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募数十亿元,超募比例高达数倍,上市一两年后,股价和业绩却双双遭遇滑铁卢,这是怎么回事?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2年上市的400多家企业中,超募企业有约200家,占比近半,合计超募资金达1265亿元。

但记者进一步统计发现,无论是从超募资金额还是超募比例来看,2022年排名前五的公司,在2023年其股价和业绩大多遭遇滑坡,甚至有的企业上市首年即业绩变脸;从股价方面来看,有的公司股价已经跌去了八成以上。

就超募企业业绩和股价遭遇双杀,多位专业人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超募并不一定意味着好前景。“超募实际上和上市公司质量毫无关系,是纯粹的市场炒作行为所致。”经济学者盘和林直言。

曾经的超募大牛股跌下神坛

无论是按照超募金额还是超募比例,华宝新能(301327.SZ,股价61.08元,市值76亿元)都称得上是2022年最风光的新股,公司实际募资58.29亿元,超募49.18亿元,超募比例超500%。

令投资者没有想到的是,华宝新能上市后不久业绩和股价双双大滑坡。继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小幅增长之后,公司2023年预计亏损1.4亿元—2亿元;而股价方面,截至2024年3月28日,公司股价以62.15元/股报收,相比IPO发行价237.5元/股已经下跌超七成。

与华宝新能的故事类似,万润新能(688275.SH,股价42.98元,市值54亿元)也曾经是超募明星股:公司2022年9月上市,曾计划募资15.05亿元(含发行费用),实际募资63.89亿元,超募48.84亿元,超募比例也高达324%。

2022年,万润新能业绩还不错,实现归母净利润9.59亿元,但根据业绩快报,2023年公司亏损15.05亿元。

随着业绩的“变脸”,万润新能股价也持续下滑。截至3月28日收盘,万润新能每股报价42.62元,不足发行价299.88元/股的两成;而公司市值也缩水至54亿元,甚至低于其IPO实际募资额。

如果说上述两家企业上市首年还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没有让投资者“心寒”,那么腾远钴业的业绩“变脸”更快,仿佛经历了一场速冻。公司首发募集资金总额为54.78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52.04亿元,超募30.06亿元。

上市首日腾远钴业(301219.SZ,股价36.52元,市值108亿元)盘中最高报230元/股,但这也成为了其上市以来股价最高点。近日,公司股价在36元/股附近徘徊,相比发行价跌幅近八成;而公司上市首年业绩就大变脸,2022年归母净利润直接同比下降76.14%。

这些曾经的大牛股是怎么了?经济学者盘和林分析认为,这侧面说明了超募实际上和上市公司质量毫无关系,不是因为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而是纯粹的市场炒作行为所致,是流动性现象。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微信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企业上市有巨大的利益回报,因此为了上市会尽可能粉饰上市时的财务表现,不排除透支未来的业绩,因此一旦完成上市,就失去继续推高业绩的需求,业绩翻脸成为常态。

钱不够用与资金闲置的两极分化

2022年超募金额居前的五家公司中,晶科能源(688223.SH,股价8.28元,市值828亿元)是特别的存在。公司2022年1月在科创板上市,曾计划募资62.75亿元,结果超募37.25亿元,实际募资100亿元。

与其他企业不同,晶科能源上市后业绩连续报喜:继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增长100%以上之后,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74.86亿元,同比增长154.97%。

但晶科能源受到了市场不少质疑,这主要是因为其频频巨额融资:公司上市之后6个月即2022年7月,公司便抛出100亿元的可转债融资计划;2023年8月,公司再度宣布启动97亿元定增计划,而此时距离2023年2月可转债融资获批,刚过去6个月。

对于再融资的时间间隔,证监会规定,“允许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或募集资金投向未发生变更且按计划投入的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等融资相应间隔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

上市一年半时间,晶科能源三次“掐点”巨额融资,似乎也引起了一些投资者的反感,公司2023年半年报和定增事项发布后,晶科能源股价放量下跌。

与此同时,也有超募企业出现了资金闲置的情况。例如昱能科技,公司2022年6月上市,募资达到32.6亿元,超募24.8亿元,超募比例超300%。

这么多超募资金,用来干啥?2023年7月,昱能科技公告,使用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1亿元(含)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用于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金融机构销售的保本型产品。

为何有的企业资金闲置买理财,有的公司钱不够用频频巨额融资?沈萌分析认为,企业融资除了根据发展规划,也会根据二级市场行情波动选择控制融资成本。

他还进一步表示,A股上市的制度限制,是上市和融资的功能存在分离,上市的不一定需要钱、缺钱的不一定能上市。所以这种矛盾就会产生资金配置错位的问题。

“未来新股超募数量一定越来越少”?

根据Wind数据,2022年A股411家新上市企业中,共有200家企业实现了超募,占比48.66%,超募金额合计达1265亿元;而2023年314家新上市企业中,共有173家企业实现了超募,占比约55%,超募金额为832亿元。

随着2023年新股减少,2023年的超募企业也有所减少,但超募企业占新上市企业的比例不降反增,达到一半以上。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实现超募?沈萌认为,超募的原因在于市场资金过剩,增加对新股投资机会的追逐,市场上也没有其他更适合的投资机会。

还有观点认为这与中介的推波助澜有关。记者注意到,多家企业上市时,保荐承销费与募资金额挂钩。3月29日,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保荐承销费大部分情况下是按照募资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收取。

以东海证券保荐承销的万润新能为例,承销费与募资额高度绑定,即募资金额越高其收取的承销费越大。而最终,万润新能募资总额为63.89亿元,而东海证券获得的保荐及承销费2.12亿元。

就此,监管部门已经有所行动。3月15日,证监会连发四文提振投资者信心。上述文件分别涉及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等相关内容。

在3月15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在介绍加强保荐机构监管、压实投行“看门人”责任方面的重点举措时,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司司长申兵还表示,在严监管方面,证监会在制度规则上已经明确对于“一查就撤”这种问题要追究到底、责任到人,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特别关注撤否率比较高和“业绩变脸”等市场比较关注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申报即担责”,督促保荐机构切实强化内控,履行好核查把关职责。

盘和林认为,未来新股超募的数量一定是越来越少的,因为市场当前大趋势还是扩容,市场当前流动性存量状态下,扩容稀释流动性。而实际上在数年以前,超募甚至可以说是新股IPO的常态,甚至经常有打新炒新的群体行为。

至于超募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现象,盘和林建议未来加强IPO企业信披监管,完善信息披露,提高市场信息信号传递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