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近年來,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緊緊圍繞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主線,深化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打破“就村抓村”路徑依賴,積極探索黨建強村富民新模式,在組織引領、產業發展和基層治理上持續發力,推動鄉村振興拓面提質、整體提升。

堅持區域協同、聯片協作,夯實鄉村振興前沿堡壘

泉港區深化拓展“三跨三聯”模式內涵,通過組織重構、要素重組,促進鄉村連片發展。

“一個黨委”抓統籌。打破村域界限、行政壁壘,以“百萬村財”村爲軸心,吸納地域分佈相鄰、資源稟賦相似的村、企業、合作社等組織,組建沿朝陽路、環龍馬溪、臨誠峯港等9個片區聯合黨委,覆蓋36個村、78家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片區聯合黨委牽頭抓總、整合資源、生成項目,推動村村、村企、村社深度捆綁、合力攻堅,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

“一支隊伍”強帶動。深入實施“興村善治頭雁”培養計劃,以片區爲單元開展聯合辦班、互派掛職、同臺競技等活動,組織片區內村主幹、村級後備力量在比學趕超中提升綜合素質、專業本領。建立片區“人才共享”機制,按照種植養殖、產品加工、經營銷售等方向,將128名善經營、懂技術、會管理的“土專家”“田秀才”分類建庫、統籌調度,實現人才跨域交流、智力雙向互通。

“一張藍圖”謀發展。按照“一體設計、串珠成鏈、連片成景”思路,統籌考慮產業、人口、交通等因素,由片區聯合黨委牽頭編制村莊建設、土地利用、產業佈局、基礎配套、公共服務、鄉村旅遊“六合一”發展規劃,推動各村融合共進、均衡發展。建立“邊角料銀行”制度,將各村難以產生效益的小散資源收儲,合併同類項、做大資源包,策劃生成錦川綜合市場、鳶峯白對蝦養殖基地等項目,通過資產發包、資金入股等方式,將“沉睡資源”變爲“致富資本”。

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注入鄉村振興源頭活水

泉港區堅持高位推動、靶向發力,推動資源要素往基層傾斜、向一線集聚,加快鄉村基礎建設。

項目精準對接。由區鄉村振興工作專班牽頭,組織各片區聯合黨委謀劃提出項目“需求清單”,相關涉農部門根據自身職能生成資源“供給清單”,實現項目和技術、資金等要素高效對接、精準匹配。農水、城管、文旅等部門靠前服務、掛點指導,對梗阻難題及時安排專人幫辦代辦、疏堵解困。

力量集中投放。堅持因村定人、按需選派,從部門、企業、銀行等單位遴選64名駐村幹部、業務能手、金融助理下沉片區開展“組團式”幫扶,累計提供政策諮詢、項目指導、信貸支持等服務。發揮離任黨務工作者協會4個專委會作用,分類招募94名鄉賢人才、青年創客作爲“鄉村振興合夥人”,通過定向結對、巡迴問診、訂單服務,破解資金不足、技術短缺等村級發展難題。

政策穿透直達。深入開展“惠農興村”巡迴宣講行動,引導涉農部門圍繞資產盤活、融資借貸、入股合資等12個類別,走村入戶進行流程解讀、操作講解,推動政策精準滴灌、直達快享。針對農村生產成本高、項目融資難問題,設立專項“資金池”“金融貸”,完善資金全程監管機制,真正把“錢”用在刀刃上、花在關鍵處。

堅持多維聚力、多點開花,繪就鄉村振興和美畫卷

泉港區堅持以點帶面、示範引領,一體推進產業提級、治理提效、文明提質,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壯大特色產業鏈。推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四型五式”工作機制,搭建強村公司、創客空間、特產集市等36個發展平臺,指導各村立足資源稟賦、拓寬致富新路,全區共新增”百萬村財”村8個、較2022年翻番。發揮片區聯合黨委牽線搭臺作用,按照“龍頭+配套、錯位+抱團”等模式,做長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羣,目前各片區共佈局鮑魚養殖、楊桃種植等一批項目,帶動增收200多萬元。

打造文旅精品線。深入挖掘泉港壽鄉文化、紅色資源,開闢和美惠嶼、僑鄉東張、七彩樟腳等14條“海絲鄉愁”旅遊研學線路,引人流、聚人氣,讓更多遊客走進最美村莊、感受振興成果。深入開展“港市黨旗紅·壽鄉鄰里情”推介活動,製作發佈39部宣傳短視頻,春節期間舉辦“惠嶼詩歌電影春晚”“塗嶺農場過龍年”等活動30多場次。

構建治理示範圈。紮實推進“黨建+”鄰里中心提質拓面,建立“134”市場化運作機制,引入歐森研學、佐海教育等25家運營機構,打造運轉高效、服務優質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深化“網格+積分”工作機制,通過設崗定責、亮榜曬分,引一批無職黨員、退休幹部兼職網格員,開展環境整治、文明創建、移風易俗等志願服務,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共治格局。(王一帆 吳福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