的情感。

比如,高跟鞋。

《繁花》的鏡頭戲裏,一雙女人的高跟鞋也可以有着不同的表達,三個女人,李李、玲子、汪小姐,不同的鞋對應不同的場景,也可以看到三個女人不同的曖昧、決絕,與奮不顧身的熱情來。







《繁花》中的美,並不是熾熱,鮮豔的,一眼就能看到底的。

彷彿雁過留聲,空谷迴響。

王導手裏的留白,讓“欲說還休”成爲驚鴻一瞥,讓“物是人非”來得地動山搖卻又毫無聲息,讓轟轟烈烈的感情,又如曇花一現,只有香如故。

這種極具“東方美學”的特性,是深藏在我們傳統文化裏的性格。

也正是如此,《繁花》成爲這一年最美的南柯一夢。

所以回到短片。

從重現“繁花系視覺美學”,到再一次打造中國東方美學的天花板,其原因也只有一個——

匹配。

一方面,短片的內容,確實與《繁花》相關。

值得一說的是。

在短片裏,他們又一次抓住了“藏”的核心,沒有過多的臺詞,你卻能看到臺上臺下,辛芷蕾的內心糾結於勇敢。

而另一方面,則是和這則短片的出品方百雀羚有關。



作爲百年國貨品牌,“百雀羚”本色出演着“東方美學”的概念。

它一如“繁花”,久開不敗。

誕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的冷霜,從創立伊始就走在了滬上名媛的時尚風潮上。

阮玲玉、周璇、胡蝶,甚至宋家三姐妹,都對百雀羚備受推崇。







與Sir一樣80、90後一代,兒時總會在母親的梳妝檯上聞到它的淡淡清香。

走過百年,它也一如自己的名字一般,“靈”光到了現在,它將“東方草本”與“功效科技”完美結合,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滋潤着一代又一代的東方肌膚。

是的,現在來看,我們的國貨越來越受大衆歡迎,“民族品牌”的質量和產品功效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的認可。

可如何呈現民族的內在美,叩響精神上的震顫,卻鮮有人爲。

所以這次《繁花》團隊與百雀羚的合作,讓Sir眼前一亮之處也在於此。

遇見真我,展顏新生。

當百雀羚內在豐厚的意蘊以致敬“繁花”的方式爲觀衆呈現眼前這種“藏”的美學時。

不但相當匹配,還愈發讓人迷戀。

而這。

不但是“國貨”的勝利,也是“百雀”爭先的勝利。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