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大批聚焦細分市場、掌握關鍵技術、創新能力突出的專精特新企業,積極參與“卡脖子”技術攻關,持續加大研發和創新投入,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成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2019年以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深化,在服務專精特新企業方面取得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突破,例如設立北交所,實施全面註冊制等,都有利於發揮資本市場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作用,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在行業內,開源證券厚植北交所、新三板業務,持續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的投融資綜合服務,研究團隊連續多年獲資本市場中小公司研究第一名。

2023年,開源證券在國內首次發佈 《資本市場服務“專精特新”藍皮書》,今年2月底再次發佈《資本市場服務“專精特新”藍皮書》(2024版),聚焦專精特新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重點解讀專精特新企業如何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助推國家戰略目標順利實現,以及資本市場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要賦能作用。

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全方位政策體系

爲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並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推出了覆蓋財稅扶持、融資支持、創新提升等多方面的“專精特新”相關政策,並已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全方位體系,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我國積極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發展,重點從培育認定、金融支持、人才保障等多維度持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工信部啓動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培育工作,並依據《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調整了認定標準,對專業化、特色化和創新能力的部分指標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業培育方面,2023年年初,工信部啓動了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遴選工作,複覈評估已入選的第二批企業,體現了政策對專精特新企業羣體規模擴容和質量提升的雙重重視。

金融支持方面,工信部與證監會聯合推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月一鏈”投融資路演活動,精準對接製造業重點產業鏈上的專精特新企業股權融資需求,以高頻次、高效率的投融資路演活動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

人才支持方面,人社部和工信部聯合開展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就業創業揚帆計劃已落地實施,旨在鼓勵創辦創新型中小企業,保障專精特新企業用工需求和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爲企業長遠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

技術創新方面,工信部等10部門印發了《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2023—2025年)》的通知,通過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制,推動專精特新企業產出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形成有利於科技創新與企業發展的閉環激勵環境,進一步提升專精特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各地方政府加緊出臺關於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政策,協同金融機構以加大獎補和融資支持力度爲重點,因地制宜積極拓展各類綜合性服務。

截至2024年2月,我國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超過10.3萬家。2023年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共評定3671家企業,相較2022年雖有明顯下降,但專精特新“小巨人”總數已達到12192家,“單項冠軍”1186家。

專精特新企業成爲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政策高效推動下,專精特新企業不僅獲得了高質量發展,也爲助力國家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貢獻了力量。

專精特新企業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在助力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方面貢獻卓越。截至2023年12月27日,88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共計39608項,平均每家44.75項,已具備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

一方面,專精特新企業在突破“卡脖子”技術,助推產業基礎高級化方面作出巨大貢獻。根據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信息,截至2023年4月,我國至少已經攻破了包括重型燃氣輪機、光刻膠、微球等在內的21項關鍵技術,另有部分技術的攻關情況尚未公開。幾乎每一項“卡脖子”技術的突破,都有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主導或深入參與其中。

另一方面,專精特新企業廣泛分佈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中。以專精特新企業爲依託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構築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效路徑。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持續壯大也將爲專精特新企業帶來成長爲“大冠軍”的發展機遇。

截至2023年12月,在已經上市的88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中,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公司佔比達到92.99%。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聚集了大量專精特新“小巨人”,智能裝備製造、生物醫學工程等少數子產業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比超過三分之一,說明專精特新企業已經成爲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週期通常伴隨着快速的技術更迭和產業升級,這對於專精特新企業而言是實現彎道超車、突破性發展的契機。專精特新企業可以針對細分市場精準研發、提供服務,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前沿領域,深度參與產業鏈關鍵環節,迅速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和行業影響力,最終成長爲各自領域的“大冠軍”企業,引領整個行業進步與發展。

多層次資本市場持續賦能 “專精特新”

從整體看,支持與服務優質中小企業已經成爲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滬深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在不斷探索與改革中逐漸成型。

2023年2月,全面註冊制正式實施,爲包括“專精特新”在內的各類企業提供了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融資環境,上市條件更側重於企業的信息披露質量和合規性,而不僅僅關注傳統的財務指標。投資者將根據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行業地位、技術創新能力等因素進行價值判斷,有利於幫助優質企業脫穎而出。

2023年9月,北交所“深改19條”正式發佈,以優化發行上市制度安排、擴大投資者隊伍、持續豐富產品體系等爲重點改革方向,從投資端、交易端、企業端等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意在進一步推進北交所穩定發展和改革創新,加快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系統合力。

在上述背景下,2023年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專精特新掛牌企業的數量明顯增加,IPO融資和定增融資佔比進一步提升,營收規模實現較快增長,研發投入水平及專利產出能力均顯著領先於一般企業。

截至2024年3月20日,在工信部公示的1295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共1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A股上市。其中,滬深主板209家,創業板363家,科創板305家,北交所123家。與此同時,另有97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其中514家處於新三板創新層。

營收規模方面,2023年已披露數據的478家“小巨人”上市企業共實現營收4960.58億元,同比增長3.73%。

IPO融資方面,2023年全年及2024年1—2月,共計150家“小巨人”企業在A股成功上市,佔全部IPO數量的47.92%;IPO募資額達到1215.26億元,佔比32.47%。同期,“小巨人”上市企業通過定向增發合計募資553.35億元,佔比10.84%。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專精特新”屬性突出,爲衆多小體量專精特新企業提供了上市融資機會,是服務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其“專精特新”屬性持續強化。截至2024年3月20日,北交所市場已擁有專精特新企業180家,佔比達到73.47%。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3家,佔比達到50.20%。

健全 “專精特新” 政策支持體系的經驗與啓示

專精特新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其培育與發展仍存在一些提升空間。例如,“專精特新”梯度培育體系的基礎仍存較弱領域、直接融資比重相對仍顯偏低、企業出海能力仍有待加強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專精特新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有待進一步優化解決。

一是目前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較少。在“百十萬千”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中,推動形成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目標目前僅完成21.5%,相對其他三個層次企業的梯度培養目標完成較慢。因此,應重視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培育工作,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小巨人”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帶動能力。

二是目前我國融資結構以間接融資爲主,往往需要企業支付較高的利息或費用,且融資規模受制於金融機構的信貸政策和額度限制。相對而言,直接融資的優勢在於資金供給充足且企業無償還壓力,能使專精特新企業更專注於執行長期創新發展戰略。

此外,爲了更好地促進專精特新企業蓬勃發展,政府或可以考慮採取措施來調整優化各類基金的投資策略,尤其是提高對專精特新企業的直接股權投資比重。

三是當前北交所在市場規模、流動性、服務體系等方面仍有一定持續改善空間。爲更好地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推進北交所進一步高質量發展,需要有一定的市場規模和流動性作支撐。未來應繼續遵循“深改19條”的指引,加快相關細則的制定與實施進程,穩健推進北交所高質量發展。

四是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揚帆出海,走全球化發展之路。“走出去”已經成爲專精特新企業的共識,86%的專精特新企業制定了明確的國際化計劃。與此同時,專精特新企業在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中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例如當前我國專精特新企業比較缺乏國際化人才和海外銷售渠道,在國際市場的銷售佔比仍較低,且產品出口對第三方服務機構依賴性較強等。爲助力專精特新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有效應對挑戰並提升競爭力,政府或可以考慮從拓寬視野、推進數字化轉型等多方面採取行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