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末的智利與玻利維亞,晴朗的天空下,東南風溫暖地掠過荒原,吹皺鹽湖的寧靜水面。在遊客眼中,這是海天一色的“天空之鏡”,但對天齊鋰業而言,這裏是鹽湖提鋰的“掘金地”。

3月27日晚間,天齊鋰業披露2023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05.03億元,同比微漲0.13%;實現歸母淨利潤72.9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69.75%。其中,四季度天齊鋰業出現8億元虧損,度過了着實寒冷的冬季。

不過回顧過去數年,自收購智利公司SQM以來,天齊鋰業資產規模不斷擴大,躋身鋰企巨頭前列。多年來,天齊鋰業似乎徹底理解了如何通過“高築牆、廣積糧”來過冬。

縱觀天齊鋰業業務佈局,公司一手抓上游鋰資源,投資了智利與西藏的鹽湖、澳大利亞與四川的鋰礦;另一手抓中游鋰化工產品生產基地,在澳大利亞和國內江蘇、四川、重慶等地建廠。

而如今,新能源車消費已經成爲鋰產業增長的核心支柱,往更下游去投資固態電池、電池回收也成爲了鋰企巨頭的選擇之一。在這種策略轉變之下,天齊鋰業的下一個冬天會更安穩嗎?

鋰價下跌致四季度出現8億虧損,淨資產收益率下跌

回顧2023年,鋰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波動。分季度來看,第四季度可謂是包括天齊鋰業在內的不少鋰企的“至暗時刻”。在前三季度,天齊鋰業分別實現淨利潤48.75億元、15.77億元、16.46億元,相加總數爲80.98億元。

按照這個走勢來看,如果天齊鋰業平穩度過第四季度,業績預計在90億元左右。然而就在第四季度,天齊鋰業出現了8.01億元的虧損,把淨利潤拉回到72.97億元。

天齊鋰業冬季虧損的主因是碳酸鋰價格下跌。

回望2022年12月,鋰價一路飆升,大量企業紅着眼加班擴產。正當產能釋放之時,下游新能源車補貼退坡,消費者有了觀望趨勢。在這種供需變化之下,2023年初鋰價進入下行區間。碳酸鋰從年初均價約 50 萬元/噸持續下跌至4月初18萬元/噸附近才止跌。

在夏季短暫反彈至30萬元/噸後,從7月開始,廣州期貨交易所碳酸鋰期貨正式上市,碳酸鋰價格又一路下跌。在此背景下,天齊鋰業的淨資產收益率也出現了下跌,從去年的80.65%大幅下跌到14.61%。

鋰礦業務“開大”,營收佔比首次飆升接近七成

如果要大體形容天齊鋰業的業務,往年可以用“四六開”來形容。接近四成是上游鋰礦業務,超過六成中游鋰化合物及衍生品。但今年,這種格局第一次出現了改變。

回顧多年主營業務構成,2021年上游鋰礦業務帶來營收爲26.44億元,佔比35%。2022年上游鋰礦業務帶來營收爲154.4億元,佔比38%。

但是在2023年,上游鋰礦業務直接“開大”,帶來營收272.0億元,佔比飆升至67%。

在這背後,一方面是天齊鋰業鋰化合物及衍生品業務下滑,另一方面也與公司多年來持續拿礦不無關係。實際上,這也正是公司策略所在。

從上游資源的角度來說,一方面,天齊鋰業控股的位於澳大利亞的格林布什鋰輝石礦項目是全球儲量最大、品位最高的在產鋰礦項目。另一方面,公司參股智利公司SQM運營着全球儲量最大的鋰鹽湖阿塔卡馬鹽湖。由此,天齊鋰業已經實現了鋰資源100%自給自足。

實際上,天齊鋰業當初收購SQM堪稱一場豪賭。

2018年12月,天齊鋰業決定以40億美元(約合當時人民幣258億元)的價格購買了智利SQM公司23.77%的股權。而這家公司正運營着全球儲量最大的鋰鹽湖阿塔卡馬項目。

坐擁全球最大上游項目,福兮禍兮,天齊鋰業此後數年的業績都與SQM的盈利情況息息相關,包括2023年也是如此。

在購買SQM後的第一個完整年,2019年,這家聯營公司讓天齊鋰業僅獲得了4.03億元的投資收益。當年天齊鋰業業績極爲慘淡,營業收入下滑22.48%,淨虧損接近60億元,同比下滑371.96%。

2020年,SQM爲天齊鋰業帶來的投資收益更是下滑到1.75億元。天齊鋰業也繼續在泥沼中掙扎,當年虧損18億元。

不過在2021年與2022年,隨着SQM的業績好轉,天齊鋰業的業績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節節攀升。

來到2023年,儘管SQM帶來的收益同比下滑48%,但也達到了29.31億元的體量,在天齊鋰業405.03億元的營業收入中佔比7.24%,在公司72.97的淨利潤中佔比達到四成。

與此同時,從長期來看,天齊鋰業的資產負債率也出現了較爲明顯的下滑,迴歸到了正常水平。

新能源車成爲鋰電產業核心驅動力,天齊鋰業正往更下游去

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持產銷兩旺發展勢頭,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攀升。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爲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滲透率達到31.6%,高於2022年同期5.9個百分點。

但多位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預計在2023年內鋰價仍將保持低位運行。與此同時,新能源車消費、動力電池需求無疑已成爲驅動鋰產業需求增長的主力。

然而,隨着時間推移,政府對產業鏈下游的扶持政策預計將逐步減少,最終實現完全的市場驅動模式,這種變化可能導致下游產業增速放緩。在這種背景之下,往更下游去成爲了天齊鋰業的選擇。

固態電池、電池回收等圍繞新能源電動車展開的一系列新技術成爲了天齊鋰業的選擇。拓展應用領域、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也成爲了公司應對鋰價下跌的策略之一。

在鋰價下行趨勢仍未休止的背景下,天齊鋰業來年自救能否成功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