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近杂文

文/向开成

在很多家长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最好不要去写杂文,他们担心孩子会形成偏激思想,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我每教一届学生,家长不但不反对我把杂文带进校园的做法,反而特别支持和欢迎。我想,这应该与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相关。

正确认识鲁迅先生,是培养孩子走近新时代杂文的第一步。多年前,网络上曾有这样的学生流行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不少青年教师也认为鲁迅文章已经过时,意义不大,在鲁迅文章的教学上“蜻蜓点水”或抛弃不管,拉大了学生与杂文的距离。不过,我在教学中,却非常重视鲁迅文章的教学,紧紧抓住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思想核心)、斗争精神、反思精神,充分利用现行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七篇文章,循着鲁迅文章的足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并喜爱我们中国的“民族魂”,体悟处于“觉醒年代”,如鲁迅先生一样的那一代人对美好未来的热望。

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是培养孩子走近新时代杂文的思想基点。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主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就成为一个鲜明的思想印记,贯穿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最终促使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作为教育者,集中体现在一个“真”字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理念,是我送给每一届毕业学生的第一句赠言,也是我自己终身践行的行为准则。我始终认为,这种“真教育”,将一直起着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新时代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必然衍生方方面面的问题,那就需要有眼光、有脊梁的人用真话提出,以提醒或化解显性的、隐性的偏颇,以及可能出现的危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对于肩负伟大复兴的未来一代,将面临的问题也会更加严峻和复杂,“求真务实”必然就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基本人生态度。

辩证看待问题是培养孩子走近新时代杂文的必备思维能力。学生因为知识、阅历等因素,看问题难免会失之偏颇,常常会走到问题的极端。我往往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比如学生食堂饭菜难吃问题、校园暴力问题等,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问题,看到社会(校园)的主流,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改变的举措。只需要一两次点拨,学生就一个个变得阳光、有朝气,会思考了。

当然,有了上述三点,引导孩子写杂文,需要做的还很多。只是还有一点体会要说,如果学生写出的是“看到不平,提出合理诉求”的文章,我就会让孩子大胆“直言直达”,比如上文提到的食堂饭菜问题,就投进学校意见箱,在我这个老师的帮助下,往往会得到很及时的回复和改变。然后,再引导孩子向社区、街道办事处,乃至各级政府部门等表达合理的意愿请求,让孩子由“走近杂文”迈入“走进杂文”,并且逐步成长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心人。

作者简介:向开成,供职于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涌    审核:冯飞

相关文章